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與父母的人際關係
很多人對於與父母之間的人際關係感到苦惱。
來自父母的「咒縛」非常難纏,
不會輕易消失。
就算是「跟父母的感情還不錯」的人,
在不知不覺中也會壓抑真正的心情,
僅和父母維持表面上的良好關係。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 有川真由美
從小只能順從父母的價值觀
長大只能壓抑自己
尤其是母女之間的關係,
都有希望彼此想法一致的傾向。
小時候沒什麼力量,
只能看著父母臉色,
順從父母的價值觀。
長大之後也持續這麼做,
理由就成了不能讓父母難過,
而不去反抗,
或是逼著自己、責備自己,
要實現父母的期望。
另一方面,
也有長大成人有了力量之後,
轉為批評的態度,
「媽媽你太莫名其妙了!」
由於彼此無須客氣,
互罵起來也特別不留情,
通常就把關係搞壞了。
換做別人,
會以「別人是別人,自己是自己」
的想法來保持距離,
但親子間由於希望彼此一致,
就變得有一方得忍耐。
唯一的解法是
承認彼此的自由
要解開這道咒縛,
唯一的方法就是承認彼此的自由,
父母有父母的道路,
自己有自己要走的路。
面對父母,不是下對上的立場,
也不用高姿態,
而是以同樣身為成人,
在維持心理距離之下,
以對等的眼光來看待。
若是父母對你的行為感到難過,
那是父母本身的情緒,
必須自行負責。
或許你多少會有些罪惡感,
但如果內心就希望這麼做,
那麼依循自己的情緒及想法就好。
這不是要你任性妄為或是離開父母,
而是無論父母的情緒,
或是自己的情緒,
都在受到認同之下,
或許貫徹自己的想法,
或許在能讓步的地方讓步,
也可以聽取彼此的意見,找到折衷點。
父母最高興的是
女兒過得幸福
其實,父母最高興的是女兒過得幸福。
無法順應父母心意的地方,
就讓父母了解到,
「謝謝父母生下我,讓我能走自己的路。」
一次次表達這樣的喜悅。
此外,在能力所及之下多為父母做些事。
把比自己先老去的父母,
當作是另一個自己,心存尊敬。
當個獨立自主的幸福女性,
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孝順。
看更多好書,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 小學3年級,放學後 扣掉寫作業、整理書包,竟只剩 1小時...台灣小學生 怎麼那麼忙?
- 堅持紀律 是一種勇氣!德國隊封王 10 年養成,德國教育的 成功關鍵!
- 教養祕笈大公開》台灣虎媽教出 哈佛姊弟:「開明」可能會 誤了孩子一生!
- 德國小孩的「法定睡覺時間」竟是晚上 7點!反觀台灣,連安親班都還沒下課...
- 德式智慧:孩子,請搬出去自己住!父母心中的掛念,不該是捆綁住孩子的枷鎖...
本文摘自《女子人際學》
作者:有川真由美 / 譯者:葉韋利 / 出版社:時報出版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Stella )
( 首圖來源 / flick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