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林讓均
橙果結合大數據,
打造亞洲最大室內常態性數位互動藝術。
這堪稱台灣設計界的領航之作,
一切來自創辦人蔣友柏只做「0到1」、
專注於「創」的堅持。
繼續看下去....
走進中信大樓的 互動藝術作品
就會有數條錦鯉 游過來
走進中國信託南港總部 A棟大廳,
你將進入一個變幻流轉的水墨美學世界。
眼前這座挑高六層樓、
360度視角的帶狀環形 3D立體裝置,
是亞洲最大的
室內常態性數位互動藝術作品:「生聲不息」。
而且,它是活的。
「哇!好多魚游過來了!」
這天,一個四、五歲的小妹妹
一踏上猶如畫布般的科技面板,
隨即綻放一朵微笑,
下一秒,索性坐臥其上,數條錦鯉款款游至。
搭配周邊兩個碩大直立面板上的桃樹、野花與草地,
讓這個小女孩看來就像是一個被落花、魚群圍繞,
歇在荷花池畔的小公主,畫面繽紛而夢幻。
後方螢幕上,伴著一株蒼勁黑松的瀑布水濂,
則展演一種磅礡大氣。
這個互動藝術裝置
還結合「大數據」
除了視覺唯美,這件互動藝術裝置也結合
大數據(big data)即時運算技術,
面板中每一個畫面細節都與特定數據連動。
例如,瀑布水氣象徵全球人口,
每一顆水珠代表 2500人,
隨著人口數的更新,水珠數量跟著改變。
「我們將每個大數據轉換成藝術,
讓想看懂的人看懂,不想看懂的人也能欣賞!」
幕後操刀者、「橙果設計」創辦人蔣友柏指出其中奧妙。
這作品除了彰顯 品牌精神,
還要連結「台灣意象」
2014年中國信託南港園區總部落成時,
橙果設計即在 A棟大廳展出第一代的
「生聲不息」互動藝術裝置。
2016年 8月,
13公尺×16公尺×16公尺的第二代「生聲不息」
重磅登場,不僅規模更大,風格也不同。
第一代走的是當代風格,
第二代則是水墨美學,
並融入「12生肖」「24節氣」等傳統東方元素。
畫面中許多動、植物
都是台灣特有的在地物種,諸如台灣山椒魚。
「我們將這件作品定位為『品牌藝術』,
回到中信的品牌原點,就從辜伯的故事發想!」
跨入不惑之年的蔣友柏回憶,當初中信找上橙果,
對作品理念只有兩大堅持,
一個是彰顯中信精神,
另一個連結台灣意象。
橙果從已逝中國信託創辦人辜濂松
親手繪製的雙 C品牌標誌著手,
並且將「濂松」的名字具象化:瀑布、松樹。
流水意象即隱喻「錢財」,貼近金融產業。
在作品中 導入大數據
是台灣設計界的 最新嘗試
導入大數據的數位互動藝術,
堪稱是台灣設計界的最新嘗試。
「把大數據直接融入到你(閱聽眾)的感官之中!」
蔣友柏說,近年各界都在炒大數據,
但很少人知道如何應用,
特別是轉化為藝術創作素材。怎麼做?
「你就把它當電影拍嘛!
先有電影,才知道哪個(元素)要連結什麼?」
然而,由於金融數據受到層層監管,
橙果團隊不斷與中信、金管會等單位溝通,
才釐清哪些數據可以即時連結使用。
仔細解讀,池中錦鯉象徵「中信信用卡發卡數量」,
每一條魚代表 25萬張卡;而一旦荷花池中跳出金線蛙,
表示中信金當日股價上揚,若發現山椒魚出沒,
則是股價連續兩週都上揚。
第二代「生聲不息」藝術裝置,
與日本專業數位團隊 TeamLab合作、
組成大約 100人團隊,耗時一年才完成,
不僅創下「亞洲最大」的量體紀錄,
結合大數據的表現手法更算得上
全球互動藝術領域的領航之作,
顛覆許多人對橙果設計的印象。
但繞回原點思考,
這件作品仍然非常「蔣友柏」。
「橙果專注於『創』,只做『0到1』的事情!」
超短平頭,細框眼鏡下是常帶憂思的深邃雙眼,
這位曾說自己站在懸崖邊的貴族後裔表示,
橙果並非擅長數位藝術設計,而是專精在「創」。
蔣友柏 只做「0到1」的事情
什麼叫做「0到1」?
