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文/張國洋 JOE CHANG
最近被朋友推薦看了北京女子圖鑑。
每晚這麼看個幾集,
到了今天終於也看到第十四了。
這部片子算是很有意思的,
因為其中對於生活與戀愛刻劃相對比較真切。
一般的偶像劇大都還是走那種「天道酬勤」的味道 —
只要努力、奮鬥、熱血、拼命,
最後在戀愛與生活上就能獲得好結局。
但真實人生卻未必總是如此。
很多時候,能不能看懂遊戲規則,
能不能好好把手上的牌打好,
會比單純熱血來得更重要。
必要時甚至還得退走停損,保留將來相見的空間。
這些進退挪移的思維,
往往才是普通人更值得去搞懂之處。
所以這部夠劇的很多面向上確實反映了真實的深刻,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有些概念甚至是迂迴的,搭配上戀愛的知識
實在值得好好討論一番。
也因此,我邊看也就邊順手記錄了幾處值得深談的地方,
然後就打算抽空寫個幾篇我的思考。
這次是第一篇。
那要先講的是,寫文的議題跟劇情順序沒有關係,
純粹是我對這議題的感覺。
所以每篇聊的內容,可能對應到的集數會有點跳躍。
再來,這系列文章不是寫影評,
所以文中不談演技、不談劇本、不談表演,
只談戀愛的分析。
而且既然是分析,當然免不了會有劇情「暴雷」之處,
所以建議你看完了該集再來看我的分析,
免得失去了看劇的樂趣。
這第一篇呢,我打算先從第十四集談起。
(以下開始有雷)
-----------------------
第十四集是演到女主角陳可與何志的婚姻。
從前面的集數可以看出來,
何志從來就不是女主角的優先選擇。
有帥哥同時邀約導致約會撞期了,就先調後了何志。
生病了要找人陪,也是找了一輪找不到人才想到他,
甚至猶豫再三後還自己去了醫院。
只是最後實在是恐慌於自己年紀、
看著周圍姊妹陸續都踏入了婚姻、
又渴望能有北京戶口的資源,
剛好身邊有這人,就選擇了與他結婚。
這看起來理性的決策,
但其實背後卻是一個完全不理性的思考脈絡。
事實上我一直都最反對這種婚姻。
倒不是我這人道德高尚,
而是站在女人的角度而言,
這種婚姻對女人其實是最慘的一種婚姻。
女人可以為了愛而結婚、可以為了夢想結婚、
可以為了逃離原生家庭而結婚、
甚至可以為了錢而結婚,
但絕對不應該只是為了年齡到了而結婚。
雖然大部分女人在講到婚姻時,
腦中常是浮現出白紗蛋糕香檳氣泡等等粉紅色的夢幻想像。
但就真實而言,
婚姻恐怕是女人的人生中最艱困的一場戰鬥!
為了愛(甚至為了錢、為了過上好生活)
而進入這場戰鬥,這或許值得。
但為了結婚而結婚,
最後除了每況愈下的失望與痛苦外,
很難真有甚麼美好的東西。
就劇中的走向而言,也確實出現了這種每況愈下的慘境。
兩人剛結婚的初期,是這段婚姻最好的時刻。
對方雖然是個媽寶,家事什麼幫不上忙,
但最少管接管送的也算是甜蜜。
而分歧點發生在她回鄉時。
男方帶了群朋友來打麻將,
一開始女方覺得不好意思反應,所以忍耐不發作。
但男生看這樣沒問題,所以第二日就又把朋友找了來。
最後每天打牌就變成了常態。
在家吵鬧喝酒抽菸賭錢一整晚不說,
還張狂的要求陳可準備消夜。
我周圍的女生常常搞不懂,
為何那個之前追自己時特別認真用心、靦腆老實的男人,
婚後居然會一百八十度的態度轉變。
怎麼才不過一下子,男人就變得懶散、變得無趣?
女生常以為是自己運氣不好的特例。
但卻沒發現,這其實是常態,
也是既有婚姻制度下的必然。
婚姻到底是個怎樣的遊戲?
我最常講的概念是這樣:世界上任何的制度,
都有背後的原始理念,以及因此衍生的遊戲規則。
你想玩的好,就得搞懂你在玩一個怎麼樣的遊戲。
因為你若搞錯了遊戲,
例如明明大家在下圍棋,你卻抱著五子棋的規則,
最後一定是失望的。
婚姻似乎也是一個很多人搞錯玩法的遊戲。
但這卻也不能怪大部分人,
實在是在現在的世界中,婚姻被過度美化過了。
小時候,哪一則童話故事不是把婚姻的描繪得非常美好?
