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文:施振榮
人生的抉擇時刻,
我第一個想到的,
是尊重老天的安排。
人生除了自己努力以外,
外在環境自己是無法做主的,
既然做不了主,就尊重它吧!
天上掉下什麼客觀的環境機會,就要好好掌握。
如果當年彰中畢業之後勉強自己讀醫,
大學畢業後隨著潮流出國留學,
我一定無法好好用功,
因為我會成天擔心在台灣的媽媽孤單,
因此,我選擇留在台灣創業。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不要執著,接受老天安排
等待機會到來
責任所在,我當然還是會勉強自己。
我不喜歡拋頭露面,卻仍勉強自己曝光,
這種短暫的勉強克服以後,就不算勉強了。
現在我來跟大家分享人生經驗,
不但不覺得勉強,還很樂意。
不管是學習或工作機會,
其實都不要執意一定要怎麼樣。
老天已經安排好人生的每一個機會。
考上彰化中學,就掌握這個機會好好學習、
多歷練,力求表現。
不要抱怨沒有機會,
我最不能接受的是:
「機會都被你們這些老頭子占去了。」
在我看來,機會是愈來愈大,
問題是競爭的人也愈來愈多。
教育普及、不愁吃穿之後,很多人想創業,
只是經常變成一窩蜂的「Me too」,
能創造價值的空間變少了。
當初如果我選擇大家認同的學醫
或者是留學的路,
今天就不會走出一條對社會有更大貢獻的路。
最重要的是不斷的學習準備,
機會來臨時才能掌握。
活到老學到老,學什麼不重要,
先後順序不重要,勉強學習成本高。
事業要經營,人生要經營,
得先考慮投資報酬率。
所以按照老天的安排去學習,
成本最低,最不勉強。
成本低,報酬率自然比較高。
何況我們所追求的報酬率不是單元的,
應該是多元、多面向的。
所謂報酬率,一個是成果,一個是能力,
能力是成果的基礎,所以要不斷的學習。
(贊助商連結...)
人生遇到選擇時先分析
做了選擇就不必後悔
學習成果的多寡和天分有關,
我在文字的使用上沒有天分,
但是我在市場、人性等方面有很多的體驗,
加上又重視它,
因此我使用文字的精準度,
常常比許多有學問的人好。
掌握有關鍵的、有價值的、創新的點子,
比較能夠落實,價值也會比較高。
要創造價值當然要有能力,
人活在世界上本來就是利他,
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
要領導,除了統合資源,
更要抱持著如何服務他人的心理,
學習的過程就能慢慢累積歷練。
以服務他人為優先,利他為優先,
才能掌握學習要領。
利己是一種盲點,
但是長期用利他來利己,
就不算盲點,
這是追求間接、無形、未來的利益。
累積足夠經驗之後,
一旦有機會被推選為幹部,除了學習如何稱職,
如能再加點創意或其他新東西,
讓大家有新鮮感,享受新的服務,就更好了。
不斷動腦筋,就是要和別人不一樣。
如果有人問我:你會不會後悔?
我說我不會笨到浪費時間去後悔,
因為後悔已經沒有用了。
與其後悔,不如檢討
為什麼不得要領?為什麼失敗?
有這個教訓之後,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失敗為成功之母,失敗沒什麼好後悔的。
走到十字路口,容不得人不往前走,不做選擇。
選擇前當然要分析,如果好壞各占百分之五十,
或者是七十、三十或者六十、四十,
還得考慮當時的能力、客觀環境。
做了選擇就不必後悔,
萬一失敗了,
也要樂觀看待教訓,
或許這個教訓未來用得上。
我上過兩所大學,第一次考進成大,不如預期,
因此決定重考。不過我在成大那一年收穫良多,
除了積極準備重考之外,
我還學習如何參與社團。
後來進入交大,我帶頭成立社團,
大家一起玩社團。正面樂觀對待失敗,
把這段經歷變成歷練、鍛鍊。
青年提問
Q1:您為何捨棄成大數學系,
重考進入交大電子系,
當時的心境如何?
