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s://pse.is/3bk3qa)
對存股族來說,今年六月可能是最「清閒」的六月。
五月二十一日,金管會幾經考慮後終於宣布,受到疫情影響,今年上市櫃公司股東會全數延後,使得每年台股傳統大戲「除權息」無法如期上演。
事實上,近年懶人投資當道,有別於當沖族短線進出,強調長期持有好股票的存股風格,特別受到平日沒空看盤的小資上班族歡迎。再加上近年定期定額買股票與盤中零股制度陸續開放,還有主打高股息的ETF,都促進「存股派」持續擴大。
雖然除權息行情延後發動,但專家認為不至影響既有股市動能。原來在於,近年大戶投資人基於稅率考量,多不參與除權息行情,而是在配息前的股價高點就出清。換句話說,相對於除權息行情延啟動,市場真正關注的,是疫情衝擊台灣市場基本面,是否影響後續填息行情。
誰能參與除權息?注意「最後過戶日」
簡單來說,要參與除權息,基本要件就是成為該公司的投資人。但是重點不再持有時間或是持有股數,而是時間點。只要在上公司公告「最後過戶日」前,也就是製作股東名冊前持有股份,就能領到該年度的股息。
與一般股票買賣不同,存股族選股時最基本的指標往往是殖利率,並非漲幅或股價。所謂殖利率,算法為股利除以股價,其實就是投資者每花費一元股價,所能獲得的股利報酬率。舉例來說,某上市公司在2021年將發放現金股利1.2元,如果6月2日的收盤價74.50元,可以得出相當於現金殖利率1.6%。
存股不只看殖利率高,填不填息更關鍵
換句來說,股票殖利率高,代表用同樣一個單位的股價,能獲得比別支股票更高的股利。像是金融股與國營企業,就是因為具備獲利穩定、經營有官方支持,以及股價相對便宜等特點,成為傳統熱門存股標的。
然而參與除權息,不只在比較殖利率的高低,更關鍵的在於填息於否。所謂填息,指的就是在股票因為除權息而造成的股票價位缺口後,回升到超過在除權息以前的價位,也是存股投資者的理想情境。但是,要怎麼選到會填息的股票?
簡單來說,能夠快速填息的股票,通常要兼具交易量、基本面與知名度。坊間許多分析師或投資達人先後推出選股方法,但不論是哪個流派,大體上要參考四大指標的變化:
- 營收動能:所謂營收,意指企業在銷售活動(包括商品與服務)中所產生的收入,代表企業體所接收的經濟資源流入量。有強勁的營收動能,企業業務與需求持續擴張。
- 獲利能力:一家公司要能配出現金,不只要有營收,更要能創造獲利。衡量獲利能力的指標主要有EPS(每股稅後純益)、ROE(股東權益報酬率)與ROA(資產報酬率)。由於ROE可能因為公司借貸衝高,因此ROA較能呈現公司運用資產的策略與執行力。
- 填息天數:雖然在投資領域,「過去不等於未來」已經是基本常識。但是如果一家公司填息紀錄連年無法達成,就值得探究是否存在背後的結構性因素。另,填息天數長短,也能看出投資人對於這家公司的信心。
- 時間:包括上述指標在內,不論成績多好,都必須經過時間的考驗。以獲利能力為例,就有專家建議選擇最近5年平均股利殖利率大於5%作為選股標的。
但投資人也要注意,不論是否參與除權息,都有相對應的成本。如果選擇參與除權息,要負擔的是股利所得稅負,就算你沒有參與,選擇賣出變現,也要考量交易成本。
延伸閱讀:
還用飆股賭身家?找對平台、善用成本才是投資王道!
Richart X 台新證券 線上開戶大解放 -->
| 台新證券 | 免臨櫃線上開戶 | 一碗泡麵的時間完成開戶!? -->
【5分鐘投資學院】如何聰明善用ETF投資台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