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人天天到處說不在意小孩的考試分數。
可是,還不是會要看成績單,一樣給小孩壓力……」
當小孩向父母抱怨成績壓力時,這個媽媽這麼回:
考試不是拿來炫耀,更不該作為懲罰的原因。
雖然考試並不客觀,
卻是我用來瞭解你在學校表現的方法。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 李佳燕
「你的父母都是醫生,你的成績怎麼會這樣?」
「唉,你的父母都是醫生,
你的成績怎麼會這樣?」
兒子無奈地告訴我,老師對他說的這一段話。
醫生之子
身為醫師之子,兒子竟然還得承受父母職業的壓力。
不過,這是許多同業的宿命。
我對兒子說:「我覺得很抱歉,也很難過。
我們的職業與你的成績一點關係也沒有。
你是你。醫生沒有什麼特別,
也只是不會殺人越貨的一種良民罷了。」
可是,我知道,
曾經有住在醫院宿舍的醫師之子,
因為高中沒有考上第一學府,
孩子的母親覺得面子掛不住,
因此全家搬離開宿舍。
也曾經有成績全校翹楚的醫師之子,
一心一意想讀經濟系,
但學校老師、主任紛紛出馬,親臨府上,
苦勸孩子改變心意。
希望他能以醫學系為志願,為校爭光。
整個社會,對「醫師」充滿迷戀般的崇拜。
連自小以「玩耍」為首要志業,
爺爺是醫師,爸爸是醫師,
身為長孫、獨子的兒子,都感受到了。
兒子對我說:
「媽媽,我是不是應該重考?考上醫學系?」
「不必。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適合走的路。
你的爺爺和父親選擇他們要走的人生,
你也只需要選擇你喜歡讀的科系。
每一個人的人生,
各自選擇,與傳承無關。」
我悍然回應。
獎不獎無所謂了
從幫兒子選擇「一路玩」的幼兒園開始,
我對孩子學習的期待,其實早已昭然。
我們選擇沒有作業,沒有測驗,
只有認字,沒有寫字。
強調讓孩子從遊戲與動手做中
去學習生活的能力,
並建立與人互動關係的幼兒園。
於是,從沒在幼兒園看過考試卷的兒子,
當他上了小學,初次拿到考卷時,
竟把考卷當成圖畫紙。
在考卷上畫了滿滿的卡通人物,
有悟空、悟飯、達爾、特南克斯……
老師最後給了兒子同情分數──一分,
因為考卷上有寫名字。
當兒子拿到作業簿,
他也無法理解這是「使命必達」的任務。
所以如果有五項作業,
可能只完成兩項,便自覺足矣。
晚上九點一到,
兒子準時來到我們的書房道晚安,
說要睡覺了。
而我也毫不克盡職責地
與兒子同步看待學業表現。
以至於有一回月考考完,
安親班的老師告訴我:
「你兒子這次的月考成績退步了。」時,
我竟然不小心吐露實話:
「什麼?他們什麼時候月考?」
安親班老師以不可思議的表情望著我,
最後,極挫敗地說:
「你……媽媽怎麼當的?」
這樣的小學生涯,到了畢業典禮,
阿嬤、表弟、堂弟,
當然還有我們夫妻都歡喜盛裝參加。
在典禮上,一個個小朋友都上台領獎,
各種巧立名目的獎項紛紛出籠。
最後坐在台下,只剩零零落落,屈指可數的小朋友,
包括我那依舊露齒開心微笑的兒子。
我想應該是再創意十足的老師,也黔驢技窮,
沒有獎項名目可編了。
不過,也曾經是小學老師的阿嬤疼孫心切。
她走到導師面前,建議老師:
「你們怎麼沒有善良獎?
我的孫子最善良了。」
典禮結束,我們一群人浩浩蕩蕩往餐廳前進,
歡欣鼓舞為兒子慶祝。
獎不獎無所謂,
「小學畢業了」
才是人生重要的里程碑。
零鴨蛋的考卷
在十二年國教中,
填鴨填到最畸形、變態的三年,
非國中莫屬。
每天都在考試,而且不只考一科。
有時一天下來,考了八張考試卷。
連校運會當天,最後一堂課,
還得把學生留下來考數學,才肯罷休。
考得我們母子倆對考試都已麻木不仁。
有一回,兒子拿了一張空白,
只打了一個零鴨蛋分數的考卷回來。
他告訴我的理由是:
「因為那一節課,我已經很累了,
老師一進教室,又要考試。
考卷發下來,風一吹,就把它吹走了,
我累到懶得把它撿回來。」
我聽了,大笑兩聲,也能接受。
於是,趁著開親師會的時候,
我提出建議:
「請各科老師減少平常考的次數。」
孰料,我才剛發言完,坐下來,
四方立即湧來反彈的聲音。
「這一位媽媽,你提出這個建議,
實在很沒有常識。
平常考考太少,
怎麼考得上第一志願的高中?
