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芷娟,畢業於輔仁大學新聞系,曾在非凡新聞、中視擔任過電視台主播,卻在這幾年默默轉換跑道,轉型成節目主持人、財經專欄作家。葉芷娟幾年前就在新北永和置產,買 1700 萬的老華廈並重新裝潢,讓她 30 歲前就完成買房夢。究竟他是怎麼做到的?從對投資一竅不通,到能對市場進行分析,她做了那些努力?
丟辭呈才發現準備吃土 離職帶來的理財第一課
葉芷娟過去是一個扎扎實實的投資小白,每個月都在當月光族,對於「增加存款」這件事,她當時認為只要能升遷,就自然會有更多的收入。所以當她準備跳槽到下一家電視台時,她沒有多想快速的丟出了辭呈,卻在離職後刷存摺的那刻開始後悔了。
葉芷娟:「存摺刷出來的那一刻,我就傻眼!」存款只剩下一個月的生活費,如果她沒有找到工作,一個月後他就真的要吃土了。因為這個經驗她開始正視「預備金」的重要性,所以她花了半年的時間記帳,搞清楚自己的生活花費。最後她下定決心,在真正存到半年的生活費前,她不再做出額外的花費。
從政治線到財經線 對投資 360 度大改觀
葉芷娟剛畢業時是政治線的記者,由於電視台記者經常會被派去支援其他線路,在這樣調換的過程中她發現一件事,「財經線」是所有線路中最專業、可取代性最低的。在當了 3 年的政治線記者後,她決定挑戰財經線。
「剛轉換到財經線的日子其實很難熬」葉芷娟不避諱的說。每天跟數字攪和,與以往的工作經驗完全是不同等級。也因為開始接觸財經線,她慢慢地從中找出興趣,才改變了她對「投資」的看法。
《機智選股生活》定期定額高價股+基金投組
葉芷娟的財經知識從「幼幼班」升級到「學士班」後,有了自己對市場的看法,她選擇用定期定額來增加收入,以下是她的定期定額選股方法:
- 只買高價股,例如:台積電(2330)、聯電(2303)、緯穎(6669)…
- 台股基金
- 美國科技股基金
- (開發中國家)印度基金
- 個人退休規劃相關的基金
葉芷娟表示,她一個月要花至少 4 萬元在定期定額上,因為她無法確定自己未來收入的狀況和現在是否能和一樣,所以她選擇在能負擔的時候多存一些。
定期定額小技巧
對於定期定額,葉芷娟有一套自己的看法:
- 經不起波動就不要定期定額,長期投資至少要存 2 年
- 定期定額最好高於 5000 元,才能更有感
- 增加扣款頻率,更能分散風險
- 選擇基金的標準不是看績效,而是空頭時的表現!
30 歲買 1700 萬房 負擔房貸改變對「錢」的心態
今年 34 歲的葉芷娟和先生在幾年前自備頭期款 200 萬元,貸款 1100 萬才買下了位於新北永和的華廈,還花了 200 萬在裝潢上。葉芷娟表示,只有結婚才有辦法買房子,一個人要扛放貸真的太累了。光房貸兩夫妻每個月就要還 4 萬元,因為結婚有先生一起負擔房貸壓力,每月 4 萬元的貸款變成了一人負擔 2 萬元,頓時負擔就少了很多。
買房是許多人的夢想,在 30 歲錢就買房的葉芷娟對於買房有很大的感觸。她向我們透露在買房前她對於「省錢」這件事還那麼乾脆,但在買房後有了房貸的壓力、身家資產都放在房子上的時候,當有了一個目標,你對於「錢」的看法會有所不同,省錢也會省得比較甘願一些。
頭期款不靠投資 「提高收入」比投資更重要
「我會覺得還是一定要買房子」葉芷娟說。由於買房是一個很明確的目標,當你有了一個的容易注意到的目標時,在工作上會更有勁、會想賺更多錢。葉芷娟提到,買房時的頭期款不是投資賺來的,而是靠本業收入,物質生活上的享受才是靠投資賺來的。對她來說「本金」很重要,有了高本金你才能有更多投資選擇。所以在 2020 年時,葉芷娟勇敢離開了她最熟悉的電視圈,成為自由接案者,開始主持網路財經節目、各式記者會、論壇等,不斷擴大自己的本業收入。所以當你的本金不是來自於穩定的收入時,你應該先學會把本金擴大、增加本業收入才是讓投資效益最大化的選擇。
本文為 CMoney 團隊採訪報導,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圖:CMoney 團隊 / 撰文者:chou;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