公主跟王子結婚後,就自然而然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
戲劇也都是把婚前的愛恨情仇過份誇大,
又把結婚當成所有戀愛成功的結局。
所以誰都覺得只要成功結婚,就是幸福到手。
如果只是戲劇洗腦也罷了,
女性長輩也總是憂慮妳若不結婚將來會孤單終老,
搞得好像女人唯一的幸福就是走入婚姻。
甚至一些女生還以為,婚姻制度是一種對女生的保障。
以為只有男生才會千方百計排斥結婚。
但這些認知其實剛好都全部相反。
婚姻制度從一開始就跟愛情毫無關係,
本來就是父權社會為了保護男人所做出的設計。
傳統婚姻的第一重保障,
在於確保繼承
你綜觀東西方,婚姻在任何社會中,
首要目的都在於確認子嗣以及戶口統計。
無論東方西方都有姓氏與財產繼承的概念。
換句話說,婚姻首要確保的是
小孩的名份,以及小孩能繼承哪些東西。
這目的跟戀愛、跟女性保障其實壓根沒關係。
甚至大部分的傳統婚姻中,
妻子反而常不是能優先繼承財產的那個人。
古代很多貴族間的通婚,
唯一考量的也是家族之間怎麼整併資源,
讓兩方的下一代能繼承彼此權力與財產的好處。
甚至也不過百年前,媒妁之言的通婚也還是大宗。
所以很顯然,
大家從來就沒有把愛情、或是女孩子的利益考慮在其中。
(贊助商連結)
傳統婚姻的第二重保障,
則是協助男人避開「求愛受阻」的困境
女人可能不知道,對大部分男人而言,
人生最恐懼也最尷尬的一件事情,
不是死亡、不是辛苦,而是遭受女人的拒絕。
性慾是男人一輩子都在對抗的問題。
從十幾歲而言,男人就不斷跟這慾望對抗。
但這慾望並不是可以輕易壓制。
唯一的滿足,還是得仰賴與女性的實質互動。
在一個男女平等,女性有選擇權力的社會環境中,
女人最讓男人焦慮的一項權力,
就是她們能自由選擇要把性跟誰分享。
大部分的男人在這樣的狀態下,得忍受焦慮 —
焦慮於自己喜歡的女人拒絕自己、
以及焦慮於自己無法完全壟斷式地掌握女性。
而且更慘的狀況在於,一個男人若不具備吸引力,
不理解怎麼討好女性的狀況下,
他會不斷地被女人拒絕。
對很多男人而言,求愛受阻是非常痛苦的經驗。
而且還常常是一個惡性循環形的挫折。
因為被拒絕不單單只是慾望無處發洩,
還包含了自信心的挫敗,以及找不出問題點的挫折感。
而這份挫折感很可能會變成後續社會問題的根源。
(四月份多倫多的廂型車衝撞攻擊,
據說就是這麼的一個起源。
求愛受阻的年輕人化成強烈的仇女心態,
並用暴力的方法來化解他的挫折感。)
所以你如果綜觀歷史,
在大部分傳統的社會環境中,男人的做法很簡單。
他們彼此共謀起來,讓自己的族群避開這部分的受挫。
尤其如果社會很小,
每個男丁都是社會組織的重要力量,更是如此。
因為如果其中有人整天煩惱著性慾的問題,
這群人一方面無法成為戰力,
更可能有高度的對內攻擊性、會破壞優勢者的社會狀態
(如用武力指染他們的妻妾)。
所以最合理的方法,就是大家擁護一個制度,
讓男人可以合法地獲取一個或是多個女人,
而且法律保護他,讓別人不能隨意來觸碰。
至於他擁有的妻妾,
這男人則有絕對的權力可以做出任意的要求。
於是求愛受阻這件事情就徹底地被消滅了。
甚至為了要讓這制度更穩固,
讓女性自願踏入這制度中,
男人在後續的社會環境中還盡一切的力量創造這樣的氛圍。
努力透過先天差異以及後天的制度設計,
讓女人不得不地極度仰賴婚姻。
比方說,男人讓女人無法自我謀生
(如不讓她們受教育、讓她們不識字、
讓女人拋頭露面變得不道德、
或類似阿拉伯國家那樣,
必須透過保護人才能辦理任何官方事務)。
後天創造出她們生理上的缺陷
(如裹小腳,因此無法跑快、無法耕作)。
用環境的不穩定、
讓她們得隱藏一切可以產生性誘惑的部分
(如擔心面臨強暴的風險,導致女性傾向保守的服裝規範)。
透過教育與宗教告誡她們性是邪惡的
(讓女性產生性是羞恥的認知)、
甚至讓他們根本上就沒有性的快感
(如非洲國家常見的性器割禮)。
不然就是讓她們在原生家庭不快樂,
而促使女性渴望走入婚姻
