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媽寶一詞,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媽寶的特質不外乎缺乏主見、
依賴性強等特質。
有人說媽寶其實是孝順,
但孝順必須建立在情感與經濟皆獨立的前提下,
如果只是不想自己解決問題而逃避,
那…..就變成媽寶囉。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根據維基百科上的解釋,
「媽寶」是指那些所有事情
皆以母親(俗稱媽媽)為中心,
凡事聽從媽媽的意見、彷彿尚未斷奶的成年人。
他們的人生路線完全依照母親的意思來走,
欠缺獨立思考,無自信、無主見、無責任感,
以母親大人作為擋箭牌,
且常把母親掛在嘴邊,依賴母親作決定。
更甚者,生活起居都要母親照料打理,
成年後生活費亦需要母親提供。
知名親職專家吳娟瑜,
也曾對於「媽寶」一族給予
「媽媽的兒子」的直接稱呼,
她指道,媽寶是一種
「從小習慣躲在媽媽後方的小孩,
他們習慣把決定事情的執行權力交在媽媽手中。」
諮商心理師黃柏嘉也說過:
「媽寶的特徵,是沒有能力分辨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他們對於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
沒有勇氣做出決定,
總是需要依賴一個權威者來給他規則跟建議。」
「媽寶男(女)」,
在這個時代已經是為大家唯恐不及的特性,
許多人紛紛觀察自己的男友或女友是不是媽寶,
以下提供幾點特質給大家參考:
特質一、
「抗壓性低」
因為從小到大都被無微不至的照顧,
所以只要稍微多一點點的壓力,
對他來說都會是致命的,
順帶一提,這一類小孩在大多數狀況下,
家境都不會差到哪裡去。
特質二、
「總是無法自行做決定」
總要先詢問過媽媽的意見。
這和他們內心缺乏自信,
且又沒有擔當、無法扛責任的個性有關,
所以便習慣於依賴他人(尤其是媽媽)去做決定。
特質三、
「他們(多數)不擅交際」
他們之所以不擅交際,
主要是因為在對外言談的應對上,
你會發現他們的思維,
常常會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甚至會想翻白眼,
而這多半還涉及了些常識型問題。
特質四、
「婚後仍要和爸媽一起住」
不是說每個婚後要跟爸媽住的都是媽寶,
這裡指的主要是那些不是因為孝順,
而是因為爸媽能夠更好的去滿足自己的生活要求
(予取予求?)
無論是金錢支持還是生活打理,
所以堅持要和父母同住的男性,
也是一種「老媽比老婆好用」的概念。
特質五、
「不知民間疾苦、不夠獨立」
不只如此,他們通常還是生活白癡
且是極端的那種。
他們在常識上的缺乏,
與其說是生活白癡,不如說是單純的白痴。
特質六、
「總是『我媽說』、『我媽說』」
「我媽說……」、「以前我媽……」、
「我媽都是……」諸如此類,
這些都是他們嘴上離不開的口頭禪。
比如你在做家事或做菜時,
老公會在旁邊說:
「我媽以前不是這樣做的,應該是…」。
如何避免教出媽寶?
一個人會出現媽寶特質,
除了本身性情之外,
更多是父母親的教養方式導致。
身為父母,我們都會忍不住疼愛與幫忙,
有人則是怕麻煩或不信任孩子,
所以什麼事都爸媽自己做完,
最後養成小孩過度依賴的習慣。
臨床心理師王意中曾撰文表示,
想避免孩子過度依賴父母,
首先是「不要做孩子的秘書」,
應放手給孩子做事,適度給他承擔後果,
才能逐漸訓練獨立,
打破「反正爸媽會幫忙做」的心態。
諮商心理師許皓宜則提出一個關鍵是,
「孩子滿一歲,請丟給爸爸帶!」
他的意思是,一歲前新生兒和母親
一定會出現你儂我儂的親密情感,
在這種階段,「媽媽」角色給孩子的感覺就很重要。
心理學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描述:
一個瘋狂的孩子背後,通常有一個瘋狂的母親;
母親對孩子的影響通常是不需透過言語,
僅通過與孩子共處的關係就能傳輸給孩子。
所以,母親內心的平靜穩定
將能提供孩子一個穩定平靜的安全環境。
小孩滿一歲之後,逐漸發展出個人意識,
開始對媽媽的懷抱之外的世界產生興趣,
這時候「爸爸」就是一個向外探索的橋樑。
因此孩子滿週歲後,開始想要跑跑跳跳,
媽媽就要把他們交到爸爸手上,
讓他們跟著爸爸去冒險。
母愛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是成為父愛的橋樑。
看更多好文,拉近你與孩子間的距離:
- 請告訴你的孩子:輸了成績,不代表輸了人生!不怕「輸」,才有機會「贏」!
- 孩子出現這 4 種表現,長大 EQ 低!育兒專家:超過 6 歲想改 難啊!
- 小學開始做到這 12 點,讓德國的孩子不一樣!反觀台灣教育,令人感慨萬千...
- 你的善良,必須要經得起人心的複雜!從小就告訴孩子:這 4種情況 太善良 會毀了自己
- 千萬別等到新聞上的受害者,寫著你女兒的名字,才後悔沒教會她這 7 件事...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LULU )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非本人僅為示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