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孩子大哭、大鬧盧著「想要」某個東西時
爸媽千萬別貪一時方便,
為了安撫孩子情緒,而輕易答應孩子的索求,
一旦孩子發現,只要我大吵大鬧,
爸爸媽媽就會妥協答應時,
孩子的教養就毀了…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 王意中
孩子總是對大人予取予求,
怎麼辦?
「你是把我當成提款機嗎?
只要輸入幾個密碼,我就一定會吐鈔給你?
拜託,提款機也會沒錢,好不好?
你不能什麼東西想要就是要,
像個無底洞一樣,永遠滿足不了你。」
媽媽抱怨歸抱怨,但是澤澤根本不理會她,
滿腦子只想到會變身的機器戰士,
重點是,他的玩具櫃上已經擺了好幾款。
媽媽怎麼想都想不通,
「怎麼澤澤買玩具就像女人買衣服一樣,
衣櫃裡總是少了那一件?」
身旁不時有人提醒她,
「你啊!可別把孩子給寵壞。
我跟你講,寵壞了,以後就真的麻煩了。
你現在給澤澤那麼多他能力範圍以外的東西,
把孩子的胃口養大了,
我告訴你,他會沒完沒了,
對你予取予求,
到時候,你不給都很難。」
但別人說歸說,她聽歸聽。
有什麼辦法?
面對家裡這個阿嬤眼中的金孫,
自己只能在經濟能力內滿足他的欲望,
「不然婆婆叨念起來,誰受得了。」
有時,媽媽只能安慰自己,
「或許孩子有他的想法,
他很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但她也感覺到,
自己這個做媽的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似乎愈來愈卑微。
為什麼滿足他,還是落到如此下場?
「你幹麼每次都來煩我?
為什麼不去煩你爸爸?」
對於媽媽的抱怨,
孩子根本不當一回事,
對他來說,媽媽真的很好用,
無論是自己想要的或需要的,
媽媽都會變出來。
媽媽覺得就像遭受到孩子綁架、勒索。
她一直很納悶,
為什麼自己無法對澤澤說「NO」。
或許,不想讓孩子生氣而弄壞了母子關係,
也是一種迎合與討好吧。
對立反抗的輔導與教養祕訣
面對孩子的任性,
大人請留意自己的反應
有些學齡前的孩子會這樣要求,
「我要就是要!」
如果大人在第一時間不配合他,
可想見孩子馬上會拉高音調、
放大音量、歇斯底里,要讓大人妥協。
但是,請你提醒自己:
我們的反應,會決定孩子接下來的反應。
當我們的反應是「明顯受影響」,
孩子就會很清楚他這麼做、這麼說,
是有效果的。
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孩子會一而再、再而三地,
不斷以強烈的方式讓大人妥協。
我們真的得提醒自己:
為了不讓孩子歇斯底里而選擇不斷地迎合他,
這麼做,只會更強化孩子以更負面的方式來予取予求。
對立反抗最容易改善的時間點,
當然是在「學齡前」。
在這個階段的孩子,
可塑性非常、非常高。
如何看待孩子的索求?
對於孩子的予取予求,
我們要停下來想想:
為什麼孩子要,我們就給?
‧當孩子索求,你怎麼想?
這關係到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索求。
最常見的情形是,很多爸媽表示,
「不然能怎麼辦?
不給,孩子就是哭、就是鬧,
真的被他這種哭鬧給煩死了。
反正他要就先給他,再來跟他談條件。」
在這樣的互動中,孩子慢慢會發現,
大人解決事情,
總是想用最快速的方式來敷衍。
然而,這種最快速的方式也讓孩子瞭解到,
我們其實是不太堅持,很容易妥協的。
在這種索求的過程中,
孩子逐漸掌握了大人的習性。
這也是為什麼小孩總是只要一出牌,
多少可以贏得一些他想要的。
我們必須仔細思考這一點。
畢竟給不給的選擇權是在我們手上。
大人應該是最後做決定的關鍵,
願不願意答應,應該操之在己。
面對孩子的予取予求,不要忘了一件事:
最後奉上孩子想要的,
還是我們自己,這怨不得別人。
‧你真的得妥協嗎?
當然,你很懊惱,
因為孩子使用非常強勁的哭鬧,
才讓你不得不妥協──但真的一定得妥協嗎?
當孩子哭鬧,我們是擔心什麼?煩惱什麼?
