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ALPHA Camp
你滿意自己所接受的大學教育嗎?
你覺得你所接受的教育
幫助你有效地面對這個劇烈變動的世界,
自信地面對未來的職涯嗎?
在蓋洛普於 2014年做的一項調查中顯示,
有 9成 6的大學認為
他們幫助學生有效地面對未來的職涯,
雇主中卻只有 11 % 的人認同這樣的說法。
由此可見大學的學習成果
讓業界以及學生自己都不太滿意,
這中間很明顯有其落差。
繼續讀下去...
(贊助商連結)
時代在變,現今教育 卻仍裹足不前
受到科學革命與工業革命的影響,
近代教育體制為了訓練且供應高品質的勞工而成形,
集體且統一化的管理,
標準化的教材與單向的灌輸,
目的是在高效率產出一批批的勞工以及管理階層,
即使幾百年過後的今天,
大部份的學校在形式上仍沒有太大本質上的轉變。
因此越來越多新型態的線上課程與創新學校出現,
許多人都對當代教育的目的與功能提出質疑,
教育改革的聲浪不絕於耳。
這其中針對高等教育試圖提出有效的解法與變革,
從零開始打造的新型態大學 Minerva
就是令人十分關注的例子之一。
ALPHA Camp 特地專訪到
Minerva 大學亞洲區總裁 Kenn Ross,
暢談高等教育今天所面臨的嚴峻考驗,
以及 Minerva 如何設計獨特的課程與教法,
他們的理念以及願景,
期待更多人認同並理解,加入 Minerva 的行列,
一同打造能夠面對未來挑戰的新一代教育系統。
現今高等教育 正面臨
這 4種 重大問題:
在 Minerva 看來,現在的高等教育系統
有幾個主要的問題:
1. 教授的內容不符合時代所需
從蓋洛普的調查可以看得出來,學生與雇主
感受到所學習的知識與需要學習的知識之間的落差,
Kenn 提到因為當代教育系統的建立
是在資訊流通尚未如此普及,
也就是電腦、網際網路被發明前,
一般人沒辦法輕易取得資訊的年代。
但是今天由於科技與網路的普及,有很多基礎知識
是可以自己獲取與整理的,
雖然所謂的專家仍然可以幫助你節省很多摸索的時間,
但是當代學生最需要訓練的能力,
是分析與明辨大量資訊,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部分顯然不是許多大學課程聚焦的重點。
2. 過時的教學方式
這幾十年認知科學以及學習科學領域
已有許多累積的研究成果,
但教育體系卻沒有系統化採用,
一個人在台上講,一群人在下面聽
這種仍然是主流課程進行的方式,
卻已被證明效果十分有限。
Kenn 特別提到了哈佛大學物理學教授 Eric Mazur 所提出的
「同儕教學法」(peer instruction)—
讓學生學習先從簡短的聽講開始,
提出問題並解釋給其他同學聽,
這個簡單的方式讓學生在大型講課中積極參與,
之後研究學生學習的效果顯示,
學生「力學概念評量」的測驗結果
明顯比用單向講課方式進步一倍。
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研究成果都不斷證明
強調互動與參與的主動學習法(Active Learning),
能讓學生的學習成果更明顯也更持久。
3. 無法因應全球化時代
由於現代科技、通訊的快速發展,
加深加廣了全球化的進程發展。
「經濟」、「政治」、「文化」及「環境」等面向,
跨國界的互動與影響越來越頻繁,
但多數大學仍然相當本土化,
即使學生會在書本上讀到很多其他國家的歷史與文化,
但許多校園本身仍然像是個封閉的小世界,
這相當可惜,Kenn 強調:「隨著科技的發展,
我們應該思考更多可能性和彈性,
大學可以不被校園圍牆所限制,
不是只是在書本上,在整體學習活動上
也能夠讓學生擁有更多元的體驗與視野,
在不同的城市與環境中學習。」
4. 高等教育越來越昂貴且讓人無法負擔
所謂的精英教育的學費變得越來越誇張,
大學學費的增長速度甚至超過了通貨膨脹的增速。
舉例來說,2014年以前
40年來的通膨膨脹率約為 115%,
然而美國學費的漲幅卻高達 489 %。
2016年每所常春藤大學的學費平均增長 3.76%,
這使得學生一年的開銷可高達 6.3萬美元。
而這些學費往往花在維持校園硬體設備、
培養學校的各式體育隊伍,
提供給終身職的教授及其研究等
與教學並不直接相關的項目上。
除了費用高漲以外,社經地位高、
富有具影響力的校友的小孩
以及擁有出色表現的運動員等等往往會被優先選擇,
國際學生與少數種族等
一直都難以進入這些所謂的高等學府,
這是系統性結構的問題。
(圖片截取自:clipartall)
名校的知名度、穩定的校友捐款
讓他們 對教育改革 興致缺缺
對於那些歷史悠久的菁英名校來說,
卓越的知名度與強大的校友網路與捐款
讓他們能持續從全球招募源源不絕的最好的學生,
在教育市場上佔有優勢的他們,
自然缺乏大幅革新的動機。
Kenn 提到事實上很多這些學校的名聲,
來自於學校教授們所從事的研究發表以及所獲得的獎項,
並非他們教學的品質。
學生的學習體驗或所學習的知識是否為市場所需求,
對許多學校來說明顯不是他們最在乎的事。
既然這個體制出了問題,為什麼不從體制內推動改革?
