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APP
    籌碼K線
    跟著主力在股票賺錢
    下載
    股市爆料同學會
    找出飆股人人會
    下載
    美股k線
    最即時美股看盤軟體
    下載
    美股同學會
    最熱門美股討論社群
    下載

© CMoney 全曜財經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客服時間:周一到周五 8:30 ~ 17:30

客服信箱:csservice@cmoney.com.tw

Line 線上客服:@zdx5025y

統一編號:80004909

為什麼台灣教育改不了?錯誤的觀念 會扭曲制度,其實教改 最先要改的是「這個」…

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

  • 2016-08-10 09:55
  • 更新:2016-08-19 17:42

為什麼台灣教育改不了?錯誤的觀念 會扭曲制度,其實教改 最先要改的是「這個」…

(圖/shutterstock)

 

作者: 楊照 

 

之所以會在出版了一本談台灣教育的專書之後,

又持續不懈寫下更多相關內容的文字,

因為我清楚感覺到將這些想法寫下來的動能,

日日在我心中衰退,

如果不趕緊寫,過了這段時間,

我大概就不會再寫了。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為什麼台灣教育改不了?

不是沒有答案,而是講不完…

《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的新書分享會上,

主持人、時報出版總編輯余宜芳,

問了一個我最怕的問題:

「為什麼台灣教育改不了?」

怕,不是因為我沒有答案,

剛好相反,因為這麼多年累積的經驗與思考,

給了我罄竹難書,講不完的答案。

我開玩笑地回答:

「這問題的答案可以再寫一本書,

而且很快就可以寫完。」

 

最迫切希望改革的家長

不敢拿自己孩子的未來冒險

其中一個答案是:

改革需要時間、需要堅持,

但沒有什麼人能保有持續的教育改革動機。

最迫切希望改革的,

往往是有孩子正在上學的家長,

這種人對當下的教育有最深刻的體會與認識,

但不幸地,他們卻也是

最沒條件提倡改革、推動改革的人。

很簡單啊!

孩子在這個體制裡,

幾乎就像是人質一樣,

即便是自己很勇敢、很有理想性格的人,

你能冒著讓孩子受害的危險,去衝撞教育體制?

那就等孩子離開教育體制再衝吧。有可能嗎?

 

 

孩子離開體制後

也隨之失去關心教育的動機

一來,孩子離開了,

你就不會再感同身受這套教育的荒謬,

很難維持那樣的臨場感;

二來,你心中難免有理直氣壯不起來之處,

畢竟孩子在體制裡時,你做了那麼多年的「共犯」,

你也被迫牽連成為這體制的一部分了。

於是現實上,

有感受、有資格厭惡這套體制的人,

不能發聲、更不能衝撞;

等到沒有直接利害關係,

人質獲救出來了,原本很有感受的人,

也就失去了持續關心教育的動機,

自然一併消失了要求教育改革的動能。

 

我的孩子提早離開了台灣的體制…

這段時期,我處於一種特殊的狀態下。

我自己的孩子提早離開了這個體制,

轉到德國求學,兩年來,

我每年有將近一百天的時間在德國,

重溫本來差不多忘光了的德文,

並接觸、觀察、思考

我原本徹底陌生的德國教育現場。

我將之視為女兒給予我的生命機會,

原本不存在於我人生計畫中的機會。

是的,台灣教育體系裡沒有我們家的人質了,

但女兒還繼續在受教育,

所以我生活中還有夠多的教育議題刺激。

 

 

 

我有責任多去思考、去表達一些看法

我覺得有責任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想清楚,並表達清楚一些事。

但我心中又很明白,

想清楚、表達清楚相對容易,

但要維持力氣繼續思考、繼續表達,

不生出「我幹嘛啊」

「不如去做些更有意思的事吧」的念頭,

比較不容易。

所以要搶在這些念頭使我

不願再想、再表達之前,盡量不受干擾,

也就是不理會其他人反應地多寫一點。

或許可以因為這樣,

撼動這個社會上一些

恐怖、僵化的教育觀念。

 

教改正剛開始

多數人注重如何設計制度

二十多年前剛回台灣時,

「教改」運動正在起飛,

許多推動「教改」的人都是相識的朋友。

我一度也熱衷參與討論,

但很快就退出實際的行動。

最大的原因是我對台灣社會的看法,

遠比他們悲觀的多,

沒有辦法真心地擁抱他們的計畫。

他們相信可以用制度來改變觀念,

所以將注意力都放在如何設計制度上。

我不相信,我相信觀念會扭曲制度。

根本的辯論、根本的差異在,

我認為如果不能勇敢地嘗試改變社會觀念,

尤其是家長的觀念,

什麼樣的制度都不可能達到原本期待的結果。

他們不覺得要挑戰

家長根深柢固的排名、競爭心態,

我卻認為要有改革的效果,

非得從這裡開始不可。

 

 

「教改」竟成了髒字眼

教育有問題就賴給「教改」

二十多年後,「教改」在這個社會上

竟然成為罵人的髒字眼,

教育上出任何問題,

很多人理直氣壯就賴給「教改」,

痛罵當年主張「教改」、推動「教改」的人。

能不能讓我們先弄明白一件事:

「教改」的錯錯在哪裡?

究竟是錯在「改了」,

還是錯在「改不了」?

如果是前者,意思是這些人的計畫錯了,

他們成功地推動、實踐了他們的計畫,

我們今天教育的問題,是在承受他們的錯誤。

如果是後者,

意思卻是這些人根本無力真正實現「教改」,

今天的教育不是他們當時設計改革時所要的,

他們的錯,錯在失敗,沒有確切完成改革。

 

「教改」的錯 根本是因為改不了

容我誠實說,

我看到的,明明就是後者!

「教改」的錯,不是改錯了,

而是根本改不了。

二十多年下來,表面上制度改了很多,

但骨子裡以考試為主、排名競爭、

不問教育目的、

不尊重個別差異的性質,沒有改變。

這哪是當年「教改」要追求的教育?

我們可以指責「教改」沒有改,

卻沒有道理罵這是「教改」改壞的。

弄清楚這件事再重要不過。

 

不要害怕改革

更不要把責任推給教改

第一,台灣教育的困境,

不是因為「改」,而是「沒有改」。

改皮毛,沒改內在,

製造了表裡不一的虛偽,

同時弄成了目的與手段脫節的四不像。

所以要解決教育問題,

絕對不是像有些人高喊的「不要改」、

「不能再改」,視「改」為畏途;

而是要真正改,勇敢地主張

不只改外表,還要改內在。

第二,所以也不要習慣地、

方便地把責任都推給「教改」。

 

 

 

使得「教改」失敗、

推不動的人是誰?

二十多年前我這樣認定,

二十多年後我還是這樣認定

只知道考試、排名,

只懂得標準答案,卻完全不懂什麼是個性、

什麼是差異、什麼是自我的那些社會成員們。

「教改」要改的,不是老師、不是學生,

最主要的對象應該就是這些人,

不改他們、不敢改他們,

是「教改」失敗的首要理由。

 

本文 擷取自:勇敢地為孩子改變:給台灣家長的一封長信

作者: 楊照   出版社:時報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在這本書中,推薦給大家!

 

此文為 CMoney 編輯群 精選好書分享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CMoney編輯 /Luke )

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https://www.facebook.com/readingtimes.fans/

時報出版:https://www.facebook.com/readingtimes.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