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目前國內共同基金的總額大約有 5 兆新台幣:
境外 3 兆、境內 2 兆
其中大概有1兆是貨幣型基金、純投資只有 1 兆
這 4 兆的投資人是如何進行投資行為?
為了簡易分析我們只分析境外基金
請見下圖,圖一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境外基金的 3 兆
由圖一可以看到
明顯由銀行銷售的就是法人的綜合帳戶約 1.67 兆所組成
其中非綜合帳戶的 1.23 兆
主要來自於特定的法人帳戶
包含類全委帳戶
而最接近自主理財的可能就是自然人的那 500 億
但是這 500 億真的是自主理財嗎?
你只能說這 500 億是境外基金的直客
這些直客包含直銷人員與電商自主理財
個人認為最接近自主理財的人
可能是在一些境外基金銷售平台上
但是保守估計三家加總的存量連 100 億台幣都不到
而 100 億只佔總金額 3 兆的 0.3%
回到基金投資的本身
這個產業是需要造市的產業
也就是所謂的一窩蜂
大家一窩蜂的買新興市場、東協、高收益、多元收益等等
這個市場的主要銷售來自銀行的理專
對於龐大的理財市場
重點在於好賣而不是真的是好基金
投資人需要的是盲從、從眾的取暖讓
好讓這看起來好像比較有把握的感覺
所以從早期的日本科技類股基金
新興市場金磚四國、世礦、綠能
東協、高收益、生技、多元收益等等
每一個商品的崛起都不是靠看得準
而是靠話題與題材性
讓這些基金賣起來。
問題是
基金公司不會叫你出場
所以大家帳上有多少景順科技?
貝來德世礦?
德盛綠能?XX生技都套牢?
結論:
台灣基金投資是造市的市場而不是追求真實價值的市場
為什麼呢?
【制度殺人】
基金公司賺經理費、銀行賺手續費
在這條產業鏈上沒有一個人的獲利來源
是連結你的投資績效
所以自主理財的投資人
不要在看新聞理財了
也不要在看市場主打星理財了
IPO 的基金就是現在市場最熱最好賣的基金
因為你不發新基金
你的錢就會被隔壁的新基金挖走...
當然我們在這邊放狗屁也無法改變市場的生態
所以我們在此提倡自主理財
其實還是非常小眾的市場
個人估計有50億台幣的人是自主理財就偷笑了
而且,我們絕大多的讀者可能都是理專。ㄎㄎ!
喜歡我們的文章
按個讚吧!
本文由 基金黑武士 授權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