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APP
    籌碼K線
    跟著主力在股票賺錢
    下載
    股市爆料同學會
    找出飆股人人會
    下載
    美股k線
    最即時美股看盤軟體
    下載
    美股同學會
    最熱門美股討論社群
    下載

© CMoney 全曜財經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客服時間:周一到周五 8:30 ~ 17:30

客服信箱:csservice@cmoney.com.tw

Line 線上客服:@zdx5025y

統一編號:80004909

別再吃燒烤、雞排配飲料了!台灣_____死亡率亞洲第二,每 46 分就奪走 1 條人命!

華人健康網

華人健康網

  • 2018-10-29 14:25
  • 更新:2019-05-03 14:06

別再吃燒烤、雞排配飲料了!台灣_____死亡率亞洲第二,每 46 分就奪走 1 條人命!

(圖/shutterstock)

                                                                                                                                                                                                                                          

 

文 / 林芷揚

 

許多女性夢想擁有尖挺、圓潤的雙峰,

但在美麗的背後,卻也暗藏致命危機!

國健署最新資料顯示,

乳癌是台灣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位,

每天約有 31 人罹患乳癌。

十大癌症中,多數癌症的發生率已稍有趨緩,

乳癌卻逆勢成長 3.2%!

此外,台灣乳癌已出現年輕化的趨勢,

與飲食多油炸、高脂肪、高糖分有很大關係。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每 46.6 分鐘就有 1 位女性得乳癌

根據國健署今年公布的「102 年癌症登記年報」,

每年有超過 1 萬名女性罹患乳癌,

等於每 46.6 分鐘就有 1 位女性受到乳癌襲擊,

一年有超過 2 千名患者因此喪命。

 

台灣乳癌的好發年齡是 45~69 歲,

中位數為 53 歲,比美國的 61 歲還要低;

而且,近年出現不少 30~40 歲的個案,

有些甚至是懷孕、坐月子中的媽咪,

另外也有青春期少女罹患乳癌的病例,

年輕化的現象相當令人憂心。

 

為什麼會得乳癌?6大危機搞清楚

1. 飲食不當:

高熱量、高脂肪、高糖分好可怕

經常攝取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的飲食,

容易促使雌激素增加,進而提升罹患乳癌風險。

另外,過多的糖分容易造成體內發炎,

也會增加罹癌的機率。

攝取過多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容易影響內分泌,是乳癌年輕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台灣人飲食西化,愛吃西式甜點,

加上經常吃燒烤、雞排等富含動物性荷爾蒙的油炸肉類,

以及從小喝到大的含糖飲料,長期下來,

這些高脂、高糖飲食都對健康相當不利。

一般認為,飲食不當對於乳癌年輕化有很大的影響。

此外,不當飲食容易影響內分泌,

導致女孩的初經提前,

若初經在 12 歲之前報到,也可能增加乳癌風險。

 

2. 身材肥胖:

BMI越高,乳癌風險就越高

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習慣容易造成肥胖,

體內的脂肪細胞不斷累積,

會增加血液中的雌激素濃度,

進而加快乳房細胞的增生速度,

可能因此誘發乳癌。

另外,肥胖還會增加體內「芳香酶」(aromatase)的活性,

促使體內的雄性激素轉化成雌激素,造成雌激素濃度增加。

身材肥胖容易誘發乳癌,身體質量指數(BMI)越高,罹患乳癌的風險也越高。

 

提醒民眾,控制體重不只為了愛美,更是為了健康!

研究發現,女性的身體質量指數(BMI)若大於 25,

屬於體重過重或輕度肥胖,罹患乳癌的風險增加 17%;

如果BMI大於 30,屬於中度肥胖,乳癌風險增加 37%;

BMI若大於 35,屬於重度肥胖,乳癌風險則增加近 60%!

 

3. 缺乏運動:

多多運動,降低乳癌罹患率和復發率

飲食與肥胖問題,對乳癌的發生有重要影響。

不過,無論胖瘦,運動量不足也是一大隱憂!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 2009 年指出,

約有 21~25%的乳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

調查發現,

台灣女性與 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 29 個會員國比較,

身體活動量不足率高達 83.4%,

比日本、英國、希臘等國家都來得高,可能提升乳癌風險。

研究發現,有運動習慣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比較低。

 

研究顯示,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女性,

比起不愛運動者,罹患乳癌的風險降低 2~4 成。

女性每個禮拜多運動 1 小時,

約可減少 6% 的乳癌機率。

此外,就算已經罹患乳癌,身材穠纖合度的人,

比身材肥胖的患者預後更好,復發機率也較低。

 

