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電梯來到3樓,進來一位富態的中年人。
他衣著光鮮,脖子上還掛著一串粗粗的金鏈。
他剛上來,電話就響了。
粗獷而有力的鈴聲
一下子就打破了電梯內的寧靜。
「喂,怎麼啦?」
男人一下子掏出部土豪金,
就開始劈裡啪啦和電話那頭的人
熱烈地聊了起來,
聊天內容大概就是股市環境、投資之類的問題。
趕緊接下去看看…
(贊助商連結…)
修養和有沒有錢有關?
哎,別問我是怎麼知道的,
我可沒有沒有偷聽啊。
只不過,他電話的音量和他講話的音量
真的是震耳欲聾。
而且感情是那個豐富呀,
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在和別人吵架呢。
這個情況,就一直持續到我們到達33樓。
朋友一出來,就長長地吐了口氣:
「啊,終於出來了!吵死我了!
那人肯定是一暴發戶吧,
素質怎麼這麼差呀?」
我笑了笑,隨口問道,
修養和他有沒有錢有關係?
朋友說,當然。
我繼續問道,
那如果一個窮人沒修養,就是應該的?
他顯然覺得這個問題有點為難,
一時不知道怎麼回答。
我試探性的引導,
假設剛剛那個人衣衫襤褸,
你就能原諒他剛才的所作所為?
朋友想了想,
說雖然同樣無法原諒,但至少可以理解。
這樣看來,
修養與貧富真的有著莫大的關聯?
之前曾經有一則新聞。
新聞的主角是一個年過六旬的環衛工人。
他很喜歡閱讀,但因為缺乏購買書籍的資金,
所以圖書館成為他工作的街道之餘,
他最常去的地方。
這個倒不是重點,重點是,
每每他去看書之前,
他都會認真地整理一下自己的儀容,
洗乾淨雙手。
因為他不想讓自己剛工作完的手弄髒那些書籍,
他也不想別人和他共處一室看書時
會有任何的不愉悅。
若如此,
修養好像和財富沒有太大的必然聯繫。
什麼是修養?
假如你只是街邊的一個小攤販,
那麼在顧客臨走時道一句您慢走,這是修養;
你只是便利店的收銀員,
那麼在不忙的時候,
給人結帳後順便幫人家一起將商品放入購物袋,
這是修養;
甚至即便你只是一個擦鞋工,
在雙手接過錢後,
不卑不亢地說一句祝您生活愉快,
這也是修養。
當人們感受到你良好的個人修養後,
自然就會對你產生尊敬之情,
在以後亦會將你當做消費首選。
所以,
良好的個人修養不但不會耗用你的精力與財力,
反而可能因此而為你帶來生活的愉悅,
他人的尊敬,甚至隱形的物質回饋。
修養與自我意識有關
而且從另一角度審視,
貧窮的處境與其說是對個人修養的消極影響,
更不如說是
對修養形成過程的一種必要的磨礪與考驗。
總結來看,修養與自我意識有關,
與慎眾能力有關,更加與執行能力有關。
但它卻完全無關於學歷,無關於境遇,
更無關於貧富。
從物質的角度出發,
修養從來就不是奢侈品,
更不能被當成一種特定標簽,
而打在某些特定階層或者人群身上。
如果能夠仔細思索,
修養其實真的是一種最低成本的自我完善手段,
它基本無關於貧富,
但是卻又能獲得最優質的回饋。
因為,真正的修養,與貧富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