許多時候可能是因為在那當下,
我們不知道如何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
而選擇一個自認最快速的方法處理,
但這卻是副作用最強的方式,
長久下來,
可能會變成「孩子一哭鬧,你就只好給」。
貪一時之便,闖一生之禍
我們都急於化解眼前的問題,
反正先給了再說,
先解決當下的困境再說。
這是很多父母常用的做法:
先脫困吧!先把煩惱解決吧!
至於後續的事情,等有時間再來處理。
但我們往往忽略了,
所謂「有時間」再處理,
到後來卻發現,孩子逐漸長大,
愈來愈熟悉我們的行為模式……
最後,大人將發現眼前這個「怪」愈來愈強,
而我們的親子教養武器裝備卻沒有跟著加值、
升等、下載及更新。
面對眼前這個「怪」,
大人最後只能舉起雙手投降。
隨著孩子的對立反抗行為愈練愈強勁,
爸媽最後只能暫時棄守,任由孩子折騰。
找出一種「折衷」的方式
在與孩子的互動中,
其實可以慢慢找到彼此能夠接受的方式。
也許是你調整一步,我讓一步;
你修改一下,我妥協一下……
在過程中,找到彼此可以接受的交集。
很多大人會這麼想:
為什麼我總是得站在孩子的立場來想?
他自己應該要很清楚才對啊!
他已經花了太多錢在想要的東西上,
應該要懂得自律啊!
如果我們一直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
會不會我們反而失去立場?
其實,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
主要是有助於我們更清楚
在什麼時間、什麼場合,
適合以什麼樣的方式、語調及怎麼說,
來與孩子進行對話。
小心,「想要」是個無底洞
針對孩子的予取予求,
我們要先將孩子的「需要」與「想要」
明確地區分出來。
孩子的「需求」,
我們適時提供,這無話可說。
但是對於孩子的「想要」就另當別論了,
因為欲望像個無底洞,永遠無法滿足。
同時,要視孩子的實際狀況給予;
而非受制於孩子的情緒勒索與威脅,
向他妥協,任意給予。
並且針對孩子的想要,
要「限時」(多久才給)、
「限量」(給多少)。
何時該堅持?何時能妥協?
以「收拾玩具」這件事情為例,
時間到了,孩子應該按照約定,
把玩具收拾好。
可是當我們下達了「把玩具收一收」的指令,
孩子卻說:「我還要再玩!」
關鍵來了:時間到了,
但是孩子表達了他想要繼續玩,
這個時候,
我們到底要不要有彈性地妥協?
還是我們必須堅持指令?
在堅持與妥協之間,
我們得先回過頭來想,
孩子這樣的表現是第一次,
還是已經好多次了?
便很清楚自己是否該很明確地訂出界限,
讓孩子實際履行承諾。
妥協,將引發無休止的噩夢
當說好的玩玩具時間到了,
孩子不是不能繼續玩,
關鍵在必須用適當的方式表達,
讓大人同意他繼續玩。
這一點非常重要。
如果孩子是較心平氣和地禮貌詢問:
「我還想繼續玩,可不可以?」
或許大人有可能答應。
但是,若孩子是尖叫、哭鬧、摔東西、破壞,
甚至於動手打爸媽,
那麼很抱歉,
應該有的界限就必須很清楚地劃分出來。
別讓孩子認為他用這些不適當的表達方式,
可以達到目的。
當你妥協了一次,接下來,
你將發現無止境的噩夢開始了。
破解孩子的「掌控」行為
面對孩子以不適當的方式表達抗議,
我們大人該如何回應?
首先,請你先收起自己的強烈情緒。
對立反抗孩子使用不適當的表達方式,
是預期你可能會出現一些激烈的反應。
「我激起了你的情緒,
你的反應是我可以預期的」,
這更強化了孩子掌控的動機,
認為「我可以掌控你的情緒」。
別讓孩子的掌控行為,
左右你的情緒。
看更多教育好文,拉近你跟孩子的距離:
- 蔡康永:「聽話的孩子並不快樂!」別再濫用大人的「特權」換孩子的 乖巧!
- 聰明的媽媽,最懂得控制 情緒!你的情緒,決定了 跟孩子的距離
- 面對孩子頂嘴,最好的辦法 不是糾正、責備,而是 ___!(每位家長都應該看看...)
- 爸媽們,不用扮演成天碎念的虎姑婆! 日本的手帳管理術,用「1 張紙」,就讓孩子「主動完成」該做的事!
- 子女長大後,練習把他們當「別人」!過多意見、擅自安排,反而是一種 干涉
本文摘自《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
作者:王意中、出版社:寶瓶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 編輯 / Ann)
(圖/shutter 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