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邱淳孝
最後,我要談論一個重要的觀念:
「面對自己的情緒,
是自己的責任」。
有人會反駁:
「可是有些時候都是他太白目、太機車,
我才會生氣。」
「可是他對我那麼沒禮貌,
難道我能夠不生氣嗎?」
這些人認為是「別人害我」有這些情緒,
如果「對方不要這麼做,我就不會不開心」。
其實大多數的人會這麼說,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你內在的情緒,
的確是經由對方說了或做了些什麼,
而被點燃、引發的。
然而,我還是希望大家能夠拿回自己
「對情緒的責任」。
所以在開始分析不同的暗黑情緒之前,
我要試著向大家清楚說明,
什麼叫做真正的「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什麼叫做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任?
以下提出幾個概念。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一)情緒不等於行為
首先,第一個重點是,情緒不等於行為。
我常說:「你可以很生氣,
但生氣不等於你一定要口出惡言、罵人、打人。」
或是我們在諮商中,
也會針對有自殘、自殺意念的個案
訂定「不自殺契約」,
也就是無論你內在感覺再怎麼痛苦,
你都不可以做出傷害自己、
結束自己生命的事。
也就是說:「我感覺很痛苦」不等於
「我要因為很痛苦,所以去自殺」。
所以,「為情緒負責任」的第一個概念,
就是我們可以
「無條件接納自己的情緒」,
但盡可能讓自己的
「外在行為表現維持在某種合理的限度」。
而這兩者缺一不可。
如果你為了讓自己不要罵人、打人,
就告訴自己「不可以生氣」,
你反而在壓抑你自己,
埋下情緒反彈的地雷。
但重視自己的情緒,
不代表可以讓情緒牽著你的鼻子走,
為所欲為。
(二)過去經驗如何
「污染」現在──
十八歲之後,沒有新傷
第二點,我認為我們需要讓我們的內在,
變得更加清明。
區分我們現在的情緒,
是否有被「污染」。
在我學習團體治療的過程中,
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同樣一句話,在團體中的每個人,
所接收到的訊息,
引發的反應,可能都大不相同。
舉例來說,有個人在團體中遲到了,
有的人會覺得:
「沒關係,反正他慢慢加入團體就好了。」
有的人會非常擔心:
「不知道他在路上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
然後想幫他解決問題。
有的人會非常憤怒:
「你怎麼可以這麼自我中心,
不在乎我們的感受?」
有的人會視若無睹,
覺得有你、沒你,都沒有差。
為什麼十種人,
就有十種不同的反應?
因為我們都或多或少地會受過去的經驗影響,
決定我們現在怎麼看事情、
感受事情的立場與視野。
我聽過老師說過一句話是:
「(心理上)十八歲之後,沒有新傷。」
基本上,我大體同意這樣的說法,
也就是說,有一個人,
之所以會讓你不舒服,
引起你情緒上的波瀾,
是因為,在你的內在,
也有一個傷口,裡應外合,
情緒才會被引爆。
而成年之後,你有很多「痛點」,
往往與你的早年成長經驗,
或你形塑的生命劇本有關。
舉個例子,當你的工作表現不佳,
或是你被主管責罵了,
一般人都會難過。
但一個人,會難過到不能自已,
會覺得自己真的是失敗透頂,
沒有價值、沒人會喜歡自己,
那可能就是被過去的經驗所影響,
喚醒了他潛意識中,
小時候總是被爸媽嫌棄的記憶。
或是,若有個人說我:
「欸,你唱歌很難聽耶!」
我可能會有點不好意思,
覺得,對啊,我就是音痴。
但若有人說:
「你是心理師,你怎麼那麼沒有同理心?」
可能就會更容易引發我自己的情緒,
因為「我自己也覺得,
我『應該』要成為那個有同理心的心理師。
我不能接受自己竟然沒有同理心。」
所以是「我自己也沒辦法接受,
甚至討厭與排斥那個所謂沒有同理心的自己」,
才讓我那麼在意別人的話。
所以,你在心理不舒服的同時,
對方固然有其不妥之處,
但更重要的是,透過你的不舒服,
你可以意識到你的內在,
是否也早已存在著某個傷口,
隱隱作痛。
(三)合乎「目的」
的使用情緒
所以,是不是如果你夠清明地覺察到自己的情緒,
不被過去的經驗影響,
那麼你就會成為一個情緒穩定,
沒有負面情緒的人?
