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中國問題對於台灣而言
無論在經濟、政治上
都有極大的影響力
隨著大選落幕
兩岸的未來將走向何方,
一起來看看!
(贊助商連結)
台灣真正的問題,
是 外在環境的變化太劇烈
我在2014年底的時候在
提到「即使台灣2016年轉為民進黨執政,
那麼台灣的後續發展會怎樣改變呢?
我認為不會有任何改變。
台灣這十年來遭遇的真正問題
並不是內在環境有什麼太大改變,
而是外在環境的變化太過劇烈。
.....不論台灣的選舉結果為何,
都不會改變這個外在情勢不利的局勢。
台灣早就進入一個缺乏天時的時代。」
時間過了一年多,
本周末的2016年的總統大選被認為大勢底定,
即將進入第三次政黨輪替。
葉萬安認為 民進黨執政
台灣經濟將衰退 5%
假設這次真的政黨輪替,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坐上總統大位,
台灣未來會怎麼走呢?
前經建會副主委葉萬安日前投書聯合報,
認為與中國關係並不密切的蔡英文一旦當選,
中國將會對台灣採取三項政策:
第一、雪崩式的斷交潮;
第二、中國暫停赴台旅遊;
第三、減少自台灣進口。
根據這個假設,
葉萬安推得出的最差情況是,
台灣將面臨經濟衰退5%,
同時超過百萬人失業。
葉萬安的推論其實並不太細膩,
例如他在估計觀光收入的時候,
直觀地把中國佔台灣四成的「觀光人數」
等同於四成「觀光收入」,就與現實並不相符。
中國觀光客的每日平均消費較低,
平均停留天數較少,
因此中國佔台灣的觀光收入應該不到四成才是。
然而,葉萬安推論出的大方向並沒有錯,
如果中國對台灣採取如此強硬的做法,
短期帶來的恐懼感,確實有可能造成百萬人失業,
甚至可能有人口大幅外移的現象。
台灣與中國,雙方態度早已改變
但問題是,
中國會因為民進黨執政而採取激烈手段嗎?
到現在都還認為民進黨執政,
民進黨就會採取激進獨立手段的人,
未免太看得起民進黨;
到現在還認為民進黨執政,
中國就會採取激進經貿制裁的人,
未免太看不起共產黨。
台灣與中國經歷將近十年深化的經貿合作,
在這十年中,中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力逐漸增加、
台灣經濟對世界的影響力逐漸降低,
雙方對待彼此的態度早以不同。
中國的籌碼
是「資訊控制」與「經濟控制」
民進黨老早學乖了,
知道跟中國硬幹無異以卵擊石;
共產黨也學乖了,
知道自己如果想成為世界的霸主就得學美國那套,
而不能學俄國那套。
美國那套是什麼?簡單地說,
就是細膩精緻的資訊控制與經濟控制。
控制到讓你覺得痛,你早晚有一天要逃;
控制到讓你覺得爽,你還會對我歌功頌德。
中國想當另一個美國,
雖然路還遠著,
但已經比全世界其他任何國家都要更近了。
中國最在乎的
是「南海控制權」
對於想跟美國拼著當世界霸主的中國而言(此刻中國已經是亞洲霸主),
台灣問題真的老早就不是他在乎的重點。
不是說中國不在乎台灣了,
而是台灣真的已經不是中國首當其衝必須解決的問題。
中國現在最在乎的事情是「南海控制權」,
美國不斷暗中施力,明著是爭海權,
暗著則是兩大強權的角力戰,
台灣議題相比之下真的只是一碟小菜。
或許我們更該問的問題是:
中國如果不採取激烈手段,
台灣就能長治久安嗎?
要台灣拒絕跟中國貿易
是不可能的事情
台灣這幾年真正的問題
並不是貿易越來越依賴中國,這是假議題。
中國崛起,全球對中國的貿易額都在不斷增加。
別忘了國際貿易論最基本的概念,
「距離」跟「規模」就是影響兩國貿易最重要的因素,
中國距離台灣如此之近、
經濟規模如此之大,
要說台灣能拒絕跟中國貿易,
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換個角度來看,
即使台灣不想跟中國做生意,
但當中國出口的產品能夠逐漸取代台灣產品的時候,
其他海外的合作廠商選擇成本與風險都更低的中國
是理所當然的決定。
台灣該擔心的,
是「國際產業鍊」的重要性下降
真議題是,
台灣在國際產業鍊上的重要性正在下降。
這件事情已經是老生常談,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台灣花了十年時間說要產業轉型,
政府砸了一堆預算,最後不過一場空。
這也是中國可以漸漸無視台灣的關鍵因素。
當台灣在經濟上越來越不具優勢的時候,
中國根本不需要用激烈手段處理台灣問題。
事實上,如果台灣的經濟狀況發生短期劇變,
政治風險就會拉大,
對於中國而言這反而是最糟糕的結果。
中國心中的算盤:台灣強不起來,慢慢惡化
對於中國而言,
最有利的情況,
是讓台灣經濟持續溫水煮青蛙。
最好房價不跌、最好利率不波動、
最好物價異常穩定、
最好薪資水平停滯不動,
最好台灣強不起來,
但也不要馬上衰弱下去。
長期緩慢的惡化會讓一個國家安逸腐敗,
短期急促的惡化則可能讓一個國家挺身振作,
台灣用十年時間換得的,
不過就是更多小確幸。
最好台灣是長期緩慢惡化下去,
最好台灣企業都不接班,
最好台灣還被四、五年級生上個世紀的價值觀主導,
這才是中國要的結果。
比起總統大選,
「立院席次分配」才是關鍵
對我而言,比起大勢底定的總統大選,
我更在乎的是立院席次分配。
每逢制度與環境變動的時代,
就會百花齊放(或者也可以說是群魔亂舞);
本次立院選舉,就是這種情況。
比起民進黨與國民黨的席次,
更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在野黨的席次,
或許可能會讓台灣這幾年始終懸而未決的三大議題:
「核能」、「死刑」、「同志婚姻」有所定論。
2016年將是變動的一年,台灣的政黨輪替只是開始。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