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我有3個同學40多歲心臟就放了支架,
有的人手術還是我親自做的,
令我既震驚又歎息。
因為臨床見到太多的心臟病人,
我們就是不希望將來給自己的心臟上支架。」
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
心血管內科主任肖長江教授深受觸動後,
單單靠調整了一日三餐,
原來有脂肪肝和高膽固醇血症,
現在脂肪肝消失,高膽固醇已經不存在了,
自己嘗到甜頭後,
他還把方法介紹給身邊人及部分適合的病人。
受益同樣的方法,
他的父親完全停用吃了幾年的西藥降糖藥二甲雙胍,
空腹、餐後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也正常。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素食養生,無藥降糖降壓
這個方法說來也十分簡單,就是素食養生法。
肖長江教授介紹,
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以動物性食物為輔,
對防治心血管病等多種疾病十分有幫助。
植物性食物與動物性食物相比,
除了缺乏部分B族維生素(如維B12)外,
蛋白質、脂肪、糖、大部分微量元素等營養素
都優於動物性食物,
而且膽固醇含量少,熱量更低。
調整飲食習慣和結構,科學吃素,
肥胖的人降低體重,
對防治心腦血管病甚至是癌症,都十分有幫助。
肖長江教授表示,很多人都覺得減肥難,
他的方法成功率很高:
「按照這種方法,我的體重也降低了超過5公斤,
我父親用了幾年時間減肥27公斤
(他身高1.63米,最重的時候92.5公斤,現在65公斤),
很多肥胖的慢性病人分別減少5-20公斤不等。」
肖長江教授說,很多病人瘦下來後,
血壓、血糖確實會變得更容易控制。
他因此懷疑,不少肥胖的糖友
可能最初冤枉打了胰島素、吃了降糖藥,
因為減少了體重,可以改善胰島素抵抗,
對於血壓和血糖的控制很有意義。
也確實有研究證實,
肥胖與慢性病、癌症的發病都有一定的關聯。
比如,一項關於腰圍和結直腸癌的研究發現,
腰圍每增長3公分,患癌症的風險就增加8倍!
肖長江教授展示了醫院的一張心導管室影像:
26歲小夥子,喜歡大魚大肉,
抽菸,喝酒,嚼檳榔,吃夜宵,熬夜,發脾氣,
反復發作胸悶,冠狀動脈左前降支近段嚴重狹窄(85~90%)。
必須安裝心臟支架。
我們中國人對肉食耐受性遠遠不如西方人,
人家西方人大魚大肉,要60~70歲才患冠心病,
而中國人這樣吃,20-30歲就開始冠心病,
改變生活方式,刻不容緩!
(贊助商連結)
那麼肖長江教授的素食養生法
到底怎麼做呢?
第一 每週吃一天素
肖長江教授曬出最近三年的體檢化驗單,
第一張是2014年的,第二張是2015年,第三張是2016年。
與2014年比較,低密度脂蛋白、總膽固醇、尿酸均降至正常,
甘油三酯也明顯下降。
指標越來越好,素食健康,拯救自身!
沒有吃動物,就沒有膽固醇攝入,更不會有冠心病!
我已經基本吃素六年。
每個週一,我都吃素一天。
連續六年體檢都沒有脂肪肝了!
2014年,因為天天工作不注意自己的身體,
一次體檢,指標全線上升,很嚇人:
意識到有問題,肖老師開始調理,指標有所下降
調理後,2016年的指標全面恢復正常
我有時自己做早餐。
我的尿酸從520降到390,
膽固醇從最高6.9,降到4.9,
甘油三酯從4.2降到目前2.01。
白菜蘿蔔保平安!
體重從73公斤降到63公斤左右。
建議最好用生態有機大白菜,
1-2分鐘出鍋,不要久煮,不放油鹽,八成生最佳!
五高人群可以每天早晨這樣吃,
不吃米粉、麵條,調理一個月,一定會吃上癮!
