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著:歐廷珍Gabriele Oettingen
譯:楊玉齡
一個人的生命軌跡,
取決於在世間採取的行動。
當你沉溺在正向幻想中,
就會妨礙自己發揮所有能力,
最後的代價將非常巨大,
而且非常真實...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近年來充斥一股
「心想事成」的思維
認為只要去想像最渴望的願望成真,
就能幫助我們實現。
像《祕密》和《心靈雞湯》
這類暢銷書教導我們,
只要你正向思考,
就能讓好事發生,
正向思考的人
「更為健康、更有活力、更富創造力,
而且更受周遭的人所看重」。
「一派樂觀」
成為主流
於是許多人一派樂觀,
就像「美國偶像」選秀節目裡的參賽者,
毫不掩飾的樂觀進取,
自信滿滿說起自己傲人的才華
以及夢想未來會被發掘;
又或是像「鑽石求千金」
約會節目裡的參賽者,
大都表達自己絕對有把握
勝過其他參賽女郎,贏得最後勝利。
樂觀的人深受觀眾歡迎,
不只是因為他們把
未來成功的美夢幻想得活靈活現,
也因為他們活在幻想泡沫之中,
毫不懷疑自己的白日夢不會實現。
這種對樂觀力量的信心,
奠基於一個單純的想法:
藉由展望未來,
我們就能堅持下去,
在現階段竭盡所能。
在團隊中 你似乎
不能有 絲毫「負面」思惟
而且,如果我們往前看,
似乎也只能正向的思考。
否則還能怎麼辦?
不斷想著自己有多倒楣、多悲慘嗎?
那樣做能激勵自己嗎?
崇拜樂觀如此盛行,令人不免覺得,
在一個機構或團體裡
哪怕只是表達出稍微負面的言論,
都會有風險。
如果你在工作場合採取實際的觀點,
通常會被貼上「專潑冷水」
或是「掃興鬼」的標籤。
電影和電視劇製作人
往往不敢碰觸悲劇主題和悲傷的結局,
害怕被批評「太過黑暗」,
倒了觀眾的胃口。
依此類推,政客如果去質疑樂觀遠景,
或是被當成打破傳統樂觀進取態度的人,
又有什麼好處?
老實說「正向思考」
並非總是為你 帶來幫助
我的研究發現,
正向思考並非總是有幫助。
在一九九○年代以及二十一世紀初,
當我公開演說我的研究發現時,
人們的反應都很驚訝,
帶著些許懷疑。
「你說什麼?」他們豎起耳朵問道:
「我以為正向思考總是好的。」
聽眾完全沒辦法領會研究結果的重要性。
維持動機的能力絕對不容小覷。
一個人的生命軌跡,
取決於在世間採取的行動。
當你沉溺在正向幻想中,
就會妨礙自己發揮所有能力,
最後的代價將非常巨大,
而且非常真實。
想想看,過重婦女,
如果少幻想一點,多減重一點,
後來不知有多輕鬆;
或是因為找到好工作
而大感振奮的畢業生,
人數能增加多少。
自從2009年全球經濟衰退後,
「過度樂觀的代價高昂」這一觀點,
終於贏得主流贊同。
正向思考的危險(及痛苦)再清楚不過,
至少就社會整體而言是如此。
由於對正向幻想的整體效應感到好奇,
我和賽文瑟(A. Timur Sevincer)合作,
採用新創的研究方法,做了幾項研究。
研究:「正向幻想」效應
對社會 造成很多影響
我們從金融危機開始的
2007到2009年期間,
為《今日美國》財經版面上的文章做分析,
利用電腦程式搜尋並摘取文章中有意義的單字。
我們摘取出所有涉及未來
或是正面價值的字眼,
以及涉及過去或是負面價值的字眼,
然後製作出一份
「正向未來」(future positive)的索引。
我們用這份索引來執行統計分析,
探討財經版面上的正向思考,
是否與道瓊指數的波動有關連。
你猜怎的?我們發現確實有關:
報紙寫得愈是正面,
隔週或隔月的道瓊指數
下跌得愈是厲害。
