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東森新聞/今日代誌)
之前7-11配合11月11日光棍節推出
一系列網路廣告《單身教我的7件事》
其中引發最大討論與爭議的則是第六部
〈Lesson 6‧世上最幸福〉
在〈世上最幸福〉中,
男主角蕭博駿在跟前女友分手之後仍讓前女友予取予求。
不管前女友半夜打手機說想吃宵夜,
或者要求幫自己跟新男友買演唱會門票,
蕭博駿都用盡全力完成前女友的無理取鬧。
最後一句台詞簡直經典:
「誰說分手就不能替她做事情的啊?」
於是乎,
「工具人」
這個詞彙從此有了姓名,
他叫做蕭博駿。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各種工具人都可以組成
工具人聯盟了...
(贊助商聯結)
有趣的是
感情世界裡有工具人
在職場上也有工具人
現實一點,
從「交換」的角度來看,
感情上無止盡地付出無非想換得對方的愛,
職場上無止盡地付出無非是想換得升遷或者加薪。
但問題是,無止無盡地付出,往往交換不到期待的結果。
我們在職場上總可以看到有一種濫好人,
部門內的同事叫他幫忙他就來幫、
部門外的同事叫他幫忙他也來幫、
甚至連同事私底下揪團購要他幫忙都幫,
自己把自己搞得非常忙碌,
但是最後年度加薪升遷都完全輪不到他。
努力不一定會得到成果
努力在什麼地方才是關鍵
我並不是說我們不應該「替他人付出」,
而是在感情上或者工作上,
如果你的目標是「成為對方的另一半」
或者「成為值得更好酬賞的好員工」,
那你應該要以「對方另一半的姿態」
或者「好員工的姿態」的去協助他人。
不管你把別人看得有多重要或者這些人實際上有多重要,
如果你所做的一切無法讓人把你看得重要,
那就都是做白工。
因為沒有姿態,所以就會任人予取予求。
說穿了,如果自己都不在乎自己,
怎麼可能透過付出就讓別人就在乎你?
如果你不重要,那麼你的犧牲當然也無足輕重。
工具人是沒有「姿態」的人;
蕭博駿很好,但是他沒有姿態,
所以他永遠得不到他想要的尊敬。
這是一個期望管理的問題
用嚴格一點的角度來看
對於企業主或者高階主管而言
其實每位部屬都是工具人、必須有其功能性
如果一個人沒有任何「功能」,
那麼在這間組織裡面大概也待不久,
因為沒功能的員工叫做冗員。
重點在於,
你是否正確意識到對方對你的期待是什麼、
你如此回應對方的期待──甚至更進一步地,
你如何透過自己給對方的回應,
調整對方對你的期待?
如果你不希望被當作如果主管或同事把你當作那種可以「隨手拋棄的工具人」,
而你還努力去滿足對方的期待,
最後你就真的會被當作這種即可拋的工具人。
當時,像蕭博駿這種幾乎異常程度的工具人
已經完全不是為了交易某種現實結果而行動
我們在職場上往往稱這種情況為「熱情」
事實上,這種熱情的本質是一種自我滿足。
當一個人完全無視於物質世界、
無視於其他人的反應與回饋,
奮不顧身地只為了自己內心的目標而前進時,
其實是為了自己。
所以,雖然某些人嘴裡說的是「為了別人」或者「為了公司」,
所以自己才要犧牲奉獻,
但事實上都是為了自己。
我並不厭惡這種熱情,
但這種熱情如果只有情感、情緒卻缺少理性,
就會讓自己陷入一個從旁人眼中看來極度耗損自我能量的窘境。
天才跟瘋子、精力充沛跟躁症,
永遠都只有一線之隔。
老闆永遠希望你是好工具人,
但別忘了,好的工具人並不是讓人予取予求的人。
拿出你的姿態吧!
別當辦公室裡的「蕭博駿」。
找到自己的定位、
不要在當無所適從的「工具人」
本文由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授權轉載,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