有趣的是,Minerva 這個想法源自於創辦人 Ben Nelson
20年前體制內改革的失敗。
Ben Nelson 當時就讀賓州大學的沃頓商學院,
是班上表現 7 % 的學生( Benjamin Franklin Scholar),
身為學生自治會的會長,他重新檢視大學課程設計的目的,
並針對大學教育系統需要改進的地方,
向學校提出了改革的建議,
希望學校可以全面審視課程架構,
讓課程本身更符合時代所需,
並從學生學習的需求與教學作出發,
但最後終究還是沒有成功,就像之前提到的,
學校並沒有強烈動機做這麼大幅度的改變。
為了讓大學教育 變得更好
Minerva 率先開啟 教育改革
Ben Nelson 在畢業後從事科技業的顧問也自行創業,
但是讓大學教育變得更好這個想法始終在他心中,
終於在2009年的時候,已經有豐富業界經驗的他,
決定離開他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
開始實踐自己心中的夢想,
此時他已經畢業十幾年了,
卻發現大學教育和他畢業時卻幾乎一樣,
於是他為了促使變革的腳步加快,
從其他頂尖大學找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重新思考這個時代需要的教育系統,
從零開始成立了 Minerva,
他們希望在現有體制外從頭建立一個更理想的教育模式,
在經過縝密的研究與籌備之後,
2013年 Minerva 正式招生,
2014 年第一屆的學生開始上課。
透過 120種「思考習慣」訓練
讓所有學生都能 「習慣成自然」
為了訓練每個學生具備批判思考能力、
問題解決能力、創意思考、有效溝通和他人互動等
這些面對高變動時代所需的關鍵能力,
Minerva 第一年的課程為通識教育,
主要為介紹基礎思維方式、溝通交流方式
和認知學習方式的基石課程 (Cornerstone Course),
貫穿四門基石課程的學習重點是 Minerva
拆解為120種的思維習慣和基礎概念
(Habits of Mind and Foundational Concepts, 簡稱HCs),
如果學生沒有通過
任何一堂基石課程就無法順利畢業,
可見學校對於養成學生這些思維習慣的重視。
雖然大二之後會根據不同主修
(目前 Minerva 提供五個專業主修:
人文藝術、計算科學、社會科學、
自然科學以及商學)有不同的選修課程,
但這 120種的思維習慣和基礎概念
將會在課程討論中不斷出現,
老師也會持續評量學生應用的程度,
幫助他們不斷練習,
直到變成他們直覺的思考工具。
Minerva 設計不同課程
讓教學不再死板無聊
除了課程的設計希望能帶給學生的思考能力與溝通能力之外,
在教法上,Minerva 也根據學習科學進行設計,
Minerva 使用自行設計的線上學習系統,
讓老師能做到很多傳統教室無法做到的客製化教學,
並保證學生的參與和互動。
舉例來說,每一般皆是小班制,不超過18人,
教師不能單向講課超過 4 分鐘,
老師必須確保每一位學生的參與,
在系統上,還沒發言的學生
會一目了然讓老師能清楚掌握可以隨時點名,
老師可以隨時請大家投票,
並即時看到每個人的選擇與結果,
每一堂課皆會錄影,並自動計算每一位學生的發言時間,
方便老師在課後評量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和表現。
透過接力賽,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
除此之外,老師採用非常多元且經過科學研究證明有效的教法
來保證學生的參與和互動,例如接力賽(Relay):
老師先隨機點名一個學生進行提問,
並點第二位學生繼續解釋,
然後請第三個人叫他根據前面兩位的答案來做總結,
由於每個人都會隨時被點到,當別人在說話的時候,
你必須主動聆聽,才能隨時接招。
分組討論,讓學生沒有放空的時間
另外一個例子則是分組討論 (breakout group),
情境是老師可能會出一道比較困難的題目,
並要求學生分組討論,不像傳統教室可能要搬動桌椅之類的,
教授只需按下一個按鈕,分組就自動形成,
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程度預先設定好分組。
然後學生的畫面就只剩下自己的組員,
以及可以共同協作的白板在螢幕畫面中,