就拿中信互動藝術案來說,
因無前例可循,橙果團隊真的把它當電影來拍,
舉凡腳本企劃、角色場景設定與建造、
劇情的鋪排與架構、地毯式研究台灣物種,
全都從零開始。
這些事情都做好後,
才交給 TeamLab數位專業團隊寫程式、跑效果。
最挑戰的部分,就在於東方水墨畫的渲染效果,
花了九個月才寫出相應程式。
「那真的是搞死人了!」
蔣友柏皺眉說,作品中的一花一葉,
線條粗細與水墨濃淡,都得仔細斟酌。
不能太控制它,因為太控制就不是渲染,
但同時又要跟大數據即時連動,所以變數很多。
他總是聽到技術團隊告訴他:
「沒辦法!」「不是這樣做的!」
如果溝通不了,他就強力堅持,後來證明真的可以。
近幾年蔣友柏領著橙果團隊不斷進化,
從設計師轉型為「創意工作者」,
現在又晉階至專案製作人(producer)或導演(director)的角色。
自創「六芒星」的方式
探索自己與客戶的 品牌內涵
自我認知的轉變,
也呼應橙果本身的品牌轉型工程。
2003年創立的「橙果設計」
與稍後成立的「白木顧問」,
主業務分屬設計、品牌顧問。
但 2015年起,兩個事業體正式合併,
因為設計、品牌與顧問這三件事再也分不開,
所有專案都必須從品牌核心切入。
「我現在做的大多是『理想設計』,
不再做單一商品的單點設計!」蔣友柏表示,
橙果「0到1」的服務
一定從品牌的定義、設定與架構做起,
再依此去做出最理想的設計,
因此設計反而是最後環節。
為了鍛鍊「理想設計」功力,
橙果近兩年練兵,以自創的「六芒星」六個向度
來探索自己與客戶的品牌內涵。
「每一個案子都是從說一個『六芒星』的品牌故事開始!」
已在橙果四年半的設計師魏立德表示,
蔣友柏要求每一個設計師把自己當品牌加以剖析,
甚至同事間互相練習。
目前 30人的橙果團隊,打破過去區分為
「商品」「平面」「空間」等設計領域的傳統界線,
採取任務編組的作戰模式,
每人都可能是專案製作人。
橙果 15年內 能快速進化
是因快速累積 失敗經驗
辦公室就在橙果設計的對門,
蔣友柏喊他「uncle」的「大小創意齋」創辦人酋長姚仁祿觀察,
橙果設計這 15年來歷經三階段,
從早期設計商品,例如幫便利商店設計好神公仔;
而後跨入第二階段,
不做特定設計,而是幫企業經營品牌;
現在,跨界混種、具有「製作人」的能力,
已屬第三階段。
15年內,橙果得以三階段快速進化,當然不是偶然。
「成功之前,得先面對一連串的失敗!
必須要很有紀律,才能快速累積失敗經驗、
加速成功!」經常與蔣友柏跨門暢談,
還在部落格「蘋果與蛇」共筆對話的姚仁祿表示,
蔣友柏閱讀廣泛、關注趨勢發展,並勤於筆耕,
多年來有紀律地大量讀寫,
才有辦法快速蓄積能量。
蔣友柏 15年來 每天下午 2點下班
卻能經手 每一個案子
高度自律?不認識蔣友柏的人,
很難與之聯想在一起。
許多人對「CEO蔣友柏」的印象,
只停留在「就是那個每天下午兩點就下班的傢伙」。
其實,如果夠早起,繞經橙果樓上的咖啡館,
就會發現 8點不到,蔣友柏已出現在館外
抽菸桌旁喝咖啡,這早是台北伊通公園旁的一幅風景。
8點半,可能就有員工陸續進來與他開會。
他曾在自己書中寫出一天行事曆:
最遲下午 2點離開辦公室,
回去陪小孩、遛狗後,又繼續忙到半夜,
11點~2點就寢,清晨 5、6點又開始一天,
如此循環往復。
採訪這天早上,近年愛上健身、
渾身筋肉繃實的他,
侃侃而談設計案的品牌理念與趨勢,
但是在對話間歇處,卻不時的閃現倦容。
累了?「也沒有,就是事情比較多!」
近 15年來,橙果旗下的每一個案子都由他經手,
他也習慣親自撰寫趨勢觀察報告給同事與客戶,
各種報告一年超過百份,必要的時候甚至自己做簡報。
說他是每個設計案的保母,也不為過。
「我現在只接大案子,一年不超過七件,