當然不是。
我們只是讓情緒的反應,
回到更貼近於「當下」,沒有被過去污染,
回到「更合乎於當下與現實」的情緒反應而已。
所以,第三點,情緒是有「功能」的,
我們要合乎我們目的地使用情緒。
情緒對內,可能要提醒你有些事情出了差錯。
例如,「憂鬱」是提醒你要休息,
「焦慮」是提醒你要認真應對挑戰。
情緒就像身體有小感冒,
提醒自己應該要自我照顧或做健康檢查。
觀察自己的情緒
而不是蒙蔽自己
情緒對外,有可能要抵抗威脅。
例如,你必須對一個開黃色玩笑的同事,
很嚴正地告訴他,
你不喜歡他這樣子做,
那就是在使用你的「憤怒」保護自己。
如果當你的先生平時都很在乎你,
但他只是半個小時沒有回你簡訊,
你就開始腦內小劇場覺得他是不是不在乎你、
在外面有小三,
或許你就可能是被過去經驗中,
曾經被傷害、被拋棄、被欺騙的恐懼給控制,
失去了判斷現實的標準,
如前面所說,
或許你需要意識到
自己怎麼被過去經驗給「污染」。
但在另外一個情況裡,
有些個案對我說:
「我覺得我自己真的是
嫉妒心太重、控制欲太強。
我希望心理師你能幫幫我,
讓我不要總是那麼神經質……」
結果仔細一問,
發現她的男友的的確確與其他女生搞曖昧。
傳了曖昧簡訊,甚至到對方家過夜,
一兩天才回一次訊息。
這樣捉摸不定的男友,
確實會引發你的不安。
所以你的生氣、嫉妒、恐懼被拋棄,
也就相對來說比較合理,
甚至可以說是有功能,
是用來保護你自己的。
但若你也只是告訴自己:
「大家都說不要太控制另一半,
要給他自由。」
單純地用這種信念來說服自己,
其實你也是把事實蒙蔽住,欺騙自己。
所以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並不是把所有的情緒責任都覺得是
「自己的問題」,
更不是你就會變成一個「沒有情緒」的人,
或者變成過度負責,
甚至是偏離事實,
沒有發揮情緒的功能。
表達情緒的方法非常重要
再舉一個例子,
很多時候,
我們常常會對一個我們很在乎的人,
表達憤怒,但其實我們是想靠近對方。
例如,太太覺得先生常常在他們說話時滑手機,
心不在焉,太太感覺自己不被在乎,
因此太太大怒。
或許太太表達生氣的目的,
是希望拉近彼此的關係,增加親密感,
但當太太表達憤怒時,
反而會讓先生怕太太,
因為本質上生氣是拿來攻擊的情緒。
所以,若太太要「拉近彼此距離」,
比較好的做法,
是太太可以對先生說:
「當我跟你說重要的事情時,你滑手機,
會讓我覺得有一點難過、寂寞、受傷。
我這麼說,是想讓你了解我的心情,
並不是要責怪你。」
在此處,表達脆弱,有助於建立彼此連結。
但若太太是想要透過表達情緒,
「溝通調整」你們的互動或先生的行為,
那麼太太可以告訴先生:
「如果可以的話,
我希望我在說話的時候,
你可以放下手機,專心地聽我說話,
這對我來說很重要。」
這麼一來,
我們就是在使用「生氣」這個情緒的功能,
捍衛自己的領地,調整雙方互動,
又不用變成情緒性的謾罵與宣洩。
又或者像前面提到的例子,
當同事開了黃色笑話,
你覺得被騷擾、被冒犯了,
你就必須板起一張臉,讓他知道,
你真的非常不喜歡這件事情,
讓他知道這事情的嚴重性。
即使,那需要冒著一點點打壞關係的風險,
或許都還是需要清楚地告訴對方,
你並不喜歡他這樣做。
當然,這種「區辨」的智慧,非常不容易。
以前面那對夫妻的例子來說,
太太可能一方面很生氣,
覺得先生總是不重視自己的意見,
冒犯到自己,與此同時,
也覺得自己很受傷、難過,
好像在先生的眼裡,
自己並不重要。
有時,我們並不見得
能夠將內在的情緒區辨得那麼清楚,
甚至進一步精準地表達出來,
但這是我們可以練習的。
在人際互動中,
也有很多事情的選擇,
只是一線之隔,
你可以選擇嚴肅表達你的界線,
或者選擇忍耐,以維持和諧。
所以談論「區辨情緒」,
以及「合乎目的的表達」,
有時候也不見得總是那麼絕對。
不同的選擇,沒有好壞,
只要你足夠清楚你選擇的目的,
並且能夠為這個行為選擇帶來的後果負責
(例如忍氣吞聲後壓抑的內傷,
或是表達情緒後有一些人與人之間的摩擦),
或許你也更能夠感覺到,
你為你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
(四)小結:
覺察、選擇、負責
綜觀上述這三點,
我希望回歸到我所學習的完形治療的概念,
做個總結。
完形治療中提到一個核心概念是:
「覺察、選擇、負責」──
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想做這個選擇,
選擇你的因應方式,
並且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覺察:
區辨自己有沒有被過去的經驗污染,
審慎評估外在客觀現實與內在自己的能力,
覺察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
以及自己的需求是否有可能滿足。
選擇:
是要對內消化自己的情緒,
還是對外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溝通?
負責:
為自己做的選擇,
包含風險、後果、影響負起責任,
接納其結果。
當然,我們不總是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甚至更多時候,
其實沒有所謂的正確選擇,
我們常常需要在某種兩難或衝突中掙扎。
試著去認識自己,
才能漸漸為自己的情緒負起責任。
雖然不容易,但我相信,
當你愈認識自己的情緒,
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喜怒哀樂,
哪些情緒又引領著你去哪裡時,
你也會愈慢慢找回對自己的自信。
當你能夠為了自己情緒負責時,
你也能漸漸找回自己人生或情緒的主導權。
更多《闇黑情緒》試讀:
看更多好書試讀,成為更好的自己:
- 「我認真起來,連我自己都會怕!」 一定要相信自己!這時候老天爺 也會幫你一把...
- 人生不能沒有伴,先學會「和自己作伴」,才能找到好伴
- 有一種尊重,叫衣著得體!衣品,往往暴露你的 人生層次!
- 找不到 喜歡的工作,那就找 喜歡的「生活」!
- 房間就像人生的折射!專家指出:越「富有」的人,居家環境越 乾淨整潔...
本文摘自《闇黑情緒》
作者: 邱淳孝 / 出版社:寶瓶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Stella )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