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生氣的人經常說:
「我是那種脾氣來得快去得也快的人,
過了就雲淡風輕了。」
這是將暴躁易怒的行為,
與表現自我的行為畫上等號的錯誤想法。
然而「過了就雲淡風輕」一語,
顯見對於對方的情緒缺乏同理心。
因為在人際關係中,
情緒是會相互影響的,
但是以「暴怒」來表達情緒的人,
卻只將整個焦點放在「自己的立場」上。
只有我的情緒最重要。
好比善於言談者,對於傾聽並不在行。
由於經常將表達自我情緒視為優先,
於是在表達情緒時,
便顧不得對方感受到什麼樣的情緒。
而情緒發展成熟的人,
在準確掌握自身情緒的同時,
也能顧及他人的感受。
他們懂得排解過多的情緒,
並將真實的需求明確的表達出來。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吳恩瑛
塞車時遇上孩子哭鬧,
父母應該 安慰他 而非責備
假設爸爸正好開車進入路況複雜的道路,
此時孩子哭著說運動鞋太小,
讓腳趾痛得不得了。
如果是懂得安撫孩子的爸爸,
會安慰孩子說:
「原來你穿了不合腳的運動鞋出門呀。
腳一定很痛、很不舒服吧?
稍等一下,現在路上有點塞,
還得花些時間才能離開。
我們回家再換另一雙運動鞋出門吧。
你先脫掉鞋子等著。」
如果返家有困難,或許會說:
「你一定很著急吧?先把鞋子脫掉再說。
從這裡出去之後有個賣鞋子的地方,
我們去那裡買運動鞋。」
如果遇到容易暴怒的爸爸,
複雜的路況已經令人頭大,
再加上孩子在後座哭鬧不休,
更覺得心浮氣躁,於是對孩子劈頭就罵:
「給我安靜點。沒看到爸爸在開車嗎?」
如果孩子繼續哭,爸爸也只會責備孩子:
「你到底要我怎樣?現在已經開上路啦。
所以我說出門的時候就要先選好運動鞋啊。」
甚至對孩子提出這樣的要求:
「安靜點,就算有點痛,也要忍下去」。
比起發生在孩子身上的狀況與情緒,
爸爸更重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情況與情緒。
請想想,現在爸爸暴怒的對象
是「自己的孩子」。
在孩子面前暴怒的父母,
有時缺乏同理心的模樣讓人看得直搖頭,
心想「為人父母的,
怎麼會說出那樣的話?」
在與門診患者諮商的過程中,
甚至聽過孩子說:
「我爸爸覺得自己的心情最重要,
一點也不管我怎麼想。」
更小一點的孩子儘管無法準確敘述,
然而對於父母未能照顧到他們的情緒,
也感到相當難過。
對孩子暴怒,
長大後可能處處與父母作對
如此一來,即使天生氣質不同,
孩子終將變得充滿暴戾之氣。
他們可能為了保護自己的情緒,
而採取每件事都與父母敵對的立場。
有些孩子小學期間乖巧聽話,
進入青春期後,忽然變成脾氣大的孩子。
這是因為他們兒時不知道該如何表達
或處理因父母產生的不愉快情緒,
於是不斷壓抑,到了青春期的年紀,
才瞬間爆發出來。
此時,父母無論再怎麼生氣發怒,
也管不住孩子。
當男性在外發怒時,
大多是針對自己眼中的弱者。
如果知道一旦暴怒,
關係就會破裂或蒙受損失的情況,
則選擇隱忍。
假設我是公司業務,而對方是我的客戶。
我得向這個人推銷汽車才行,
可是對方卻不斷刺激我,
找些無傷大雅的小事找碴,
刻意惹事生非。
此時為了賣車,只好吞聲忍氣。
但是一旦決定放棄這個客戶,
當下就算翻臉也無所謂。
男性對外發怒時,
經常會造成關係的放棄、終止與破壞。
不必要的暴怒,
會為親子關係 帶來破壞力!
在孩子面前暴怒,
也會帶來相同的結果。
不必要的暴怒,
更為親子關係帶來極大的破壞力。
問題在於,
社會上的交惡頂多彼此不再往來,
然而與子女的關係可不能一刀兩斷,
因此影響更為致命。
「都是因為你太不聽話,我才會這樣。」
「我這些話都是希望你變得更好。」
這是父母生氣後常見的說詞。
實際上因為父母動不動對孩子發怒,
當孩子長大成人後
不再與父母往來的案例屢見不鮮。
當然,不會因為只有一次性的發怒,
就造成這樣的結果。
如果父母不斷對雞毛蒜皮的小事發脾氣,
孩子只會想著父母對自己的錯誤反應過度。
於是在發生某個決定性的事件,
讓孩子產生憤恨不平的情緒後,
從此再也不願意親近父母。
這是為了避免受到二次傷害而築起高牆。
他們覺得父母令人厭惡,
再也不想見到缺乏理性且容易暴怒的父母。
可是,與生養自己的父母,
又豈能說斷就斷?
表面看來像是從此井水不犯河水,
然而留在心中的,卻是一個巨大的傷痛。
看更多好文,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 一位台灣媽媽的 慘痛經驗:別讓「禮物」成為怪獸,吞噬孩子的「快樂」!
- 小孩越大 越難管教?心理學家:打罵沒用!這 4 種教育方式,家長都該學學。
- 面對孩子的叛逆期,爸媽太認真就是輸家!奧美董座丁菱娟:父母這樣管才有效!
- 太多家長輸在「太認真」!真正成功的父母是:孩子 18歲,還願意跟你們好好說話
- 「兒子,謝謝你教我這些…」50歲母體悟:生孩子是任務,養孩子是義務,靠孩子是錯誤。
本文摘自《再也不當吼爸吼媽》
作者:吳恩瑛 / 出版社:三采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Katney )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