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圖 / shutterstock
作者: 和田秀樹
那麼,如果要實現寇哈特認為的理想的依賴關係,
也就是平等交換的關係,到底需要些什麼呢?
那就是,剛才所提到的「同感」。
平等交換(give and take)中的「給(give)」,
也就是在「給予」的行為中,
真正了解到「對方到底需要什麼?」
才是最重要的課題。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寇哈特認為,
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只有三個。
反過來說,只要滿足這三項:
「鏡子對象」(鏡映)需求、
「理想化對象」(理想化)需求,
以及「孿生對象」(孿生)需求,
對方就會覺得自己是被重視的。
(編注:以上三種需求正式心理學名詞
分別為「誇大的自體」、「理想化雙親影像」
和「孿生–另我的需求」)無論是誰,
都會想追尋可以滿足這些需求的對象。
無論是多麼成功的人,
或是被認為是有多奇怪的傢伙,
幾乎沒有人不會追尋這些需求。
首先我們先來解釋,這三種類型的概要吧。
①「鏡映對象」
只有這個人願意認同我,
只有這個人願意注意我。
好像對方就在眼前一樣,
可以認同自己,可以確認自己,
就像一面鏡子……
這樣的對象,屬於「鏡映」。
但是,這並不只是單純的表面話。
找到對方希望被稱讚、
希望被認同的點,
進而去滿足他的心理需求,
才是所謂的「鏡映」。
因此,並非像是對漂亮的人說「你好漂亮」,
這種誰都可能會說的表面話,
而是「只有我有好好看著你喔」、
「你並非只有外表,個性也很好喔」,
傳達出這種訊息是非常重要的。
為了找出可以稱讚對方的地方,請好好觀察吧。
②「理想化對象」
像是感到不安時,會覺得這個對象
「如果有這個人在,我應該可以度過」、
「如果有這個人在,一切一定沒問題的!」
那他就是「理想化對象」。
最常舉例的像是父親之類的角色。
但這種可以依賴的存在,理想化的對象,
無論你如何自傲地說:
「我跟這麼厲害的人一起工作喔」、
「他是從這麼厲害的大學畢業的喔」,
並不會因此成為對方的「理想化對象」。
撇開這種對於你感到自傲的談話內容,
很直接就覺得「好厲害呀」的對象,
很少會有這麼純真的人吧?
因此,如果你想要成為對方的「理想化對象」,
就必須要讓對方覺得「很想要依賴你」。
例如,對部下很親切而且有耐心地教他工作上的事情,
或是借錢給想拍電影卻沒有資金的人等等,
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吧。總之,成為一個
「從對方看來」是可以依賴的人是必須的。
如果不是這樣,就算你是有錢人,
自傲自己很有錢,對方也會認為你是個
「悲劇的人」,而不會成為理想化的對象。
另外,先前所提到的
「資優生與劣等生的互相依賴關係」中,
對於資優生來說,會稱讚自己個性的劣等生,
屬於認同自己的「鏡子」;
相對於劣等生來說,資優生會讓他覺得
「沒有人像他這麼可以讓人依賴」,
屬於「理想化」的存在。
也就是說,對於兩人之間的人際關係,
一方成為鏡子、一方成為理想化的案例,
是極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如果跟這個人在一起,
感覺好像連自己都變得堅強了」,
能給予你這種感覺的人,
就是理想化對象。
偶爾會看到「我知道那個政治人物的電話喔」,
或是「我有當藝人的朋友喔」之類,
擅自把對方當作是理想化對象的人,
這樣跟擁有名牌、坐高級名車的行為,
幾乎是一樣的感覺(雖然硬要說這是
一種理想化對象,也不是不行)。
但是從旁邊看來,會讓人稍微感覺
他是個「搞不清楚狀況的人」。
以寇哈特流派與人相處的方式看來,
因為總是想著「對方實際上在想些什麼呢」,
所以如果對方明明完全沒有興趣,
卻還是持續自傲地說著:「我有名人的朋友呢」,
就會被說成是個「搞不清楚狀況的人」。
那麼如果是「伙伴出人頭地」,
這種狀況的話如何呢?
假如家鄉的人成為了總理大臣,大家會很高興;
或是奧運中日本人拿到了金牌等等,
就會有這種好像是連自己都贏了的心情。
大家應該多少會有這種經驗吧?
把對方看作是「理想化對象」,
將同鄉的總理大臣或是日本人選手與自己重疊,
就會感覺好像是自己獲取了成功一樣。
這種是屬於自然的感覺,
不會被認為是「搞不清楚狀況」。
③「孿生自我對象」
「孿生自我對象」,則是指與自己相似的對方。
可說是感覺對方是
與自己很接近的存在,
所以是會讓人有安心感的人。
例如,我對學生自白:
「我在年輕的時候也是這種個性,
所以私底下也會為了這種事情而煩惱呢!」
結果學生說:「咦?老師以前也是這樣嗎?」
而認同我。這就是孿生自我對象。
對方覺得是跟自己很相似的存在,
稍微感受到一些類似一體感的事物,
就能夠擁有安心感。
以上,做了分類可能會覺得有些麻煩,
但人際關係中「只有這個人願意好好地看著我(鏡映)」、
「跟那個人在一起,我覺得連自己都變強了(理想化)」、
「那個人跟我有點像(孿生)」,只要有這些人在,
就會直覺地擁有好感,而且內心也會變堅強吧。
這就是寇哈特流派,可以讓人生豐富,
在人際關係中的「三個角色」。
本文摘自《學會自戀》
作者: 和田秀樹 / 譯者:momiuri / 出版社:時報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責任編輯 / Ju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