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APP
    籌碼K線
    跟著主力在股票賺錢
    下載
    股市爆料同學會
    找出飆股人人會
    下載
    美股k線
    最即時美股看盤軟體
    下載
    美股同學會
    最熱門美股討論社群
    下載

© CMoney 全曜財經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客服時間:周一到周五 8:30 ~ 17:30

客服信箱:csservice@cmoney.com.tw

Line 線上客服:@zdx5025y

統一編號:80004909

震驚!交換生:「在瑞典那六個星期,收獲遠比在大學三年還多!」因為台灣學生修太多課了...

學與業 - 謝宇程

學與業 - 謝宇程

  • 2015-08-10 14:51
  • 更新:2018-07-17 09:31

震驚!交換生:「在瑞典那六個星期,收獲遠比在大學三年還多!」因為台灣學生修太多課了...

(圖/shutterstock)

(示意圖,非本人 - 圖片來源)

 

作者: 謝宇程

 

「僅僅是在瑞典那六個星期的課程,

帶給我的收獲比我在大學三年的收獲加總還要多。」

當我訪問Caroline的時候,她這樣描述其中一門課程。

我心裡是不太相信,覺得這是一種誇飾。

奇怪的是,這不是特例;

類似這樣的對話,當我和有留學、交換生經驗的人

討論外國的教育情況,他們常會這樣說。

 

「外國的月亮特別圓、遠方的和尚會念經」

這樣的效應也會迷惑我們對教育經驗的認知與判斷嗎?

我一直很疑惑。

 

日前,在美國讀博士班的Andrew和我約喝咖啡,

我再和他提了這個問題。

Andrew的回答讓我驚訝:

「可能因為台灣學生太勤於修課了。」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我們台灣的學生,常會選過多學分....

Andrew本身在台灣讀大學階段,

就曾經在台灣重點大學主修工程,雙修社會科學。

後來他負笈美國攻讀博士已經近六年,

而且有不少授課經驗。

在美國高素質的大學中,學生修課都非常慎重,

例如哈佛,學生幾乎絕不同時修超過四門課。

他這麼說:

我們台灣的學生,常會選過多學分,

把課表排滿,把這當作認真與好學的表現。

我們在聊天的時候提到學分超多,

甚至超過25學分、超過十門課,一邊抱怨自己好累,

一邊得意自己是用功的學生,有許多學分與知識

「進帳」,殊不知這將造成學習淺薄、

教學劣質的惡性循環。

我有點疑惑:「這樣講是不是太嚴重了?」

於是,Andrew給我做了一番分析。

 

 

 

 

每人時間一樣多,修課增加,時間攤薄

Andrew拿出一張紙,給我做了一次試算。

假設一個學生每周一日徹底休假,6天投入學習,

每天扣掉吃喝交通睡覺時間剩12小時,

則每周共12*6=72小時用於學習。

 

假設學生每周參加社團、打工實習花8小時、

交友和運動共8小時、學語言及課外才能8小時,

則用於校內課程的時間是48小時。

 

如果是一個台灣學生,他修8門課,

每門3學分(上課3小時,如果附實驗課則更多),

光是上課就用掉24小時,剩下時間攤下去,

每門課只能用3小時做課外學習。

 

反之,若是一個哈佛學生,他修4門課,

用一樣的模式計算,上課只用掉12小時;

36小時的課外學習時間,攤給4門課,

每門課可用9小時來做課外學習。

 

注意了,每周課外學習時間是3小時或9小時,

決定了你學習模式的深度。

 

 

每周只花兩三小時,只重複最膚淺學習

我們台灣學生,

每門課的課外學習時間勉勉強強每周3小時。

說實話,課後把老師的投影片講義、課本內容讀完,

可能3小時就要用光了。

如果課本是那種超厚的英文書,三小時也許還讀不完。

要對付習題作業、學期報告、期中期末考,

只好熬夜,讓自己這科掙扎地度過,

拿到學分--這是台灣一般大學生的學習模式。

 

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下,即使多修課,

也只是重複最膚淺的學習,

短時間內記了知識拿了學分,

卻沒有學到深刻和廣闊思考。

 

Andrew觀察到,在美國,因為修課少,

每一門課可以攤到9小時的學習時間。

如果他們也用3小時復習上課講義與閱讀課本,

用三小時好整以暇地對付習題作業、

規劃和推進學期報告、及早準備期中期末考,

他們就不用大量熬夜了。

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有3小時可用。

 

