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很多家長以為,
孩子只要把書讀好即可,
結果孩子功課確實頂呱呱,
卻連針線都不會拿。
如何教出一個
肯負責、知感恩的孩子?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 資深國小教師 王文華
看似不起眼的家事,
其實蘊藏了非常多的功效
以掃地為例,要學習使用掃把,
孩子便會在一次又一次的掃地實踐裡,
學得自我反省與修正。
做過家事的孩子,
不僅學著負擔一點家庭的責任,
更能體會父母的辛勞,學會感恩,
而且做完家事,
讓人充滿快樂與成就感。
教孩子做家事,真的好處多多,
所以學校的聯絡簿總會有這麼一行:
「今天做( )家事,完成打勾。」
有一回我去家訪,聊到家事,
順口問家長:
「孩子有做家事的習慣嗎?」
媽媽不以為然的說:
「哪有,都說功課多到做不完。
有時候看他在玩,催他做,
他就說弟弟也沒做,
兩兄弟推來讓去,最後都是我做。」
「可是聯絡簿上都有打勾啊?」
我不死心地追問。
「他自己勾的,」媽媽又好氣又好笑,
「還叫我不能告訴你。」
回到學校問小朋友,
十個裡有八個答案都差不多。
現代家庭孩子生得少,
哪捨得他們做家事?
難怪很多孩子拿著掃把,
腰也不彎,隨興掃兩下,
就說:「好了。」
「掃好了,那角落呢?」
「反正又不會走到那裡。」
他說得理直氣壯,我聽得啞然失笑。
家事需要學,責任也是。
在學校,每換一項掃地區域,
我會讓小朋友先認識掃除用具,
帶他們看一遍打掃環境,
然後問他們:
「怎麼做,才能做得又快又好?」
幾個小孩很快就會歸納出方法,
互相學習掃具用法,
討論分工區域,共同商量打掃順序。
讓孩子自己動腦想一想,
媽媽和老師不要老是跟在孩子身邊,
留一點空間,放手讓他們去做。
即使是掃地、倒垃圾這種簡單的工作,
也要他們動動腦後再動手做。
手腦並用的效果,當然比較好,
能夠從體力活動中
學到專心的負責一件事,把它完成,
對孩子來說是不是很重要?
把做家事變成扮家家酒
小時候,我很喜歡讀《湯姆歷險記》,
其中一幕是湯姆的姑媽要他去刷油漆。
刷油漆是重複單調的工作,
況且那天的天氣炎熱,
做這麼重複單調的工作,
真是令人苦不堪言。
想起湯姆怎麼做了嗎?
他就像個藝術大師般,
拿著油漆刷子東一筆西一筆,
認真執著的對付那一道圍牆,
他的舉動招來社區裡大大小小的孩子。
「你在做什麼呢?」
「嗯,不能說,這太難了。」
「看起來好好玩,讓我玩一下。」
「不行,你們不會的。」
「我會,我會,
我這顆蘋果又脆又好吃,
給你吃,讓我刷幾下。」
湯姆故做沉思,暗自竊喜:「這……」
「也讓我摻一腳吧,
我的模型飛機送你,
求求你,讓我玩十分鐘就好。」
結果,刷油漆的工作被其他孩子包了,
湯姆還多了一堆零食和玩具。
利用孩子們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興趣,
大家一起分擔工作,正是湯姆的計謀。
沒錯,就是要善用孩子的好奇心,
把孩子能力足以擔負的家事,
用遊戲的方式交給他們,
孩子便很容易樂在工作。
讓孩子揀菜、洗米,為家人擺碗筷,
對他們來說,這是大型的扮家家酒,
獎勵品是等一下真的吃得到,
他們會玩得十分開心。
孩子感興趣
增加主動「做」的動機
有一回,我們舉辦親子讀書會,
要求每家都要帶一道菜餚與會。
一位小二的小女孩陪著媽媽做菜,
媽媽覺得鬆餅最簡單,隨手教她做,
打蛋汁、調口味,小女孩玩出興趣,
烤出一大盤鬆餅來。
「孩子自己做的,味道可能……」
孩子媽媽抱歉的說。
鬆餅有點硬,可能烤過頭了,
但因為是孩子親手烤的,
大家都稱讚她做得好,
一大盤鬆餅風捲殘雲般,頓時被清光了。
那一晚,她成了我們口中的鬆餅大師,
人人都期待她下回再大展身手。
後來每回讀書會,
她都會主動做些點心來,
手藝愈來愈好。
聽說現在已經會烤蛋糕和一道
「保證讓你們口水直流的點心」,
她臉露微笑,表情滿是自信。
先讓孩子感興趣,
做有興趣的事才能持久,
這是讓孩子承擔責任的第一步。
(中略)
自然懲罰、用力稱讚
讓孩子感受責任的重要
當該做的工作沒完成,
你可以利用自然懲罰法,
讓孩子自己體會,
「一個人沒把事做好,
會影響到很多人,
包括自己的不便」。
但是也要多在人前誇讚孩子,
讓他知道,你在乎的不見得是功課,
或許只是他會自己摺被子,
主動照顧弟妹,能準時倒垃圾。
在人前誇他,
明白指出他做得好的地方,
孩子會知道,
父母更看重的是這些小細節,
他們就會持續做好,
並且成為一個肯負責、有自信的孩子。
本文摘自《生活裡的素養課》
作者:王文華 / 出版社:親子天下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JJ )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非本人僅為示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