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常懷疑一家公司在釋放重大消息前,為什麼股票會出現莫名的拉升或下挫;明明公布財報都還沒公布,為什麼好像都會有人先知道。內線消息確實是一種可能,機靈的讀者或許會想透過內部人持股來看出端倪,然而這大概不是個好方法,相反地,內部人持股反而比較適合用來觀察長期變動!本文將解釋「內部人持股」的細節及變動所代表的意義。
本文重點
-
內部人持股
-
內部人持股的意義
-
內部人持股變動的眾多可能性
-
內部人持股
內部人包含:董事、監察人、經理人、大股東(持股超過10%者)、法人代表人及他們的配偶、未成年子女,或利用他人名義持有者。上述這些身份能獲得公司最新的資訊,為了維持公平性避免內線交易,法律規範他們必須申報並公開持股狀態,也因此即使有內線交易也很難從內部人持股看出,畢竟沒有人會想要做壞事下個月馬上被攤在陽光下。另外,若是公司底下的小小員工就別說自己是內部人啦!因為即使有一些內部資訊,很可能無關緊要或難以拼湊出有用的結論。
關於內部人持股的公開,根據法規,內部人應於每月5日以前將上月份持股變動情形向公司申報,而公司應於每月15日以前,彙總於公開資訊觀測站公告,因此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公告並不限制一定要在隔月15號公告。
-
這樣內部人持股還有意義嗎?
有!前提是大型股不適用,由於股本太大,即使是內部人佔比常常也僅有個位數。人人皆知的台積電,前陣子就有報導高層加碼自家股票,點開新聞發現總共也才買了28張,這樣的訊息就偏向於信心喊話,量太小不足以成為未來公司表現良好的證據,也往往很難對股價起到明顯作用。
觀察內部人持股比較好的作法是跟公司自身的歷史紀錄對照,如果內部人持股比例長期而言是增加,則很可能公司派對未來是較有信心的,反之則很可能前景比較黯淡,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當中存在許多變數,因為持股比例變動背後的理由其實很多種。
-
內部人持股變動的眾多可能性
-
董監改選
一旦有新股東成為董監事或舊有董監退出,那麼內部人持股就會出現大幅變化,而台灣公司的股東會多舉辦於六、七月,若在那時發現內部人持股有波動,可以先確認是否有董監改選的情形。
-
股本膨脹
可轉債的轉換及現金增資會導致公司的股本增加,而此時若內部人的持股佔比理所當然會下降,然而內部人持股的張數根本沒有變化,無法因此推論他們看壞前景。
-
配發股票股利、員工分紅配股或認購股票
當上述情況發生時,內部人持股佔比有可能會升高,但是這未必是公司前景好,而僅是獎勵機制的體現。
-
內部人剛好缺錢賣股
例如董監剛好要購買房地產必須賣股籌錢,如此一來就導致內部人持股比例下降,不過這也沒辦法表示他們對公司未來沒信心。
-
內部人確實看好未來股價,並利用自有資金買入
這種情形才值得投資人關注,而其中董監的持股變化又最有價值,因為他們是跟公司營運績效最為密切的一群人,如果看到他們長期不斷加碼自家公司,那就可多多留意!
小結
看完了內部人持股的介紹,相信讀者都能理解內部人持股變化較適合長期觀察,而且應該再搭配其他指標一起使用,才能判斷要不要投資喔!
最專業的籌碼資訊!看清楚籌碼從這裡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