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Charles Tsai/德意識 轉載自:換日線
這陣子身邊有兩個關於歐洲朋友
在台灣求職的真實故事,
想跟大家分享。
(以下文章因尊重當事人,
名字以化名取代,
就讀學校也只提及其世界排名。)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第一個朋友我們就叫他小義吧,
小義
就讀於世界前十名的 知名商管學院,
精通 英語法語與義大利語,
在他求學期間曾經來台灣交換半年,
也因此愛上了台灣,更學會了一口流利的中文。
所以回歐洲把畢業手續辦妥之後,
便決定自費以旅遊簽證的方式
買了機票回台灣找工作,
記得那時候出發前,與他在歐洲見面,
他堅毅地對我說:
「我覺得如果今天沒有這麼做,
我一定會後悔一輩子,」
而我也相信 以他的條件,
要找到工作 一定不是問題。
萬萬沒想到,台灣對於外國人士的
工作簽證要求,是必須要找到
薪水高於大約台幣 48,000 元的工作。
只是依照台灣企業普遍對於商管碩士
畢業新鮮人的「壓榨程度」來看,
要達到月薪 48,000,
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小義並沒有順利找到薪水夠高的職位,
而被迫回到歐洲。
小義回到歐洲沒多久,
卻馬上就有一間位於倫敦的全球性金融公司,
邀請他前去面試,
並且馬上幫他安排了
價值約新台幣 30,000 元的交通住宿、
以及一整天的餐食,
就為了請他跑一趟倫敦,
與他們的人資見個面細聊,
並且進行下一階段的筆試。
另一位好朋友小比,
也是從歐洲排名前十名的學校,
就讀中文研究所畢業,
甚至在有的歐洲大學的評比裡,
只將其就讀學校排名於
牛津以及劍橋大學之後。
除了就讀於 世界知名的大學,
小比也精通 四五種以上的語言,
就讀中文所的他,
還曾在中國交換了一年,
中文能力自然不在話下。
他在一次偶然來台灣的旅行裡,
也愛上了這座小島,
於是在回到歐洲之後,
申請了台灣一年的打工簽證
再次來到了台灣,
希望能尋找在此生活工作的機會。
但在這一年裡,
他能找到的工作也只有兼職翻譯、
或是英文補習班的工作,
所以在一年過後,
他也只能黯然回到歐洲。
回歐洲時,還想辦法把他在台灣領養的四隻流浪犬,
一併都運回去。
而小比回到歐洲後,
也順利的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這兩個例子,一來一往的差異,
我想就不必我多費唇舌──
即便是主動積極來台
爭取工作的優秀外國人,
都未必能夠順利的 找到理想的工作,
我想更不用說什麼
台灣能夠吸引外國人才來台了吧。
在台外國人都是「魯蛇」?
還是我們留不住「溫拿」?
在台灣,偶爾會聽到人們說,
這些來台灣找工作的外國人,
大概都是在自己國家混不下去的「魯蛇」(loser),
才會到台灣當當英文老師,騙吃騙喝。
但我提的以上兩位朋友的學經歷,
甚至都還是我自嘆不如的,
更都有很好的中文能力,
他們是為了喜歡台灣、愛台灣,
而選擇來到台灣,希望能夠長期生活,
但他們卻都無法順利地留在台灣。
台灣近年來 努力的推展觀光,
各大學也努力地 國際化──
簽署姐妹校,爭取交換生,
確實也讓台灣的能見度大增,
讓更多外國人 愛上台灣,
但卻終究沒有多少人
能夠順利地 「留下來」。
問題究竟是出在:
( A )我們台灣的企業不夠國際化,
無法接納這些外國青年來台就職?
還是
( B ) 台灣的人才政策過於封閉保守,
除了不斷地流失本國人才之外,
也無法有效地吸引外國人才到台灣工作?
或是
( C )以上皆是、(D)以上皆非呢?
相對於比我們還要小得多的國家新加坡,
其對於外國人才的大量引進政策
同樣處於小島的我們,如果還是如此封閉,
不採取開放的態度面對、正視這個問題,
那我想台灣恐怕
真的很難突破現有困境,
走向下個階段。
《關聯閱讀》
【雙寶娘@上海】致小英總統:我們能否先放下政治成見,學學上海如何留才?
專訪《Forbes》30Under30台灣得主江則希:「人才都已經在台灣了,卻很難留住她。」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Ri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