(如重男輕女的繼承制度,讓女人渴望建立自己家庭)。
或是從薪資結構下手
(就算是高度現代化的美國與日本,
同樣職位的女性薪資還是低於男性)。
久而久之,女性被制約了,
覺得唯有仰賴男人、唯有走入婚姻才有活路。
換言之,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男人精心設計了一個困境,
讓女人把婚姻當成人生唯一的出口。
傳統女性自然就會得出:
唯有在自己年輕漂亮時,把自己嫁出去,仰賴男人才有活路。
但類似的陷阱思維,
其實不該再出現在男女逐漸平權的現代世界中。
(贊助商連結)
你能活下來,是因為你有了能力
當然,扭轉大家的思考需要時間。
畢竟男女平等也是這數十年的事情,
而且也只在真正進步的少數地方。
大部分上一輩的女性,
還沒有真正獲得一個夠平等的環境,
所以他們也還帶著「不結婚」就會很辛苦的經驗,
並很努力地想把這經驗灌輸下來。
但在目前這時代,住在現在化大城市的女人,
其實已經獲得足夠的獨立與自主。
受過教育、能進行高度創意的工作,
養活自己是絕對綽綽有餘,
能擁有自己的財產、能靠自己的力量擁有自己的家,
能在法律的保障下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男性,
而不需要面對父權暴力與強暴的威脅。
在這狀況下,若只是為了「年紀到了」而隨意結婚,
其實是非常無謂的。
因為這份恐懼,等於是自願放棄了手上的武器。
當男人不知道他能不能得到獎賞,無法有求必應,
男人才會給予女人尊重、禮貌、以及平等的態度。
讓男人有微微的求愛受阻的焦慮,
才是真正男女平等的關鍵。
如果對此你還有疑惑,其實你應該去多問問結了婚的女人。
你會訝然發現。
男人進入婚姻後,很高比例其實就徹底崩壞了。
很少人還會像追求階段那樣。
因為踏入婚姻後,
男人的權益被保障了,當然他就不用演了。
甚至很多女人不知道的是,
其實條件一般的男人通常都是很願意結婚的。
因為結婚後,他的人生責任未必有大幅度的增加。
他還是做著一樣的工作、保持一樣的嗜好、
過著一樣的作息、甚至還住在父母附近。
但是他的權益卻大幅提升了。
他可以不再需要忍受求愛受阻的尷尬,
他可以有小孩(但卻未必需要自己帶)好跟宗族交代,
他可以在社會上讓別人知道他是個正常的男人
(很多時候,已婚反而提高了男人的吸引力),
他可以有乾淨的居住環境,常常吃到熱食,
有換洗衣物,就算打電動打麻將一整晚也有東西吃……
就算他對這女人沒有愛,他也沒有真正吃虧。
(當然,買房壓力或許是唯一一個。
只是房子買了,反正他自己也在住,
也稱不上是多慘的責任)
女人能從一段「沒愛的婚姻」中,得到什麼?
越獨立的女人,從婚姻中獲得的東西其實相對就越少。
因為她很可能原本已經有了房子車子及不錯的收入,
擁有美貌還有身邊圍繞的眾多男性。
可是一旦走入了婚姻,物質未必有增加、責任卻一定增加。
尤其若碰到的是吃定了妳的男人、是媽寶、
是來自於保守傳統的大家庭、擁有難搞的婆婆、
或是渴望你留在家裡照顧小孩不要出去拋頭露面的老公,
必然就是伴隨來一大堆犧牲。
最後事業女性的蠟燭兩頭燒,
累壞自己卻無人感激,這並非少見。
當然,為了愛、為了喜歡、
為了想跟這個人共同養育小孩,
那這些犧牲未必真是犧牲。
但如果一開始根本沒有愛、
甚至也沒有獲得實質的資源回報,
只是純粹為了年紀到了該結婚,
那這很顯然絕對是不值得的一項投資。
因為好的長期關係,高度仰賴找到一個對的人。
但隨意找來的一個人,絕對不會是那個對的人。
這樣胡亂踏入別人的遊戲,卻又期待能因此過得幸福。
那這期待絕對就是大錯特錯了。
所以,回頭重新看一遍陳可跟何志這一段婚姻關係。
你該要能從劇中看透,男女在婚姻中的期待落差。
以及要能看懂,
一段純粹為了結婚而結婚的結果,
對女人而言是多大的受傷。
最終留下來的,必然只有失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