而這3小時中,他們能做那些老師不規定的學習活動,

自發性地提問、找資料、和人請益與辯論、

主動深入探索一門知識、動手將想法創作為實物,

將創意推展成商機、

思考所學和個人生涯與社會前途的關係--

這三小時正是深刻和廣闊思考的萌芽點。

 

 

 

當學生數量加倍,教學精緻度崩盤滑落

學生每人修課數目如果翻倍,

有另外一個極不好的後果,

就是每個班級的平均人數也會翻倍--

這還是在相同的師生比前提下的結果;

台灣各大學生師生比,通常遠高於歐美。

 

課堂班級人數翻倍又有什麼了不起呢?Andrew告訴我,

過去在台灣常常聽大堂講課,也不知這有什麼不好。

到了美國,甚至自己當講師,才知道課堂人數增加,

極度不利於教學品質。

 

假設一個老師,扣掉研究、行政、校外演講、

指導碩博士生…等種種事務,

一個星期投入12小時在一門課程上。

扣掉上課3小時,備課3小時,剩下6小時,

也就是360分鐘。

 

若這個老師在台灣,

班級人數60--在台灣還不算是個大班呢--

每周有篇小論文作業,老師每篇讀6分鐘,

讀完60分作業,各批個分數,就剛好360分鐘,

時間用得一乾二淨。

 

若這個老師在歐美,

因為學生平均修課數量是台灣的一半,

所以每班人數也折半,只有30人--

在歐美算是個中大班級。

每周一樣有篇小論文作業,

老師每篇讀6分鐘,讀完30分作業,用掉180分鐘,

還有180分鐘--三小時。

 

而這多出來的三小時,

就是教學上最寶貴的時間--

老師可以為每學生再多花6分鐘,或回答問題,

或在作業上註評語,

指出學生思考的盲點、肯定學生努力的成果、

建議學生下一步加強學習的方針、

推薦合適的學習材料或讀物、

提出值得學生進一步思考的問題--而些事情,

就是教學品質的體現。

 

 

寫在課本上的、放諸四海皆準的事實與學術理論,

早就不是學校教育最有價值的東西,

因為網路上隨時查得到。

學校中最有價值的,

乃是教師針對學生各別特質給予的點撥指引--

而這件事,只有班級中學生人數減少時才會發生。

 

學習不扎實、教學沒品質,無底的惡性循環

在台灣多數大學,包括那些自認為是頂尖的大學,

還以為老師熱忱一些,學生努力一些,

可以解決教學品質的問題。

不,這不是個人態度的問題,

而是規則錯誤造成的惡性循環。

 

在〈相看兩煩厭,把大學生當鴨子填的後果〉、

〈懶惰被動到不配自由?

造成大學生怠學的四個環境毒素〉

這兩篇文章之中分析過,

台灣的大學生必修課已經多到足以傲視世界,

學生為了探索科系外的人生方向,勢必要爆表修課。

倘若申請了雙主修或是輔系,

更要在畢業前要多修十門到二十餘門課程。

 

 

大量修課的代價,往往是每門課都學得膚淺

每班學生人數太多,教學難避免流於粗糙--這些事情,

學生心中往往隱隱然感覺到。

當學生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

對課程學到的東西不滿意,他往往會修更多的課,

希望填補自己的不安。

 

於是就造成了害人害己、害學生也害老師的惡性循環。

就像是「吃到飽」式的吃助餐,

因為覺得交了錢就要吃回本,不加自制地狂吃,

其實對健康不利。

在大學修課也是,修到爆、修到撐,

其實不利於學習也不利教學。

這個情況,學生的自覺很重要,但是更關鍵的是,

解鈴還需繫鈴人,那些迫使學生大量修課的禍首,

可以儘快覺悟、改絃更張嗎?

 

大量修課的結果就是...「樣樣會,但樣樣不精」
台灣的教育什麼時候才能改善呢?...

 

本文獲商業周刊網站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商周網站專欄部落格。

出處聯結:學與業壯遊

(文章來源)

學與業 - 謝宇程

學與業 - 謝宇程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網誌「學與業壯遊」:http://grandvoyage.weebly.com/ 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learning.professions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網誌「學與業壯遊」:http://grandvoyage.weebly.com/ 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learning.profe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