而老師則可以虛擬的參與不同組的討論。
Kenn 說明 Minerva 每一堂課 90 分鐘的課程設計,
步調其實非常密集,沒有讓學生放空的空間,
目的就是要挑戰每個學生的舒適圈,
不斷優化個別學生的學習結果。
每學期,讓學生到不同城市上課
實際到「當地」解決問題
「我們從一開始就很清楚自己的教學目的—
為世界培養更多有全球思維,能夠廣泛思考各種議題,
具領導能力的創新者。」
Kenn 提到 Minerva 最為獨特的全球化體驗如此設計的原因,
所有學生在就讀的四年內居住在七座城市,
第一年都是在舊金山,上同樣的基石課程,
後面每學期換一座城市,
包括德國柏林、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印度海德拉巴、
韓國首爾、台灣台北和英國倫敦——
像當地人一樣居住、生活和學習。
因為是全線上課程,Minerva 不需學生待在固定的教室,
而額外需要的學習資源,例如實驗室等,
則與當地學術或政府機構合作讓學生充分利用當地的社會資源,
獲得沉浸式的全球學習體驗。
進而培養學生 有更多「創新思維」
提到挑選這些城市的標準,
Kenn 說明幾個重點條件是:
「安全、有許多資源可供學生使用,
多元性與獨特的文化脈絡」,雖然沒有傳統校園,
但 Minerva 會幫學生在各地準備好宿舍,
更設計許多課外課程與活動,
讓學生有機會應用他們所學
並與當地社區產生更緊密的連結,
也能對當地社群產生更多貢獻,
比如與舊金山市政府合作,
為無家可歸的人提出解決方案;
幫柏林政府解決難民問題;
或者到某家公司
設計新的品牌管理或行銷策略等。
重要的是能讓學生深度理解這些城市的文化脈絡,
並嘗試應用他們在課程所學到的思維習慣,
這就是 Minerva 所說的「以城市為校園」的概念。
為了讓菁英大學 也能跟著「改革」
Minerva 招生 比哈佛還挑剔!
雖然聽起來非常理想,
但 Minerva 的確不適合每個人。
他們不看學生的家世背景,也不採用 SAT,
他們自己設計了一套三個階段的申請流程,
就是要找出最聰明,最有熱情與動機,
且能高度自主學習的人。
創始屆招生近 2500人申請,
卻只錄取 28位學生,錄取率只有2%左右,
比哈佛大學還要挑剔。
Kenn 解釋:「為什麼我們把標準訂的這麼高的原因
是我們希望能盡快建立一個其他大學可以學習的成功範例,
讓其他大學,特別是那些菁英大學
也可以跟著改變,讓更多人因此受益。」
即使創始屆的學生還沒畢業,
他們在第一年的暑假實習表現,
已讓許多公司主管評論為
他們看過最優秀的大學實習生,
讓 Minerva 對於學生後的畢業表現更加充滿自信。
Minerva 重視「學習結果」
更希望以此 感染大眾
強調以約四分之一的學費,
但是希望能讓 Minerva 在學生心中
成為與哈佛、史丹佛大學並列的選擇,
但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Kenn 也承認,
學生以及家長對於那些名校光環的迷戀,
仍然是他們在招生上面臨的挑戰之一,
雖然教育界中很多人已經知道
Minerva 的教育體系十分卓越,
但是很多人就讀大學如同購買名牌產品一般,
比起品質更在乎其所代表的社會地位。
Kenn 說希望越來越多的人理解
選擇大學應該講究學習結果
而不純粹依照學校排名來選擇。
另外一個艱鉅的挑戰是,如何能讓更多人理解
Minerva 對於教育模式創新的理念,
將複雜的系統與教育模式,
清晰又快速地傳達給一般大眾,
Kenn 如此期待:
「我們需要所有認同且相信大學教育可以變得更好的人,
來幫助我們把這個訊息傳播出去,
我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人加入 Miverna 的行列。」
文由 ALPHA Camp 授權轉貼,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CMoney編輯:Vickie)
孩子的教育不能等!
培育您的孩子成為Google人才
或許,您從沒想過
您的孩子 有成為明日之星的潛能 ...
現在,給孩子一個機會
發掘他的天賦和興趣吧!
為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創造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