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趁早規劃退休
自己買的保險要確定對自己有沒有保障!
日本《下流老人》一書
作者藤田孝典
披露日本有可能出現堪稱
「總計 1 億人的老後崩壞衝擊」
近年日本出現大量過著下流階級生活的老人
即使現在的你月薪 5 萬元,
如果沒有警覺心,好好提早規畫財務,
不用等到晚年,很可能在不久之後
就直接從中產階級墜入「下流人生」。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世界第一
我們正面對扶老比攀升
年金制度可能崩壞
醫療照護費提高
自有住宅率下降等嚴峻挑戰
日本社會學家藤田孝典
為了如實表達日本高齡者貧窮現況
創造了一個詞彙「下流老人」
「下流」指的是
比中流階級還貧窮的低所得層
亦即「下流階級」
並沒有瞧不起或歧視長者的意思。
2015 年 6 月藤田孝典的著作
《下流老人——總計 1 億人的老後崩壞衝擊》
在日本上市後引起社會廣泛討論。
或許你已經聽過
「下流老人」這個名詞
別以為它與你無關。
因為,即使月薪 5 萬元
即使現在還年輕
如果沒有認真看待環境的變化
還用舊思維面對新挑戰
那麼到了晚年都有可能成為「下流老人」。
下流老人有 3 指標
收入低、沒存款、無依靠
藤田孝典將下流老人定義為
難以過著國家訂定的
「最低限度的健康且有文化生活」的高齡者。
如果你以為只有毫無計畫
渾渾噩噩過日子的人
才會變成「下流老人」
那就大錯特錯了!
在藤田孝典的諮詢經驗裡
不乏公務員、銀行行員
甚至是公司董事來求助
而生活從「普通」淪落到「貧窮」
更是出乎意料的快又容易。
藤田孝典在書中指出
有幾種典型模式會導致淪落貧窮生活
包括因為疾病或意外而支付高額醫療費
無法入住高齡者照護設施
子女因為工作貧窮或身為繭居族
(逃避社會、足不出戶)而依靠父母
熟年離婚、罹患失智症沒有可依賴的家人等。
不想淪落過「下流生活」
從現在開始必須拿掉舊觀念。
因為,伴隨少子化、高齡化的社會變遷
加上全球經濟動能大不如前
央行奉行非傳統式貨幣政策(寬鬆貨幣、負利率)
過去「你以為」的投資、創業、退休舊思維
事實上都可能讓你步向貧困
甚至是對子女過度用心
或對配偶疏於關心
都可能讓你失去安逸生活。
歐洲、日本相繼實施負利率
雖然銀行業者普遍未將負利率
轉嫁給一般存戶
但存款利率低到沒有吸引力是不爭事實。
可是,別忘了下流老人的指標之一
就是沒有足夠的存款。
負利率是因為擔心通縮
政府為了刺激經濟所祭出的方案。
而假使真的發生通縮
商品會跌價,明天比今天便宜
「那麼保有現金是最好的!」
現階段通縮的跡象仍不明顯
但不管未來是通縮或通膨
儲蓄都是需要的,有了一筆錢之後
更重要的是如何規畫分配。
德國文豪尼采曾說: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正值青春年華卻罹患癌症的小清
則把這句話改成:「窮人,沒有生病的權利!」
為了專心抗癌,小清辭去工作
每個月光是營養保健食品、西醫化療
中醫療養等費用就高達 6 萬元。
她在網誌幽默的寫下:
「過陣子可能要賣身治病了!」
在桃園開早餐店的雄哥
則是把尼采的話改為:
「窮人,沒有殘廢的權利!」
原來育有 3 子的雄哥
今年初在家裡陪小孩玩時
突然眼前一陣黑暈了過去。
緊急送醫後發現是因頸椎脆化壓迫神經
造成雙手、肩、肘、腕、手指
均喪失知覺及活動能力
經開刀及初步復健後
雙手僅能微幅擺動。
目前雄哥的存款只夠應付住院費用
卻承擔不起出院後的漫長復健費用
一家 5 口的生活重擔
全得由太太一肩扛起。
在台灣不必等到「老」
每天都有青壯年
因為「生病、殘廢」等風險
淪為「收入少、存款少」的下等人。
最悲慘的是有些青壯年英年早逝
卻沒有留下足夠的存款
讓下一代被迫面臨與「下流老人」一樣的困境:
收入少、存款少、可依賴的人少。
隨著年齡的不同
保險買的也不同
一定要確定自己買的保險
對自己的未來有沒有保障阿...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想看更多,歡迎詳閱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