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楊照
有人問我:「思考」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我指控台灣的教育
使得孩子不會「思考」?卑之無甚高論,
「思考」不過就是「多想一點」的意願與習慣。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從孩子身上了解,教育的盲點
我女兒三、四歲的時候,
聽到我和她媽媽談話中說到「沒有錢了」,
她理所當然地反應:
「那去提款機領啊!」我們都笑了,
一方面是笑她怎麼會知道
可以從提款機裡領出錢來,
二方面也是笑:「唉,真是孩子,
她以為沒有錢了只要去提款機領,
就一定會有錢。」
思考,讓我們面對問題
「思考」不過就是不停留在
「去提款機領錢」,而進一步想:
「為什麼提款機裡會有錢?
為什麼我們可以從提款機裡拿到錢?
提款機裡的錢到底是誰的?」
這個道理很簡單,
然而難的是讓這樣的道理變成習慣。
總是不滿意於表面的答案,
總是進一步問,
要嘛問:「為什麼這樣?」
不然就問:「那再來呢?」
標準答案,讓人拒絕思考
不幸的事實是,
我們的教育非但不教孩子問:
「為什麼這樣」「那再來呢」,
甚至建立了徹底僵硬的機制,
阻止他們這樣問。這項恐怖的機制,
就是永遠都要有標準答案的考試。
標準答案是思考最大的敵人。
人一旦啟動了思考,就必定呈現差異,
必然從不同方向、不同層次去問問題、
找答案,也就必然有個人的選擇。
為什麼提款機裡可以領錢?
這麼簡單的問題,一路問下去,
可以牽連出多少相關問題來,
願意問到多深、多廣,
每個人的好奇與選擇,一定不一樣。
教育,讓人活在框架中
所以我們的教育體系中,
就永遠都只能停留在要孩子記得,
沒有錢了,第一,去提款機領;
第二,去銀行櫃檯領;
第三,找找抽屜裡有沒有忘掉的零錢……,
我們一定要列出標準答案來。
沒有標準答案的,
就被排除在教育範圍以外,
這樣的教育,和思考絕對是徹底相反的!
許多事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但教育只剩直線想法
於是,這種教育教出來的人,面對任何事情,
也就都以為可以有簡單的標準答案,
固執地認為大家都應該接受這個標準答案,
而且拒絕去多想一點,
想得更多、更深些。
從一個角度看,他們和三、四歲的小孩沒有兩樣,
沒錢了就去提款機領嘛,
有壞人就趕快把他殺掉嘛!
他們拒絕問:「把他殺了,然後呢? 」
他們拒絕去想:「為什麼把他殺了就能解決問題? 」
「為什麼會有人跟我們不一樣,
能夠對完全無辜的孩子下手?」
「如果這種人和我們有完全不一樣的價值觀、生命觀,
那為什麼對我們有效的嚇阻手段,也會對他們有效? 」
「發洩強烈的集體暴力殺人衝動,
會讓這個社會更安全,還是更危險? 」……。
他們拒絕去想,
而且痛罵不接受他們的標準答案的人,
但沒辦法,就像不想為什麼提款機會有錢,
不會讓人可以永遠能領到錢一樣,
不思考、阻止別人思考,
無法讓這些根本的問題,就此消失。
本文參考自:《勇敢地為孩子改變:給台灣家長的一封長信》
作者:楊照 出版社:時報出版
【book可能的任務】粉絲團
透過閱讀,開拓知識
透過閱讀,增加話題
透過閱讀,放鬆心靈
我們提供「書摘」、「讀書心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