A1:
我也有聯考壓力。
我高一大概全年級排名一百多名,
後來進步到五、六十名,
到最後進步到一、二十名,
雖然不是小時了了,但還是慢慢持續進步。
最讓我跌破眼鏡的是:
高一、高二數理科總成績
竟然是全校第一名,得了「愛迪生獎」。
老師、媽媽都對我有很高的期待,
認為我應該要讀國立大學,
我也將自己定位在國立大學,
所以考上當時還是省立的成大有些意外,
所以我就準備重考。
但是,在成大那一年我沒有浪費掉,
如果沒有多一年先體會大學社團活動,
我就沒有機會在交大創立多個社團、
帶領七十幾個同學一起玩。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如果不是第一年考不好,
就沒有來年改變我人生的機會。
我也從不敢上台,變成敢上台。
交大桌球隊、排球隊、攝影社、
棋橋社都是我創的。
有人說施振榮很出鋒頭,
實際上我不是愛出鋒頭的人,我完全沒有規劃,
而是抓住客觀條件成熟的機會,當仁不讓站出來。
就在這個過程裡面,我建立起信心,
竭盡所能把社團弄好,贏得別人的肯定。
當年有些人因為家境不好,無法選擇大學,
只得報考師範學校、師專、台北工專。
但他們的成就不比讀一般中學差,
有的甚至表現傑出。
現在國內非常知名的人,
或許初中成績不是很理想,
而去讀高工、高商,他們依然闖出一片天。
人生先走那一段路並不是很重要,
重要的是,在你走那段路時,
要不斷學習,不斷培養信心,
留下痕跡。
Q2:您提到抉擇的原則
是「不勉強、不強求」。
選擇大學科系時,父母常會勉強我們
填他們認為有前途,
但我們不一定有興趣的科系,
我們應該順從父母,
還是向父母力爭?
A2:
順從父母比較容易,
但是如果有強烈的其他意願,
可以充分跟父母溝通,如果父母比較開明,
就可能說服他們。
抗爭不能解決問題,
也沒有排除問題。
過去大專聯考填志願,都照分數高低填,
還好我考的不夠好,
否則我的第一志願是台大物理系。
理科當時在台灣的發展有點吃虧,
理科是基礎科學,工程則是比較應用的科系。
我填了志願以後,會上哪個學校都不知道,
一切就交給老天安排,
老天給我一個最好的機運,
進入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
我覺得以抗爭勉強爭取來的結果,
後遺症非常多,應該考慮
後遺症影響未來的整個客觀條件值不值得。
我有一個朋友的小孩是台大化工系畢業,
畢業以後到德國學音樂,現在是指揮家。
還是那句話,
人生先走那一段路沒有什麼關係。
理工科的邏輯思維,對於做很多事情來說,
是有很大幫助的。
但整個社會不是只有理工,還有感性的東西存在,
這在工程、理工的訓練也許比較欠缺,
若有機會接觸感性的東西,
沒人會禁止你往那邊發揮。
(贊助商連結...)
我要特別強調,真正有價值的,
通常都是跨領域的。
沒興趣的東西往往是自己的弱點,
但弱點也有變成長處的時候。
我常開一個玩笑,因為我在文學上沒有學問,
大家比較容易聽得懂我的話;
很多教授很有學問,
但講出來的話,學生不一定聽得懂。
我只是舉例說明興趣是會變的,
興趣跟天分不盡相同,
但是要把天分應用到不同的領域裡。
比如我後來發覺音樂跟數學是一體的。
音樂、數學都必須很精準,
每一拍,每一個頻率都有數學的基礎。
文藝復興時代的名人,
很多既是科學家也是藝術家。
所以不管你的興趣在哪裡,
掌握機會把基礎打好才是關鍵。
反正來日方長,不差那三五年。
而且我覺得畢業後出了社會,
能夠學習、表現的機會更多,
當學生時,專心學習各種能力最重要。
(贊助商連結...)
Q3:在選擇的時候,
發現所有的選項都不喜歡,
那該選擇放棄嗎?
還是勉強從中選一個?
A3:
發現所有的選項都不喜歡,怎麼選?
你想要的選擇,現階段並不存在,
那你想要暫時空白嗎?
這個人生空白不曉得有多久?
不知道下個你要的選擇什麼時候來?
像重考大學,要等一年以後。
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喜歡的什麼時候來呢?
我會建議勉強接受一個選擇,
利用這個歷練來等待下一個機會。
你不喜歡的那個歷練,或許能夠創造價值,
可能是影響你未來關鍵的時刻。
我在成大那一年,就是我人生的大轉折,
這個人生轉折變成我很關鍵的休止符,
不是真的「休」,
而是人生在那邊頓了一下,
接下來就進入另一個嶄新的境界了。
(本文受著作權保護,請勿侵權。)
本文 擷取自:
《Stan哥的青春12堂課》
作者:施振榮/著 呂興忠、胡彩蓮/等採訪整理
出版社:天下文化
責任編輯:左編
【book可能的任務】粉絲團
透過閱讀,開拓知識
透過閱讀,增加話題
透過閱讀,放鬆心靈
我們提供「書摘」、「讀書心得」等等
↓↓按個讚,與您一起「閱讀」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