4. 未生育或太晚生育:

生第一胎年齡超過 30 歲,乳癌風險增加

根據內政部最新資料顯示,

去年台灣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齡是 30.6 歲,

比十年前提高了 2.9 歲。

一般認為,從來沒有生過小孩,或者雖有生育,

但是生第一胎的年齡在 30 歲之後,

罹患乳癌的風險比較高。

另一方面,不少研究顯示,

哺餵母乳有助減少乳癌機率。

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年齡若大於30歲,乳癌的風險也隨之增加。

 

5. 荷爾蒙影響:

濫用荷爾蒙藥物、深受環境荷爾蒙傷害

這裡所謂的荷爾蒙,

包含荷爾蒙藥物與環境荷爾蒙,可能與乳癌的發生有關。

部分論述指出,不當使用口服避孕藥是可能的危險因子,

但其致癌的相對機率目前尚未完全確定,

醫界對此的看法仍有歧異。

另外,濫用流產藥物、長期使用荷爾蒙補充劑

也可能提升罹患乳癌的風險。

 

至於環境荷爾蒙,又稱為「內分泌干擾素」,

指的是一些人造的化學物質汙染環境後,

透過食物鏈再回到人體或其他動物體內,

可模擬天然荷爾蒙而影響人體。

比如,模仿女性動情激素作用,

進而改變體內的荷爾蒙濃度,

因此影響生育以及造成生殖方面的疾病。

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已經普遍出現在生活中,不僅影響人類生殖能力,也容易引發相關病變。

 

根據環保署資料,目前已知的環境荷爾蒙約有 70 種,

包含塑化劑、雙酚A、戴奧辛、殺蟲劑、殺菌劑等。

其中,塑化劑存在不少塑膠製品中,

比如塑膠袋、塑膠杯、塑膠盒、塑膠地墊、

塑膠奶瓶、保鮮膜、雨衣,以及紙盒內層的塑膠膜等,

有可能在使用中或是接觸高溫後,

釋出有害物質,在無形之中進入體內。

 

由於環境荷爾蒙容易累積在內臟及脂肪中,

因此,建議控制內臟類及動物油脂類食物的攝取量,

整體飲食應遵循均衡、多元的原則以分散風險。

 

6. 家族遺傳:

台灣基因突變案例少,多注意母親姊妹病史

如果家族有乳癌病史,

比如外婆、奶奶、媽媽、姊妹、

女兒曾罹病,自己的乳癌風險也會增加。

另一方面,美國研究指出,

遺傳基因 BRCA1 和 BRCA2 的突變,

特別容易造成乳癌,

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就帶有此基因,

罹患婦科癌症的機率相當高,

才會在 2013 年進行預防性的乳房切除手術。

 

如果外婆、奶奶、媽媽、姊妹、女兒曾罹患乳癌,

就要特別注意家族遺傳的風險。

不過,整體來說,

美國人屬於發炎體質的比例較高,

基因突變遺傳的機會也較高,

國內的乳癌肇因目前仍以生活習慣不良為主,

包含上述的飲食不當、缺乏運動,

而熬夜晚睡、壓力過大、

飲酒過量等也是可能的因素。

其中,熬夜是時下女性普遍的生活型態,

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

恐增加乳癌的罹患機率。

 

 

乳癌症狀有哪些?出現異常絕不輕忽

相較於良性腫瘤,乳癌腫瘤比較沒有疼痛感,

但是乳房外觀和皮膚可能出現一些異常,

女性平時要多加留意,洗澡、換衣服時

都是自我檢查的好時機,

若發現異常現象,應儘早就醫確認,

千萬不能輕忽,以免延誤治療時間!

 

症狀一/乳房腫脹、出現硬塊

乳房硬塊不一定就是惡性腫瘤,

大約有 9 成屬於良性腫瘤。

可以初步判斷的是,良性腫瘤會滑動,

摸起來好像有東西在跑,

但如果是惡性腫瘤,摸起來比較硬,

感覺有硬塊附著在胸部裡面,不容易推動。

 

特別提醒,乳癌常見的現象是:

雖然摸到腫塊,卻不感覺疼痛,

因此女性絕對不能抱著「反正也不會痛」的想法

而忽視可能的病灶!