等於不到兩個月就要做出一個案子!」
蔣友柏不透露「大案子」的定義,
也不說多少錢才跨得過他的門檻,但表示
「接案不只是客戶要對,
自己(的狀態)也要對!」
目前 拓展對岸市場
不排除完全退出 台灣市場
2008年開始,蔣友柏將事業版圖拓展到對岸,
目前手上的大案包括占地 122畝、
位於故鄉浙江奉化的「兩岸城曦文創生態園區」,
蔣友柏負責規畫園區整體概念,
將會把大陸常橙總部設立其中;
而附近的百年學校「奉化中學」
也將由橙果進行整體規劃,
建築設計則交由姚仁祿團隊,
皆預計 2018年完工。
「今年橙果的兩岸營收比,
可能會是七:三(大陸:台灣)!」
蔣友柏指出,從去年開始就感受兩岸業務的明顯移轉,
目前營收占比大約六:四,
照這個趨勢下去,
不排除未來台灣的業務將降至零。
接案、用人 講求「態度」
只要對資源 我們就去拚
何以如此?答案簡單兩個字:「態度」。
「講白一點,我們就是傭兵,再難的仗,
談定了籌碼、給對了資源,我們就去拚!」
「你不能叫我去打仗,
然後什麼都不給我,畢竟員工也要活!」
蔣友柏難得連珠炮批評,
實在是觀察台灣企業吝於投資於藝術與設計,
好不容易想做設計,又要斤斤計較成本。
他舉例,以互動藝術來說,
業界標準價碼是20~30萬元,
好一點的也才 100萬元,
這種價碼只能用既有模組去做,
根本做不出像中信總部那樣的創意水準。
蔣友柏 自比為「狼」
卻沒爭奪、侵略的「狼性」
在品牌價值與商業利益的折衝中,
蔣友柏甚至會拒絕客戶;
合作前提變調時,也曾不只一次說出:
「那你不要找我來做啊!」
其實,曾自比為「狼」的他,
並沒如此爭奪、侵略的「狼性」,
反而用得上「柔軟」這個形容詞。
「一個下班就回家帶小孩的人,
能『狼』到哪裡去呢?」
姚仁祿觀察,
蔣友柏只在對方需要一點刺激才聽得懂時,
才會選擇犀利措辭。
業界人士眼中的蔣友柏,
多是務實、謙和的敬業形象,
很願意傾聽與溝通。
或許難以親近,卻少有貴公子惡習。
曾批評時下年輕人「要自由又要錢,卻彎不下腰」,
已當老闆 15年的蔣友柏,至今仍捲起袖子,
掌握每個案子的進度,有時連細節都得管。
「我也曾經放手過,反而更累,要幫忙擦屁股!
所以,現在我一個(案子)都不放!」
他說:活 7年 代表有一定實力
活 10年 才能和人談生死!
他一直沒有停下腳步,去年又創立了
一個有趣的品牌:「橙果頑童 DEM PLAY」,
致力於兒童數位互動設計,
台灣第一案就在台北士林的「兒童新樂園」。
「設計不應只有美,還該去激發想像力!」
蔣友柏觀察,三、四年前全世界開始有「互動樂園」,
但講白了就是一個大型電玩,
因此他開始思考如何去做這種案子。
第一個案子就拿出壓箱寶作為腳本。
這是他親手繪製、編寫的兒童繪本,
當初是畫給一對兒女的床邊故事,
筆觸童趣、用色繽紛,觀點又充滿想像力,
主角是氣球造型的「氣球熊先生」,
由它帶領小朋友們開始一連串的奇幻冒險。
「活七年代表有一定實力,
活十年才有資格在桌上和人談生死(指經營哲學)!」
撐過 2008年曾經發不出年終獎金的經營危機,
邁入第 15年,
證明蔣友柏的「蔣道設計」有生存價值。
「設計公司有兩種,一種走量產路線;
另一種走輕而精的路線,這才是我要做的!」
不管是出於賈伯斯式的偏執,或是本身處女座的挑剔,
近年脾氣圓融不少的蔣友柏,
為了捍衛品牌,
還是有不願磨去的稜角。
》》更多內容請參考最新一期雜誌
還看不夠>>更多遠見雜誌本期內容在此
本文受著作權保護,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R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