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朋友沮喪地說:
「為什麼我那麼努力地想讓大家都滿意,
可還是會有人不喜歡我呢?」
看著他一臉疲憊,
我有些於心不忍,就問他:
「為什麼你總想著讓所有人都滿意呢?」
我們為人處世,往往眾口難調。
比如說,你聰明,有人會說你心機重;
你善良,有人會說你傻;
你靠的是努力,有人會說你運氣好...
也就說,你本就不可能對所有人的胃口,
讓所有人都滿意。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討好型人格總活在別人評價中,
不停主動彌補討好他人
面對這些問題,
有些人顯得很淡定,
而有些人卻會變得很壓抑,
前者往往專注於內心的需求,
而後者習慣於活在別人的評價裡,
變得敏感、自卑。
當別人表露出「你讓我失望了」時,
他們會下意識將錯誤都歸結到自己身上。
同時,為了彌補給別人帶來的失望,
他們學會了彎腰低頭,主動討好。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人間失格》,
詳細地描繪了這種心理:
「我想到一個辦法,
就是用滑稽的言行討好別人。
那是我對人類最後的求愛...
我靠滑稽這條細線,
維繫著與人類的聯繫。
表面上,我總是笑臉迎人,
可心裡頭,卻是拼死拼活,
在凶多吉少、千鈞一髮的高難度下,
汗流浹背地為人類提供最周詳的服務...
而且,無論我被家人怎樣責怪,也從不還嘴。
哪怕只是戲言,於我也如晴天霹靂,
令我為之瘋狂,哪裡還談得上還嘴...
只要被人批評,
我就覺得對方說得一點都沒錯,
是我自己想法有誤。
因此我總是黯然接受外界的攻擊,
內心卻承受著瘋狂的恐懼。」
即使是對方的錯,
他們也會低頭道歉
從上述的心理活動中,
我們可以初步歸納出這種人格的特點:
他們善良,但心理敏感、脆弱,
處處為他人著想。
明明是對方的錯,
但極力避免表達憤怒,
主動低頭道歉。
就像小說《芳華》中的主人公劉峰,
他害怕被集體拋棄,
於是傻傻地去付出,
盡力去討好每一個人。
團裡的人對他的好麻木了,
從不放在心上,覺得理所當然。
劉峰是典型的「老好人」,
他不懂得拒絕、活得沒有主見,
為了自己的名聲,
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提幹機會。
在我看來,這種人有病。
做一個好人沒有錯,
但首先得對自己負責,
別忘了你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討好型的人,
都把壓抑和內疚留給自己
「你讓我很失望!」
對於某些人,
這句話可能如同晴天霹靂,
因為它背後隱含著另一句話:
「你沒有達到我的要求,
而這一切都是你的錯。」
我們經常會碰到這種事,
明明你全力以赴,覺得做得不錯,
但對方劈頭蓋臉來了一句話:
「你讓我很失望!」
具有這樣心理的人,
會習慣性地自我懷疑,
認為是自己的問題,
而不會考慮對方是否
在安排、統籌上出現了疏漏。
就算知道了錯在對方,
他們也會認慫,不敢表達出自己的憤怒,
把笑臉和道歉送給對方,
把壓抑與內疚留給自己,
而這種心理,
往往出現在具有討好型心理傾向的人身上。
就算別人侵犯到他們的原則,
他們仍舊是憋在心裡
在《奇葩大會》上,
蔣方舟曾自曝是討好型人格,
有個朋友問蔣方舟,
有沒有跟任何人產生過真實的關係,
就是可以和這個人爭吵,
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給他的那種關係。
蔣方舟用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己,
很遺憾地發現自己沒有。
根本原因在於,
她不會去和別人產生任何的衝突,
在回顧自己談戀愛時,
男朋友給她打電話,
在通電話過程中男朋友責罵她,
然後她一直道歉,道歉了 2 個小時,
但對方認為這個道歉很敷衍,
掛了電話後便一直打一直打。
看著密密麻麻的來電顯示,
她嚇得渾身發抖,
但她不敢跟對方說
「你不要再給我打電話了,
再這樣下去我會生氣」這樣的話。
過了一段時間,
她回憶起這段經歷,覺得很恐怖,
因為即使在如此親密的兩性關係中,
她好像都不會去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
不會跟對方爭吵,
害怕起衝突,讓別人不高興。
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
他們會過分注意對方的感受,
努力去迎合別人的期待,
如果別人侵犯了自己的原則時,
明明感到不愉快,
但他們還會憋在心裡,
不輕易表達出來。
