【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人生必經的階段,
但老後失能,失去身體的自主權,
往往是臨終病人心裡最大的苦難。
你可曾試想過,將來有一天,
自己大小便無法自理,
需要仰賴家人幫助的時候,
內心會有多大的掙扎和痛苦?
本文透過心靈輔導老師的角度,
帶你進一步理解長輩在衰老的過程中
最重要的「尊嚴」議題。
有時,失去尊嚴的痛苦
遠遠勝過於身體所承受的折磨……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患病的人,到底是要把他們留在家裡照顧,
還是送去某個機構,請受過專業訓練的人照顧?
若是留在家裡,是要家人自己照顧,
還是要請專人照顧?」
這些問題,對於現代的家庭來說,
幾乎是個早晚會遇到的問題,
想要獲得一個大家都認可的答案,
也需要家人與病患之間很多的磨合。
當情勢從尋常度日到必須做個決定,
中間有個滿關鍵的時刻,就是:
「當病患無法再自己如廁,
必須靠他人把屎把尿了......」
我把這件事說得那麼直白,
是因為跟排泄有關的問題,
不會因為用詞典雅而變得美觀浪漫,
它並非只是多花些紙尿褲的錢,
多一些清理排泄物的「動作」而已。
它牽涉到很多深層的心靈處境,
這些處境帶來的苦惱,
有時更甚於病痛本身。
長者堅守的最後一道防線,
你感受到了嗎?
我觀察了至少 20年以上,
很多人對「老年」最恐懼的事情之一,
就是身體無法動彈,大小便失禁,
且需要他人處理排泄物。
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寧可付錢讓「外人」來做,
也不願意讓親人來做,原因是:
這件事牽涉到人性中
最根深蒂固的「尊嚴」和「羞恥感」,
這兩件事也是很多長輩
堅守的最後一道防線。
人生當中,一般說來
有兩個階段是無法自理排泄物的;
一個是嬰幼兒時期,一個是老弱病殘的時候。
嬰幼兒時期,孩子的可愛
加上父母無怨無悔的疼愛,
很少有人因為孩子需要換尿片,
而把孩子送到安養機構,頂多是請褓姆托嬰照顧,
嬰幼兒也不會因為屁屁被人看見而覺得羞恥。
直到他們上了幼稚園,開始自理,
從周邊人的評語中,
漸漸知道身體某些部位的暴露跟羞恥有關。
我曾經看過幾個年輕媽媽,各推著自己的嬰兒車,
一起喝下午茶,一邊喝咖啡吃鬆餅,
一邊細細描繪著自己孩子便便的形狀和顏色,
樂此不疲地切磋著,
完全不知道臨桌的客人聽到快要吐了。
但是,我從來沒有在任何一個場合,
聽到有人開心地描述家中老人的便便。
人對自己的子女和長輩,有分別心嗎?
其實也無需在此論斷,接受這個事實就好了,
我從很小的時候就常聽我父親念叨一句話:
「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
似乎自古以來,父母對子女
跟子女對父母關愛的程度,
通常不會是等量齊觀的。
談到尊嚴和羞恥心,人與人之間,
世代與世代之間,
不同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是很大的。
有些人極為矜持,自尊心很脆弱,
連普通的事情都會覺得隱私被侵犯;
另一些人可能比較大而化之,
不是那麼敏感。
越是最親近的人,
越是放不開「面子」
這些差異也就造成照顧者難易不同的挑戰。
尤其,如果照顧者跟病患是不同性別的親人,
照顧的難度更高。
我記得大約我母親 60多歲的時候,
腰椎開刀,母親來自中國南方教養嚴謹的家庭,
非常地矜持,重視禮教。
那年,她剛開完刀,第一次自己下床上廁所,
我在醫院陪她,理所當然會試圖扶她下床,
舉步維艱地走到洗手間門口,
她就把我推開,不要我跟她進洗手間,
而且居然把洗手間的門鎖起來。
我當時就想:「你這位老太太,
也太要面子了吧?!我是你的女兒耶!」
又過了幾年,她的泌尿系統有些問題,
醫生說無需開刀,只要每兩天做一次導尿,
把殘存在膀胱的尿液排乾淨就好。
這個導尿的任務,
落在家中當時唯一的女性
我弟媳身上。
弟媳平日對婆婆已有幾分畏懼,
她也沒受過專業醫護訓練,
要承擔這件事真是戰戰兢兢,
母親也很難忍受平日這麼矜持,
卻得在晚輩面前敞開私密、導出尿液。
結果,不到一個月吧,母親就跟醫生說:
「無論你說需不需要開刀,我堅持要開刀,
我受不了以後的日子都要靠別人導尿。」
結果,她開刀很順利,我弟媳也鬆了一口氣。
母親現在八十六歲,身上有很多慢性病,
但,直到今天,她還是堅持洗澡時要鎖上門,
我很難想像如果有一天她必須靠別人為她洗澡,
把屎把尿,她會有多不開心。
我真的為她祈禱她能在那一天來到之前,
已經因為別的原因歸天了。
維護長者的尊嚴,
也許該交由「專業」的來
六年前,年邁的父親中風,
一開始因為行動還能自如,
很平靜的在家中被家人和外傭照顧,安享晚年。
到了 2015年初,他已年近九十,
開始有失能與失禁的問題,家中開始亂了陣腳,
他也是個自尊心極強的人,
不肯穿紙尿褲,因為擔心自己弄髒衣褲,
幾乎每隔 20分鐘就掙扎著去上廁所,
但因為不良於行,幾乎每起來一次,就跌倒一次。
於是一整天,家中幾個人就在扶他起身上廁所,
他跌倒,再把他扶起擺回床上,
他再起身,再跌倒......周而復始,
到最後,同樣是風燭殘年的母親也累到情緒失控,
對著跌坐在地上的父親大吼:
「你一天到底要跌幾次才覺得過癮?」
那種景況真是令人難過,情況至此,
我們終於開始認真思考委外照顧的可能性。
目前,父親在一個很好的護理之家,
心情算很平靜,受過專業訓練的醫生、
護士、護工把他照顧得很好。
他,離開家,當然有很多失落,
但,無論我們何時去探視他,
他總是乾乾淨淨,沒有一絲異味,
從他跟我們的互動中,知道他保住了尊嚴。
這種尊嚴,
在他被疾病和老邁
幾乎奪去一切之後,
顯得更為珍貴了。
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獨特的處境,
花錢委外照顧也不是唯一的途徑。
但尊嚴這個東西,實在是需要細心去理解呵護的,
失了尊嚴必產生怨懟和怒氣,
照顧者和被照顧者彼此折磨,
誰會願意在人生的最後階段這樣度過呢?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 / LULU)
(圖/shutterstock,非當事人,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