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自嘲 40歲前對理財沒開竅的吳淡如,
靠改掉錯誤的金錢觀念,迎接財富自由。
她認為,人除了要有賺錢與處理金錢的能力,
千萬不要憎恨錢。
喜歡抱怨有錢人、埋怨別人炒房,錢就永遠不會來找你。
這幾年,大家對吳淡如的印象,
早已逐漸從主持人和作家,
轉移為日本買房代表和宜蘭民宿餐廳老闆,
其實在財富上,吳淡如的成功來得很早,
30歲時就靠賣暢銷書的版稅,賺進人生第一個 1千萬元。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她的「含金量」有多高?
房產達人廖大緯日前接受財經雜誌訪問時,
推測吳淡如能在日本買房既賺匯差,又賺利差,
應該至少有100萬美金的財力門檻。
聽聞此事,吳淡如不停咯咯笑:「當然比這個數字多!」
出生公教家庭,父母不會投資理財,
但是對個性倔強的女兒卻經常施以經濟制裁,
讓吳淡如自小就體會「沒錢的不自由」,
靠半工半讀完成學業。
「我很不喜歡伸手跟人要錢的感覺,
所以我賺錢的動力不是要有足夠的錢養老,
而是擁有足夠的決定權,可以享受我要的生活。」
吳淡如生命中第一個理財老師是祖母,
祖母的信念是
「要好好讀書,讀了書才能靠自己賺錢,不用看人臉色。」
這一點她一直奉為圭臬。
但是,光有賺錢能力還不夠,吳淡如深信,
人如果不想終其一生看別人的臉色過活,
還得要有「處理金錢的能力」。
「處理金錢不只是賺錢和理財而已,
還要有一種『定見』,
才能不被任何風暴和耳語吹倒,
繼續享受生活,得到你要的自由。」
吳淡如說得淡然,
卻是她在40歲前汲取失敗與成功經驗所換來的寶貴信念。
她也大方分享對市場的觀察,可以發現,
吳淡如在投資上的確很有個人定見。
投資要有定見,不要人云亦云
Q:截至目前,妳的股票投資報酬率是正還是負?
A:事實上,我的股票戰績大概是損益兩平,
但是沒賺錢就等於賠錢,錢的價值是逐漸變薄的。
Q:聽起來應該有不少失敗經驗?
A:其實40歲以前,我在股票投資上繳了很多學費,
主要是還沒建立自己的金錢邏輯。
例如,我認識一個好同學,
他是某上市公司的總經理,他很感傷的跟我說,
他為了公司那麼努力,結果股票只剩下個位數,
然後跟我說其實公司第4季就會有錢進來。
我心想,應該要支持同學一下,於是不到10元買進,
後來還是腰斬,等我再遇到他,
他已經到別家公司上班了。
我的心得是,總經理的話也未必可信,
他當然希望越多人支持公司股票越好啊!
還有一次看晚報消息,
記者寫說國內某家知名航運公司
要買下A 航運公司的一半股權,我心想機不可失,
何況股價那麼便宜,一萬股也沒多少錢,
結果後來知名航運公司否認,表示根本沒有這個打算,
於是A 公司下市了,我的股票也就變成壁紙。
我有一堆諸如此類的教訓,當然也有賺錢的。
綜合歸納,我那些賺到錢的股票,
都有個人格值得信任的老闆,
這是最大的心得,所以這幾年,我不愛碰股票。
Q:妳的投資定見是什麼?
A:不要老想「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
我認為最好的進場點是,客觀看來跌也跌不多,
漲卻可能有可觀幅度的點。
金融風暴時,我自己已經操作好多年的外匯。
我逢低買進澳幣,然而澳幣越來越低,
最慘時全部資產損失30%,當時澳幣兌美金只有0.6,
也就是不到18元台幣,我的成本大約在23元。
幸好我忍功一流,那是因為:
1、我遵守了安德烈‧ 托斯卡尼的說法,
只做現款投資,不做融資,比較能忍。
2、澳幣當時利率還有3%,
忍下去不會太難,因為好歹還有利息。
結果我沒有等很久,在澳幣兌美金約0.9時
(已經漲超過10年均值,約台幣30元),
我把澳幣分批換成美金,
一直換到它突破歷史天價1比1美金。
這時候台灣的銀行才開始大力銷售澳幣連動債,
放6年保證收益聽起來好像滿高,
但事實上是在澳幣最高檔時賣給你,
得承受很大的匯差風險。
我雖然沒有賺在最高點,
但已經把金融風暴時的損失補回來了。
更多內容請見最新一期《Money錢》...
非經授權請勿轉載!
老是不知道錢花在哪?
立刻用 CWMoney 開始記帳!
可雲端備份、功能完整、還能掃描發票、帳戶管理!
記帳,也能很簡單!
iOS →免費下載
android →免費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