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18
【每日分析】歐洲第二波能源危機 昨日,澳大利亞能源龍頭公司Woodside的員工30年來首次投票支持無限期罷工,雪佛龍以及更多其他能源公司的員工也在加入這場罷工浪潮。消息一出,引發市場對澳洲能源出口的擔憂。能源大宗商品市場劇震,歐洲天然氣價格單日暴漲40%,而這或許將成為歐洲第二波能源危機的起點。 為什麼澳洲罷工會讓歐洲天然氣暴漲?自從俄烏開戰之後,歐洲方面就在竭盡全力擺脫對俄羅斯能源尤其是天然氣的依賴。從2022年9月開始,連接德國與俄羅斯的天然氣管道北溪1號受到地緣政治影響完全停止了運輸(北溪2號專案被凍結)。歐洲對俄氣的進口是中斷了,但民眾的生活還得繼續,這部分的供應缺口就需要通過其他管道來彌補。建立新的管道項目(通過土耳其)道阻且長,短期內唯一的選擇只能是液化天然氣LNG。據統計,2022年,歐洲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同比增加63%,其中三分之二都來源於美國。這也導致全球液化天然氣的供給緊平衡,但凡有些風吹草動,就會引發歐洲天然氣的暴漲。就好比6月份挪威突發停產,以及昨日第二大LNG出口國澳大利亞的罷工事件。 (扯開話題)為什麼澳洲頻頻出現罷工?和其他國家相比,澳大利亞的薪資漲幅完全跟不上通膨率。這是澳洲聯儲先一步停止加息的原因,但也是今年來能源、交通與零售業相繼出現歷史罕見的大規模罷工的原因。 (說回正題)2022年所謂的“歐洲能源危機”是如何開始,又是如何結束的?在對俄羅斯實施能源禁令的時候,正好是歐洲天然氣庫存的最低點。原因是多方面的,疫情導致的供應中斷、21年異常寒冷的冬季以及新能源時代的投資不足等等。這些因素相互疊加,並在俄烏開戰後,將歐洲能源的價格推至了最高點。不過22年7月份,俄烏簽署黑海運輸協議;最關鍵的是,22年的冬季異常溫暖,歐洲天然氣價格一路從每兆瓦時340歐元跌至24歐元,終結了能源危機。歐洲天然氣庫存至今也已然恢復至87%的水準。 既然如此,那麼歐洲應該不會再出現第二波能源危機吧?還真不好說。先說庫存,看似很高。但長期以來對俄氣的依賴導致歐洲的儲氣基礎設施規模不大(英國更差),短時間內又很難提高儲氣水準。如果今年的冬季又是異常寒冷,這點庫存並不足以讓歐洲人熬過寒冬。因此歐洲對全球液化天然氣(尤其是美國)的需求將始終保持高位。 請見下圖:美國EIA天然氣庫存變動 – Investing 而美國一般從每年11月份開始也將進入天然氣的消耗旺季,如果寒冬來臨,供給能否滿足自身需求還是未知數。雖然美國近兩年來天然氣產能不斷擴張,但面對恢復至歷史低點的氣價,又有多少能源公司願意擴張產能,去賭一個危機的出現?最關鍵的是,在綠色能源的浪潮中,天然氣就算再不可或缺,也只能作為過渡能源。傳統能源的長期投資實在有限,而這對天然氣的產能增長不利。 不過,最可能引發歐洲能源危機的因素還是地緣風險。雖然歐洲對俄實行能源禁令,但並沒有完全放棄進口俄羅斯的液化天然氣。最近烏克蘭方面不斷發出威脅,要攻擊俄羅斯黑海上的能源運輸船,俄羅斯方面自然也做出了反擊,導致黑海上的航運出現滯留。這自然不利於歐洲的能源進口。尤其是烏克蘭方面最近反擊的態度極為堅決。這不禁讓人回想起6月份針對北溪管道爆炸的消息。德國調查員表示,一艘被稱為“仙女座號”的出租遊艇涉嫌參與爆炸事件,而船上疑似有烏克蘭軍人。雖然這種說法一直沒有得到後續的證實,但烏克蘭近期針對俄羅斯能源出口方面的的打擊,無疑增加了這種觀點的可信度。 不管怎麼說,地緣風險的升溫仍然是歐洲能源大宗商品價格最大的上行風險。歐美地區下半年的通膨很可能再度經歷如同22年上半年那樣的商品通膨衝擊。 長線投資者需要相應提高能源板塊配置來分散整體風險。
留言
讚
排序方式
最新
最舊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