我們想看看能否重現這些發現,
因此又分析了
自1933到2009年間,
美國總統的就職演說。
我們特別著重於
檢驗就職演說中的正向思考,
是否會與「經濟表現的長期指標」有關。
我們再一次發現一個明確的關連:
就職演說愈是正面,
下一任總統任內的GDP就愈低,
而失業率則愈高。
「正面幻想」在商業表現上
也會造成 負面影響
要了解正向幻想對商業表現
的妨礙大到什麼程度,
以及因此造成的經濟損失有多大,
並不容易,因為該領域的研究實在太少。
但我們依舊可以推測
幻想會消耗大量的成本。
文化人類學家米德
(Margaret Mead)有句名言,
說我們應該:
「永遠不要懷疑少數用心執著的公民,
能夠改變世界;事實就是如此。」
但若你拿這句 充滿正向思考的話,
去徵詢經理人或管理者的看法,
會發現大有問題。
雖然確實的數據很難取得,
但根據一般估計,
每年各大小企業內的變革,
最少有半數以失敗收場。
然而這句似是而非的樂觀名言
早已成為顧問及各類專家口中的陳腔濫調,
鼓勵了無數頑固的堅持,
最後成為企業變革失敗的罪魁禍首。
在最近一項針對高階主管的調查中,
受測者寫出許多改革失敗的原因,
像是「缺乏定義清楚而且
(或是)可達成的里程碑及目標」,
「高階經理人不夠投入」,
「溝通不良」,「員工抗拒」
以及「經費不足」。
根據《赫芬頓郵報》的某個部落格,
創新方案似乎尤其難以執行,
該部落格列出起碼五十六個原因,
來解釋為何失敗案例層出不窮。
彷彿「有了想法」
夢想就會自動 成真
再不然,我們不妨以創業為例。
大家都知道,百分之五十以上的
新創事業會在五年內倒閉,
還有更多不計其數的創業點子
因為正向幻想而從未開始運作。
正如一名資深商業顧問的反思:
「我看過一些人,對他們來說,
改變的想法本身就很令人滿足了。
不論那些想法是一項創新,
或是一種新產品的點子,
或是一個新策略,
想法本身就如此突出,
讓人幾乎沒有意識到,
需要做哪些動作才能付諸實行。
彷彿只要有了想法,就會自動成真。」
在我們的私人生活裡也是一樣,
我們的夢想也可能
令採取行動的能力發生短路。
雖然還不能完全了解
「幻想」的經濟與社會代價,
但是我們知道,如果你是
一名希望搞好經濟的政治領袖,
恐怕不會想在就職演說時
提出太多美好的經濟願景。
「美好未來」對你而言
絕不是個 好策略
如果你是一名希望
經濟繁榮的記者或分析師,
恐怕不會公開吹噓景況有多美好。
如果你想達成某項個人的目標,
像是減重、病後康復、找到工作,
或是成功約到夢中人,
在你打算坐下來
夢想一番之前,最好先三思。
若想保持積極並順利達成目標,
「美化未來」對於個人並不管用,
絕不是個好策略;
對於大企業甚至整個社會,
也同樣幫不上忙。
倒不是說美化未來就「注定」會失敗。
我的研究結果講的是
成功與失敗在統計上的可能性,
也就是前進或受困的機率。
但我還是強調,可能性很重要。
根據我二十年來的研究發現,
並經過各類型受測者、
情境和方法的重複驗證後,
你如果還沉浸在白日夢裡,
幻想達成你的目標,
以為就此走上成功之路,
這想法未免太單純。
人生不是那樣運作的。
本文出處:天下文化官網
擷取自:《正向思考不是你想的那樣》
著:歐廷珍Gabriele Oettingen
譯:楊玉齡
出版社:天下文化
更多詳細內容在這本書中,推薦給大家!
此文為 CMoney 編輯群 精選好書分享 ,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 責任編輯 : CMoney編輯 / Pip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