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上週,老公和我說,他們大學同學W來我們這辦事,
帶著妻子和小兒子一起,讓我提前準備下。
這是他們大學同學中目前最發達的一位,
做房地產生意,據說多年前,資產就過億了。
我提前定了酒店,給他們接風。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尊重,是發自內心把對方當回事,
前天,W果然帶著妻兒來了。
W的妻子穿著考究,珠光寶氣,
卻一臉的怯怯之色。
兒子有四五歲的樣子,虎頭虎腦,長得特別可愛。
他們家還有一個女兒,在讀中學,
在上暑假班,就沒有一起來。
老公和W打趣,說他真是成功人士的標配,
事業有成,妻子賢惠美麗,一兒一女合成一個“好”。
吃飯時,W的兒子不停轉動桌子上的菜,
鬧得大家都沒法夾菜。
W的妻子一臉尷尬,呵斥孩子不要亂動。
我以為他是不喜歡我安排的那些菜,
就問他:寶寶,你想吃什麼菜和阿姨說,
我給你點哦。那個孩子不理我,
用手抓起一塊排骨咬了一口,
“啪”的一下扔回到盤子裡,菜汁濺了他自己一身。
W氣呼呼地罵他老婆:你這個蠢女人,
天天在家帶孩子,你是怎麼教兒子的!
他老婆趕緊站起來,彷彿自己做了錯事,
一邊說對不起,一邊急匆匆帶著孩子去洗手間。
看著母子倆離開的背影,W抱怨道:
我老婆太笨了,什麼都不做,
卻連個孩子都帶不好,好好的孩子都被她教壞了!
我一個白眼翻過去,真想走掉。
這種男人,是我平時最討厭的,
有幾塊錢就以為自己是天王老大。
我看那個孩子沒教養,就是隨他。
這是當著我們面,就這樣不尊重他的妻子,
要是在家裡,還指不定多放肆呢。
尊重,是發自內心把對方當回事,
給人體面的同時,
也流露出自己高貴的人格,
和良好的教養。
有時,越是微不足道的細節,
越會自然流露。
有教養的男人會架起婆媳間的橋樑,
化隔膜為玉帛。
多年前,我有一位遠房表哥,
父母都是單位上的領導,他算得上是官二代吧。
但這位表哥從小就很有教養,
經常去我們家玩,身上沒有一絲驕奢之氣。
他上大學時,和班裡的一位女生戀愛,
他父母知道後,都堅決反對。
那個女孩來自偏遠地區的農村,
父母都是農民,家裡還有幾個弟弟妹妹,
如果把她娶進門,肯定要跟著受拖累。
表哥並沒有表現強烈的情緒,
他畢業後,和女友一起留在北京打拼。
表哥的父母看無法拆散他們,
只得同意他們在一起,後來,
那個女孩就成了我的表嫂。
反正婆媳倆平時不在一起住,
就是逢年過節聚聚,也沒有鬧出什麼矛盾。
婚後兩年,表嫂生下寶寶,孩子剛剛三個月,
單位就要求回去上班。
表哥的母親正好剛剛退休,
捨不得小孫子讓外人帶,
就自告奮勇去北京看孩子。
雖然表哥的婚事當初是得到母親同意的,
但老太太還是對這個兒媳婦有看法,
在她面前,總是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優越感。
一有機會,就刁難一下兒媳婦。
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況,
表哥都會不動聲色地化解,
既不傷害母親,又保持了對媳婦的尊重。
有時,表哥在上班時間來個電話,
雖然他兒子還不會說話,
但聽到鈴聲,就會和奶奶搶手機。
表哥每次和母親說完話,
都會讓兒子接聽,和他說:
寶寶,你在家要乖,聽奶奶話,
奶奶和媽媽都是女人,
需要我們兩個男人的保護哦,
記住,要愛奶奶,要愛媽媽。
時間久了,表哥的母親對兒媳婦的態度,
慢慢轉變了,凡事都和她商量著來,
這些年,老太太也已經把表嫂當成了家裡的主心骨,
無論有什麼事,都說:問問我兒媳婦吧。
表哥的智慧和教養,成功架起婆媳間的溝通橋樑,
化隔膜為玉帛。
真正的教養,
是骨子裡散發出來的善良與高貴
前段時間,薛之謙在上海的演唱會上,
為已經離婚的前妻唱了一首《安河橋》。
他說,那是自己答應過她的,要在舞台上為她唱歌。
台下一片沸騰,歡呼,尖叫,被薛之謙所打動。
這些年,人們見慣了太多在臨別時互撕的婚姻,
也見過很多禮貌式分手的婚姻,
唯獨罕見這種分開已多時日後,
還踐一個前任之諾的。
那幾天,薛之謙離婚時的種種再被挖出:
把錢和房子都留給前妻,甘願淨身出戶。
他在微博上說,“離婚的任何的條件都是我提出並且自願的,
畢竟女方用青春陪我走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希望大家不要再對我前妻有任何攻擊,
這是我最不想看到的,
她其實不算個圈里人,沒必要承受這些”。
離婚見人品。這些,
足以看得出薛之謙良好的教養。
台上的他,深情演繹;台下的他,謙謙君子。
經常,有人在後台給我留言問:
蘇心姐,嫁給什麼樣的男人最好?
我回答:最重要的一點,
是他要有教養,其它的都是輔助條件。
是的,教養。
有錢,有學歷,都不是教養,
真正的教養,是骨子裡散發出來的善良與高貴,
凡事懂得替人著想。
一個有教養的男人,帶給你的,永遠都是春風旭日。
哪怕,有一天你們之間走不下去了,
也會體面地說一聲再見。
你們曾一起說過的話,做過的事,走過的路,
絕不會成為攻擊你的利器,而是,彼此最美的回憶。
就算愛到盡頭,
也能讓你們轉身後的世界,風平浪靜。
他的善意和尊重,能讓你們相守相伴的時光,
清風明月,一世溫情。
本文授權轉載自 儒風大家,原文 於此
(責任編輯/Leno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