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感受過股市的狂熱,也感受過股市的動盪不安,一直到現在的捉摸不定...這一波疫情帶來的影響還能持續多久?或許這沒有一定的答案,但當我們遇上「熊市」時應該怎麼辦才好?讓財經達人小路來告訴你。
熊市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熊市?
熊市是指金融市場陷入恐慌、長時間的下跌,市場多被情緒所管控,也有人將熊市定義為自近期高點下跌 20% 或以上。造成熊市的原因可以有很多,大致可以分為 2 種。
市場過度活絡
當市場出現爆發性的事件時,可能會讓市場活躍度提升,熱錢過多導致市場太過活絡、情緒高漲,出現牛市。像是 2000 年的網路泡沫化,當時只要上市公司有「.com」事業,股價就會高漲,湧入許多資金。又或者是 2020 年美國央行的無限量化寬鬆政策,降息讓大家把錢拿出來投資,讓股市產生一波高潮。
我們可以用「股價與獲利表現脫鉤」當作是市場過度活絡的判斷標準,當大家太過樂觀時,可能回忽略基本面,導致一些基本面良好的股票就算開出漂亮的營收,股價也沒有大幅度的變化,像是台積電(2330)。
經濟嚴重衰退
另一個判斷熊市的方法就是觀察「經濟指標」,除了基本面、技術線、籌碼面外,經濟指標對股市來說其實很重要,他反應了市場現況,不完全只是數字、型態上的變化,經濟指標可以搶先反應市場。
像是前陣子美國 PMI 指數最新數據出爐,數據不如預期,就顯示出通膨比大家預期來的更高、對生活影響比想像的大,造成美股下跌。
熊市還要多久?
所以這一波熊市還會持續多久?沒有人有一定的答案,但我們可以根據過去的熊市來推測。
2000 年網路泡沫化
在 1995 年~ 2000 年網路快速成長,我們熟悉的 Google、Amazon、Netflix...都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當時只要你的公司是 .com 為主的,就會被市場瘋狂吹捧。這一波狂熱最中帶來了 90% 以上的跌幅,連帶台股也重挫 60% 以上,花了 17 年才回到下跌前的高點。
2007 年次貸風暴、金融海嘯
21世紀初美國房地產市場熱絡,房貸審核快速,不論身分、信用評等都能快速購屋,最後導致房貸還款積欠,指房貸相關的債券失去原有價值、利息發不出來,最後房債債券倒塌,引發金融風暴,造成全球金融體制產生變化,供應鏈承受極大週轉壓力。台灣也受影響,當時竹科籠罩在「無薪假」之中,當年台股市場重挫近 60% 花了 9 年才收復跌幅。
2020 年 Covid-19
最後是 2020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疫情的不確定性與擴散導致全球經濟停擺。「不確定性」是金融市場中的最大難題,當美股發生 4 次熔斷、全球情緒極度恐慌,股市下跌超過 30%,最後美國祭出無限量化寬鬆救市,卻也吹捧出超級牛市。
這次的修正會多久?我們沒辦法預估出一個一定的答案,但有 2 個保命妙招想和你分享。
2 招讓你安穩度故熊市!
第一:控制持股比例
現在大家應該多多少少有被套牢的股票在手中,不論是什麼原因讓你沒有賣出,你必須記得一點,「在熊市來襲時,不管你有多好的產業前景、基本面成長力道都難敵整體市況的弱勢」。很多時候並不是基本面出了問題,只是「整體股市」市況很差,所以股票上漲力道很小。不建議在這種時候隨意砍股票,控制持股比更重要。
假設你的本金是 100 萬元,當手中套牢股票 80% 以上時,心情一定會大受影響,我會建議你至少將持股比例降至 30% 會比較好,在熊市反彈出時再出售部分股票換取現金,等待市況明確再逐步增加持股比例。
第二:觀察市場變化
我們可以發現,每一次的熊市市場都會有跨時代的新科技產生,像是 2000 年的 Google 和 Amazon,他們改變了我們對於互聯網、電子商務的想像,甚至跟我們的生活脫離不了關係。又或者是 2008 年的金融危機促使了區塊鏈的萌芽、帶來虛擬貨幣的發展,引起了巨大的金融革命。再到 2020 年疫情引發了全球性的供應鏈變化、工作型態的改變,不一定每一項都實實在在的影響了我們,但多少在生活中產生了一些變化。
所以保持對於市場的關注,充實自己在各種領域的知識,在熊市中一定不會吃虧。熊市終將結束,最好現在就開始做好準備!
本文為 小路金融實戰 團隊整理撰寫,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圖:shutterstock / 責任編輯:chou / 更新:2022.08.09;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