對於他們而言,
別人的標準才是自己活下去的價值,
真實地為自己而活
似乎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討好型人格並非天生,
主要是被原生家庭所影響
討好型人格並非天生的,
而是後天培養而成的,
其中主要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有些父母由於自身原因,
覺得低人一等,會不自覺地討好別人,
從而形成討好型人格,
作為兒女,自然會耳濡目染。
在那些父母的影響下
孩子們也會學著努力去迎合別人,
收穫別人的關注與認可,
達到內心的滿足。
久而久之,他們會認為,
滿足了對方的需求,
就是滿足了自己的需求。
在這樣家庭中長大的孩子,
他們會表現得沒有自我需求,
從不對身邊的人提出要求,
努力察覺別人的需求,
並設法去滿足對方。
此外,在討好者眼裡,
他們完全忽略了通過努力工作,
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也同樣可以獲得別人的賞識。
他們固執地認為獲得別人的認可,
只有討好這一種方式。
在某種意義上而言,
這是一種通過對別人負責,
來逃避對自我負責的行為,
並且這種思維模式,
已經融入到他們的血液裡,
成為了他們在潛意識對自己行為的定義。
一旦有了討好型人格,
它會像藤蔓一樣,
延伸到我們生命關係的各個領域。
你會感到壓抑,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
你會感到委屈,看不到自身的價值。
通常而言,
討好型人格有以下幾個特點:
1)對氣氛非常敏感,擅長察覺他人的感受。
2)不公開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
即便內心有憤怒的感覺。
3)不懂得拒絕他人。
4)經常擔心自己的事情會給別人添麻煩。
5)習慣於順從他人,儘管意見不同,
但依然儘量避免說出自己的想法。
討好者會盡量討好所有人,
除了他們自己
在討好型人格心中,他們常說的一句話是:
我必須做得足夠好,
別人才會對我好,
我必須努力迎合,
才能收穫別人對我的愛和關注。
可是他們卻不知道,
連自己都討不好,
別人又怎麼會尊重你呢。
那麼我們該如何治癒
討好型人格呢?
一、接納真實的自己,
培養內心的富足感
討好的根源是因為壓抑了自己的需求,
導致內心空虛與匱乏,
從而不得不向外尋找關注來補償,
這其實就是真實的你。
你要承認自己的不完美,
慢慢否定自己,給自己時間,
並努力向內尋找讓自己充實的東西,
而不是寄託於別人的身上。
二、要明確幫忙與討好之間的界限
我們很容易混淆討好與幫忙之間的關係,
如果你為別人做事,能讓你感到愉悅,
那就是「為別人著想」;
如果你為別人做事感到不爽,
但為了讓別人開心你才做的,那就是「討好」。
拒絕時,不要猶豫。
你可能會想:他們不高興怎麼辦?
那又關你什麼事?
三、找到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
改變討好型人格,是一個自我確認的過程,
你不應該為了討好別人而活,
你應該為了你的工作、
興趣、愛好等付出努力,
在這些地方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價值。
比如說,學習一項新技能,認真工作等,
這些都能讓你感受到成就感,
肯定自己的價值,
而不是刻意去討好別人。
在成人的世界裡,
對方如何看待你,
不是你對別人付出了多少,
更多的是取決於你是誰,
你自身有多少價值。
如果你放棄了追求個人的獨特價值,
去建造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設的話,
那無疑會把自己毀了。
四、活得自私才自在
你根本沒必要去考慮別人如何看待你,
也沒有必要去考慮如何討好別人,
你需要的是,
關注內心的需求、滿足自己的慾望,
那些一味地為了別人而付出,
把所有的情感寄託在別人身上,
他們最終往往會不幸福。
他們活得很可悲,
一輩子學會了愛別人,
而唯獨忘記了愛自己。
曾聽過那麼一句話:
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
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說的也正是這個道理。
本文由 江羅 授權 ,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Si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