第二 蔬菜當飯吃,飯當菜吃
保持一點饑餓感。
不同人群可根據自己的年齡、肥胖程度等情況,
做到每餐5-8分飽。
「中醫提倡三分饑餓,
所以,年輕人吃七八分飽足矣,
五六十歲的人也可吃七八分飽,
七十歲的人吃六分飽,
八九十歲吃五分飽即可(可少吃多餐)。」
所謂「蔬菜當飯吃」,
是指多從蔬菜水果中攝入營養,
減少肉類食物,
適當減少高澱粉類食物(白米,白麵)的攝入,
但不能完全不吃主食。
「中國人容易甘油三酯高,
最主要原因是油脂、高澱粉主食和高度酒等攝入偏多。
糖友也不需要攝入過多白米、白麵類澱粉,
可以用蕎麥等雜糧或薯類如淮山、土豆、
紅薯、芋頭等低澱粉的主食,
它們的升血糖指數略低於白米麵類。
所以肥胖的人也要少吃油、少吃主食(但不是不吃主食),
最好不吃飲料、少吃糖果、餅乾類零食甜食。
遇到特別胖的病人,我會建議他們晚上不吃主食試試。」
飲食清淡:
少油少鹽,每天25克油脂、5克鹽,是中國居民的推薦油鹽量。
堅持散步:
對中老年朋友來說,散步是很好的運動,
每天堅持40-60分鐘持續步行,
可以預防70%中風、60%糖尿病,
還對高血壓、冠心病都有好處。
(贊助商連結)
第三 吃素並非天天青菜蘿蔔
肖長江強調,以上做法適合體重超標的肥胖人士、
血脂高的人和血糖高的人,
但控制體重也要循序漸進,不宜減重過快,
每月減少體重8-10斤為宜,
而且偏瘦的人並不主張這麼做。
他同時強調,普通大眾很容易誤解,
以為吃素就是天天青菜、蘿蔔,
這種結構可能引起營養不良。
所以,一定要學習素食的合理搭配。
預備一些乾貨,如香菇、木耳、黃花菜、
生花生米、蠶豆、芸豆、黑豆、海帶、紫菜等,
另備一些耐存放的山藥、紅薯、南瓜、
土豆、芋頭、大白菜、捲心菜等。
把上述食材與臨時購買的綠葉蔬菜、當季出產的其他時蔬
(如夏、秋季的豆角、茄子、扁豆)交叉搭配,
就能輕而易舉地把素菜做得品種豐富、
色彩繽紛、香美誘人。
以素食為主的人,一定要每天補充堅果
(核桃、栗子、杏仁、榛子等)、
莢果(芝麻、豆類、花生等),
經常補充藻類(海藻,紫菜等),以免營養不良。
第四 魚也不能多吃
肖長江教授表示,在看門診時候,
他總會提醒有心腦血管疾病、
「三高」的病友避免大魚大肉,
他們常常回饋,自己吃肉不多,但是吃魚很多,
因為醫生推薦要「多吃魚」!
有些老人甚至一餐可以吃一條半斤以上的魚。
肖長江教授只能苦口婆心勸大家:
魚也不能多吃!
的確很多醫生交代病人的口頭禪就是
「少吃肉(紅肉),多吃魚(白肉)」,
這句話說起來容易,
執行起來往往被病人錯誤領會,
認為吃魚總量可以沒有限制。
肖長江教授說起了門診遇到的一個病人,
「他是一位老人,找我看病,說自己沒力氣。
我見他人顯得無精打采,
觀察其舌苔,白膩、邊留齒痕,
人肥胖,屬於一個痰濕加脾氣虛的體質。
原來,老人聽說魚肉優於紅肉,
所以天天去釣魚,天天吃魚。」
為什麼會這樣呢,按照傳統中醫的觀點,
「魚生痰,肉生火」。
魚生活在水中,是低體溫動物,
大多數魚偏於寒涼,吃多了魚體內產生痰濕。
而且魚也是含有膽固醇的,
尤其沒有魚鱗的魚類膽固醇含量較高,
如銀魚每百克含膽固醇361毫克,
河鰻、泥鰍、黃鱔、鱈魚的膽固醇含量也比較高。
如果用魚來替代紅肉,每天最多2兩-4兩左右。
所以,每次聽醫生推薦說多吃魚的時候,
一定不是要大家總量多,
而是在每天動物性食物總量120-200克中,
魚所占比例多!
心血管內科主任沒吃一粒藥,
趕走脂肪肝和膽固醇,
把父親多年的高血糖也降了下來。
不吃藥、不傷肝,還對身體好,效果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