另外,乳房附近或腋下出現腫塊、組織變厚,

或是腋下淋巴腺紅腫,也是乳癌常見的症狀。

 

乳房附近或腋下出現腫塊、組織變厚,或是腋下淋巴腺紅腫,可能都是乳癌的徵兆。

 

 

症狀二/乳房外型改變、皮膚凹陷

乳房外觀的改變包含:乳房表面發炎紅腫,

或出現紅色鱗屑狀斑塊、乳房皮膚有局部性或全面性的凹陷、

乳房大小改變、乳頭變形、乳頭出現橘皮組織等。

此外,乳房、乳暈、乳頭的顏色改變,

或是出現皮疹卻久久不癒,也要提高警覺,儘早就醫檢查。

乳房外型如果出現顏色改變、皮膚凹陷、不明皮疹等現象,一定要儘早就醫檢查。

 

症狀三/乳頭滲血、出現分泌物

乳頭若出現黑咖啡色的分泌物,

或是有不明出血,一定要特別留意。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乳癌患者絕大多數是女性,

並不代表男人就不會得乳癌!

國內曾有一男性病例,

就是把乳頭滲血當作普通的發炎現象,

因而不以為意,直到就醫檢查,

才發現屬於乳癌的癌前病變,

如果再慢一點就醫,恐怕就會發展成惡性腫瘤。

 

乳頭若出現黑咖啡色的分泌物,或是有不明出血,一定要提高警覺!

 

乳房自我檢查 發現異樣儘早就醫

除了平時的自我檢查,

建議每年還要前往乳房外科進行理學檢查,

必要時再搭配乳房超音波以及X光攝影檢查,

或者兩者每隔一年交替進行。

國健署提供 45~69 歲及 40~44 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

每 2 年 1 次的乳房 X 光攝影檢查,請女性朋友多加利用。

至於平時的自我檢查,有以下兩種方式:

 

1. 洗澡時,你可以這樣做...

身體抹上肥皂或沐浴乳後,舉起左手臂,

以右手的 3~4 指併攏,從左胸外圍開始,

以適度的壓力環狀按壓至乳房中心的乳頭,檢查有無腫塊。

按壓至乳頭時,注意是否出現分泌物。

檢查完左胸後,以相同的方式檢查右胸。

 

洗澡時視檢查乳房的好時機,應以畫圓方式從乳房外圍往中央乳頭處,仔細按壓、撫摸有無腫塊。

 

2. 照鏡子時,你可以這樣做...

步驟一

雙手舉起放至後腦勺,露出兩側乳房,

仔細觀察乳頭是否有分泌物,

乳頭的形狀和皮膚外觀是否有異樣。

 

步驟二

雙手插腰,上半身微微向前傾斜,

雙肩與雙肘也向前傾,

確認乳房與腋窩附近有無出現腫塊,或是外觀異樣。

 

步驟三

雙手放在頭後方,十指交扣,後頸輕輕往前壓,

讓乳房集中前挺,觀察乳房形狀跟之前有無不同。

 

 

站在鏡子前自我檢查乳房,可以從各種角度和姿勢觀察乳房和腋下周圍有無異狀。

 

乳癌分期看這裡 分清有無攻擊性

1. 非攻擊性的乳癌

包含在原位的管道癌,以及在原位的小葉片狀癌,

都屬於零期乳癌,此時的癌症還不具有攻擊性。

 

2. 有攻擊性的乳癌

第一期/腫瘤大小約 2mm 以下,尚未侵犯腋下的淋巴結。

第二期/腫瘤大小介於 2~5mm,

或已侵犯淋巴結,但尚未擴散到其他器官。

第三期/腫瘤大小超過 5mm,

已侵犯淋巴結,但尚未擴散到遠端器官。

第四期/淋巴結已受影響,

且癌細胞已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成為轉移性乳癌。

乳癌的治療方式很多,建議充分諮詢之後,在專家協助下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

 

醫師通常會根據乳癌的不同期別以及患者個人狀況,

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有時可能會同時採取一種以上的治療方式。

1. 外科手術

分為硬塊切除、全乳切除、腋下淋巴結切除,

以及乳房重建與義乳手術。

 

2. 放射線治療

以高能量的放射線殺死癌細胞、縮小腫瘤,

甚至消滅殘留的癌細胞。

 

3. 荷爾蒙治療

改變體內自然製造荷爾蒙的數量,

或者防止荷爾蒙附著於乳癌細胞,

避免供給養分給癌細胞。

 

4. 化學治療

利用藥物破壞癌細胞,

並控制已經轉移的癌細胞。

 

本文授權自 華人健康網 ,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責任編輯 / ㄆㄆ

 

 

 

【猜你還想看這些】

 

 

華人健康網

華人健康網

【華人健康網】提供最完整減重資訊、育嬰親子、吃出健康、老人照護、相關專業的保健資訊以及最熱門的發燒話題,健康良方,盡在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