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首先要強調的是,
當選擇性緘默的孩子或大人不說話時,
他們並非不願意說話。
事實正好相反,他們急切地想要開口,
但是在某些情境下就是說不出來,
關於這個狀況,沒有任何例外
(至少我還沒碰過例外情況)。
金柏莉是藝術家,也是一位作家,
從小到大一直受緘默所苦。
以下是他自己描述自己的選擇性緘默行為...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卡爾.薩頓、雪莉兒.弗雷斯特
不是故意 沉默
而是「說不出來」...
我根據親身經驗告訴你,
緘默並非出於自己的意願。
也就是說,這些選擇性緘默的
孩子或大人不是故意不說話的。
我把喉嚨和聲音比喻為電梯。
有時候聲音正常運作
(尤其是一對一的互動,
以及與少數的特定對象說話時);
但是有時候,電梯的鋼索斷了,
聲音好像自由落體般
在喉嚨裡往下掉,讓人找不到。
選擇性緘默不是蓄意操控的行為。
怎麼會有人一肚子的話
已經滿到嘴邊了,卻選擇不說呢?
選擇性緘默也不是頑固地拒絕講話。
大多數 選擇性緘默者
是因為家族遺傳
其實,是想說卻說不出來。
雖然選擇性緘默症
可能由創傷經驗引起,
但是大多數的選擇性緘默者
並未歷經創傷。
事實上,選擇性緘默症可能
經由遺傳,而發生於家族成員之中。
我可以告訴你選擇性緘默者的感覺:
難以承受的感覺統合問題、
自閉症、嚴重的焦慮……
至於我,則是集上述所有困難於一身,
再加上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 是否會
隨著 長大而自然好轉?
許多人會告訴你他們就是如此。
的確有些因應方法,但是我想,
對於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
選擇性緘默者而言,它永遠都在。
的確,像金柏莉這樣
善於表達且文辭優美的人,
為什麼會選擇不說話呢?
緘默並不是一種刻意的選擇。
如同金柏莉所指出的,
選擇性緘默症不只影響孩童,
也影響著許多不同年齡層的成人。
不過,無論在學術上或任何其他文獻中,
都鮮少提及選擇性緘默的大人。
就算再努力,也沒辦法說話...
丹妮兒是數學系學生,
她也表達了類似訊息:
選擇性緘默症通常定義為:
在某些社交場合中無法說話。
但是,對我而言遠不止於此。
表面上看來,彷彿選擇性緘默者
是自己選擇何時和在哪裡說話。
然而,真實狀況不是
在某些情境中故意沉默,
而是身體不允許你說話,
就算你再用力,聲音也出不來。
丹妮兒曾出現在英國廣播公司
(BBC)的電視紀錄片
《我的孩子不說話》
(My Child Won’t Speak),
以及BBC第四台的節目
《找到你的聲音》
(Finding Your Voice)中。
她在十五歲時克服了選擇性緘默症,
歷程請見本書第十七章
〈他們的生命故事〉
(參見第三百一十二頁)。
不該被 疾病所定義
最重要的是:活出自我
海倫也同樣寫道:
選擇性緘默症是我的一部分。
它不是我的選擇,
而是一種焦慮障礙。
我必須學習與它共處。
但它並不必然定義我,
我還有其他許多特質。
海倫說得很有道理,
選擇性緘默症不能定義任何人,
而是一種行為或心理狀態,
視你的詮釋而定。
但是,在每一張因情境
而沉默的臉龐後面,
是一個傑出而特別的人,
他和其他任何人一樣可能都充滿了
創意、聰明,並且善於表達。
看更多好文,與孩子一起成長:
- 「如果有人打你,那就還手吧!」家長要教孩子自我保護,而不是逼他 壓抑 情緒…
- 太多家長輸在「太認真」!真正成功的父母是:孩子 18歲,還願意跟你們好好說話
- 孩子會「說謊」,因為你對錯誤 反應過大!8個例子告訴你:孩子的偏差行為,都是因為父母...
- 死刑犯和 CEO寫給媽媽的信,兩種「教育」不同人生...沒有重來的機會,別親手把孩子送上斷頭台!
- 花百萬讓22歲兒子出國讀書,兒子卻長成「超級巨嬰」…好的家庭教育,要給孩子適當的「壓迫感」!
作者:卡爾.薩頓、雪莉兒.弗雷斯特
譯者:黃晶晶 / 出版社:寶瓶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Sally )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