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知識訊息時代的現在
還是常需要
依賴他人的專業能力
社會是由各式各樣的專業群體所組成
就個體而言不容易僅靠自身的力量生活,
在多數的時候我們必須依賴他人的專業能力
來協助取得各種資源。
這在知識的體系內也一樣適用,
更何況現今社會被稱為知識訊息時代,
藉由網路的力量各種訊息在各地快速流動,
誰能掌握正確的資訊誰就能擁有先機。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儘管取得各種資訊
但不見得能受幫助 甚至造成損傷
這樣的道理很容易理解,
我們也普遍在社會中透過各種管道取得諮詢。
但這些諮詢有時卻不見得真的產生幫助,
甚至於造成更大的損傷。
像是以下的案例:
3 大損傷的案例
1. 信用卡債務風暴:
有些朋友發現信用卡債務過高
到銀行尋求解決方案時
卻被推了一個以債務整合的新方案
造成債務數字越滾越大。
為了解決債務危機
又找上了銀行貸款整合方案的業者,
不僅有被迫作假信用資料的問題外
還要額外付出一大筆手續費,
可說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而後來的卡債風暴爆發
社會與金融體系也為此付出的代價。
2. 連動債風暴:
有些投資人想用手上的資金
追求較高的定期收益,
銀行便推出了連動債這樣的商品
宣稱可以拿到更高的定期收益,
沒想到收益沒拿到反造成本金大幅的虧損,
這次嚴重的程度造成全世界的金融動盪
也間接造成了QE(量化寬鬆)政策的推動,
初期解決了金融危機卻也因為釋出過多的資金
讓各地的資產價格膨脹。
3. 房仲超商化:
2015 年財政部長張盛和一句:
「買房不是買礦泉水,房仲家數
有需要比 7-11(便利商店)還多嗎?」
將枱面下
房屋交易資訊不對等的問題給枱面化,
引起社會大眾關注為何房仲數量
居然會逼近便利超商的現象。
在這段期間房地產交易有句玩笑話
是這樣說的:「賣不出去那就加價賣就好」,
而筆者自身的經驗也發現代銷現場
有些銷售話語是這樣說的:
「等下半年隔壁那棟蓋起來後,
整區房價會提高 現在是 3X 萬,
下半年就 4X 萬起跳」,
這讓人好奇的是兩棟不同地點不同建商的房子
居然會產生比價效益,
而且只會向上比價不會往下,
這凸顯了房地產交易價格資訊的落差,
讓民生需求變成炒作的商品,
而後實價登錄機制的推行與稅制的調高
對價格日益暴漲產生抑制的效果。
除了上述幾個事件外,
像是理財商品的諮詢、保險的購買等等,
只要是涉及到資訊取得
變有機會發生因資訊不對等
而產生消費者做出錯誤決策的現象。
而這主要的原因在於諮詢方與訊息提供方
有明顯的「利益衝突」所造成
利益衝突造成資訊錯誤提供
利益衝突是一種現象
利益衝突是指專業服務領域中的一種現象,
即委託人的利益與提供專業服務的業者本人
或者與其所代表的其他利益之間
存在某種形式的對抗,
進而有可能導致委託人的利益受損,
或者有可能帶來專業服務品質的實質性下降
(上述解釋引用自Wiki百科)
從解釋中可以了解,
利益衝突泛指雙方在同一事件上
有利益上的不同步,為了維護自身利益
反而從專業性的角度提供錯誤的見解來誤導另一方。
舉例來講:房屋仲介人員的佣金
購屋者想買屋時原本是想利用仲介商
尋找適合的房屋與價格滿足自身需求,
但在實際過程中卻因為佣金制度設計的關係,
仲介人員的重點反而放在如何將交易價格拉高
來讓自己獲得較高佣金,
至於買屋方實際的需求就顯得不那麼重要。
理財專員的業績
或是到銀行找高收益定存或是理財商品,
理財專員原本應就自身對於理財商品的理解
並依據客戶狀況提供專業建議與規劃,
但卻因為業績制度
(每月負責客戶買賣總金額)的關係,
將長期理財的商品短線化,
鼓勵客戶有一點獲利或是虧損時便要求轉換,
看似關懷客戶實際上卻是在意交易金額
是否能達成公司要求,
至於客戶長期理財規劃的問題
並不是該專員所關注的重點。
我們將幾個常見的利益衝突場景的原因整理如下表:
原本是專業資訊的管道
卻因利益 變成包裹糖衣的毒藥
原本應該是取得專業資訊的管道
卻因為利益關係,反變成包裹糖衣的毒藥。
所以當我們有徵詢需求時,
最好是尋求第三方無利益衝突的單位。
像是財務顧問或是佣金設計制度
是因你本身受益才收取費用的產品
(國外有避險基金的佣金設計
為當年度獲利才支付管理費,
很可惜國內共同基金沒這樣的制度,
只能盡可能找尋低管理費基金像是ETF),
或是現透過網路建立足夠資訊後
才跟利益衝突方進行交涉
避免被話語給誤導也不失是一種好的方法。
生活與理財息息相關
多考慮利益衝突 資產才不會被淘空
生活中每一事件都與理財息息相關,
提高自己的財商
就能有效的保護自己的資產不會被輕易淘空,
下次在諮詢任何財務相關商品時
記得多想想與對方是否有利益衝突的關係,
若有的話就多一點事前準備
才能獲得理想的結果。
小編結語:
抽傭制度導致買賣
與房仲切身相關
雖能有效提高業績
但也導致很難站在客戶方考慮
小編查到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
從 96 年 - 106年的糾紛案例共 1116 件,
其中與房仲有關的糾紛
就佔了 898 件高達 8 成...
看完後覺得在台灣
很多國外引進的制度都會走鐘,
買房不是小事,真的要選好房仲
或先做好功課了解自己的需求。
辛苦一輩子…
比不上買對1間房子!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