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流行已久的《吸引力法則》
其中有一點很重要,
卻容易被大家忽略
就是想法要加上「行動」!
工作場合中或人際相處中
總是容易發現
情緒煩躁時開始不停的抱怨
而抱怨把更多缺點放大後
就容易聚集更多抱怨
轉眼就這樣持續煩躁了半年
於是慢慢就成為自己不喜歡的
「生活一直抱怨,卻不試圖做任何改變」那種人
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需要重複做 21 次
試著用21天跟同事或朋友
一起打造一個沒有抱怨的好環境吧!
「我們會成為自己想像思考的東西。」
– 厄爾 ● 南丁格爾(Earl Nightingale)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邁步之前:所以我永遠都
不能抱怨了 ?!
「你當然可以抱怨」,這有兩個原因:
1. 不是要來告訴你或誰應該怎麼辦。
如果是,那我會想辦法改變你
這表示我是把焦點放在我不喜歡的那個你身上
我是在表達對你的不滿。以此推論,我還會持續抱怨。
所以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吧
那是你自己的選擇
2. 批評和閒話需要逐漸減少
如果對自己足夠坦承
會發現生命中足以讓自己有理抱怨的事情
其實寥寥可數。
以上節錄自《不抱怨的世界》第一章節
第一步:檢視自己的抱怨原因
在抱怨時,試著用任何方式寫下來
自己的網誌撰寫隱藏文章,只給自己看
或用身旁小紙條紀錄後投進存錢筒
寫下讓你憤怒、抱怨的原因
等待一個星期後回頭看看,
紙條在桶中累積了多少張,
網誌的篇數多了幾篇?
你會發現,重新看著自己寫下的原因
其實好像也沒這麼嚴重
然後就會發現,
抱怨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時
會放大自己的不悅,
讓一整天都覺得不順遂
而有時嚴重一點的抱怨,
會讓不悅持續很久才逐漸淡化
-------------
我們不該抱怨,但有時還是會抱怨。
事情並沒有真的糟到該理直氣壯的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
但抱怨就是我們毫不抵抗而自然出現的預設反映。
我們就是會抱怨。
歌曲〈人生一直都很好〉( Life's Been Good )
– 喬 ● 沃許( Joe Walsh )
第二步:用運動橡皮手環
減少「抱怨」!
找一個運動的手環,並戴在左手
只要發現自己忍不住開始抱怨後
就將手環換到右手
找另外一個負責裝載「幸福和感恩」的盒子
在你發現值得開心,
或令你感到滿足的事情
就寫下來並放入盒中
一開始會發現換手的頻率很高,
生命中值得感恩的事好像很少
但不要氣餒,習慣是逐漸養成的
生命中確實有許多事情值得感謝
而你只是害羞不敢說感謝
第三步:不透過其他人,
直接跟抱怨的原因溝通
溝通最難的是:完整傳達自己的想法給其他人
自己都不一定能做到完整傳達,
而不產生誤會之前,溝通不要經過第二個人
那可能導致原本單純的事被複雜化
或是變得別有意涵
原本只是希望室友A飯後能分工合作
協助收拾碗筷
透過室友B的轉達
突然變成自己覺得室友A都已經不幫忙煮飯了
為什麼還可以不用收拾一直在看電視呢
有效減少抱怨的方式
就是讓自己跟抱怨的對象溝通
會讓自己跟對方相處的默契變好之外
自己也不會因為一直抱怨
弄得情緒暴躁或不開心
第四步:想改變別人,
你得以身作則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你不能讓另一個人改變
人們改變是因為他們自己想改變
想設法改變一個人
只會讓他更緊守住現有的行為不肯放棄
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身作則去影響別人
「我們必須活出想要讓其他人效法的樣子。」
– 印度聖雄 甘地
因為別人優點而心生親近的好感
或許這個優點我們也有
因為別人常抱怨而想要遠離
也就應該檢視自己
是不是也犯了經常抱怨的毛病
希望自己的團隊、工作環境、朋友開始減少抱怨
得先從自己不抱怨開始,更不能加入抱怨的行列
一但加入,抱怨就會變成競技活動
討論串開始變成:
「這不算什麼,我告訴你還有更扯的……」
所以改變身旁的朋友、同事之前
先給自己一個改變的機會吧!
《讀後心得》
抱怨就像感冒病毒
透過說話就可以迅速傳染
在抱怨的同時
也將生活上遇到的小挫折逐漸放大
然後習慣抱怨之後
就更容易看不到生活中其他美好的事情
工作上也就更容易沒有成就感
覺得自己怎麼做好像都不對
看完不抱怨的世界之後
發現想要解決事情就是需要直接面對問題
就連解決自己的抱怨也是一樣
只有從自己開始停止抱怨
遇到事情先思考可以怎麼解決
才能讓別人覺得抱怨不但無趣還沒有任何幫助
逐漸減少抱怨,往解決事情的方向前進
本文參考自:不抱怨的世界
作者: (美)威爾·鮑溫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book可能的任務】粉絲團
透過閱讀,開拓知識
透過閱讀,增加話題
透過閱讀,放鬆心靈
我們提供「書摘」、「讀書心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