難道你希望孩子考不上好學校嗎?」
我只能鼻子摸著,不再吭聲。
考卷發下來,有時兒子並沒有拿給我們簽名。
只是告訴我們,他請同學模仿爸爸的簽名,
檢查過關了事。
國中第一次月考的成績單,
更是在我曉以大義之下,才有機會窺全貌。
自小我們便教導孩子:
「考試成績、訂正、寫作業,是你自己的事。」
因此,當我問及他的月考成績單時,
兒子竟伶牙俐齒地回我:
「有人天天到處說不在意小孩的考試分數。
可是,還不是會要看成績單,一樣給小孩壓力……」
我聽了,按捺住內心的竊喜
(這孩子是誰教的?怎麼那麼會說話啊?),
義正詞嚴地回答他:
「因為你只有十二歲,我們當監護人的,
必須好好把你養大,
包括瞭解你在學校學習的情形。
難道你希望我每天跟你去上學,
看你在學校學得如何嗎?
還是我每個月打電話給你各科的老師,
問他們,你在學校學習的狀況呢?
這些顯然都不是好辦法,
所以,我只能參考你的成績單。
雖然考試並不客觀,
卻是我唯一可以憑藉的方法。」
兒子也注意到有些同學會因為考試名次退步,
而躲在角落哭泣;
有些同學甚至說白了:
「我沒有考九十分,回去會被打。」
當兒子告訴我這些同學的遭遇時,
他的眼神流露諸多不忍。
我總是再重申一次:
「考試的目的,是要瞭解你懂了多少,
還有哪一些內容,你需要再加強。
考試不是拿來炫耀,
更不該作為懲罰的原因。」
因此,我們會在月考前一晚,
坐在電影院裡,欣賞《海角七號》;
在暑假補考的前一天,我們還在台東玩樂。
養小孩的初衷
但因為要升學,可想而知,
高中的教育重點,仍是分數掛帥。
高一時,兒子拿了全班第三十一名的成績單回來。
當我看到時,愣了一下,才回神問他:
「你們班上不是只有三十幾位同學嗎?」
「對啊,三十四位。」
「所以,你是全班倒數第四名?」
「對啊,你不是說這樣會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嗎?」
兒子輕鬆一句話,回得我啞口無言。
第二次月考,兒子考了二十八名。
他信心十足地說:
「你看,很快就進步三名了。
不過,我擔心那三位被我擠下名次的同學,
不知道會不會很難過?」
我第一次聽到在台灣爭得你死我活,
只有踩著別人的頭頂,
才能往上爬的教育競爭中,
有孩子會擔心名次落後的同學,
心裡是否會受到打擊。
如果一個孩子,
從小沒有被教導名次的重要與競爭的必要,
他可能會是一個更充滿同情心與同理心的孩子。
我深深以這樣的孩子為榮。
不過,當兒子讀到高三時,
他竟然問我:
「媽媽,你到底希不希望我大學考好一點?」
這算是什麼問題?
簡直像是問我:「人需要呼吸嗎?」
兒子說:「因為你從來沒有說過。」
我說:「我希望你考到你喜歡的學校和科系。
因為那可能決定你未來的人生,
以及會相識、相知的朋友。」
如果重新來過,我還會這樣養小孩嗎?
我可以斬釘截鐵地回答:「絕對會。」
看更多教育好文,拉近你跟孩子的距離:
- 精神科醫師:我遇過最凶惡、殘暴的少年罪犯,就是小時候受過「最嚴格家教」的孩子!
- 哈佛大學研究: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這 5 個習慣!〈爸媽可以看看〉
- 台灣教育造就多少「生活白癡」?專家:無視這 1點,台灣學生成績再好 也無法進哈佛!
- 「兒子,謝謝你教我這些…」50歲母體悟:生孩子是任務,養孩子是義務,靠孩子是錯誤。
- 孩子明明有 90分的努力,卻只得到 70分的成果...台灣教育 殘害國家幼苗!
本文摘自《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
作者: 李佳燕 / 出版社:寶瓶文化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Planet)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