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APP
    籌碼K線
    跟著主力在股票賺錢
    下載
    股市爆料同學會
    找出飆股人人會
    下載
    美股k線
    最即時美股看盤軟體
    下載
    美股同學會
    最熱門美股討論社群
    下載

© CMoney 全曜財經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客服時間:周一到周五 8:30 ~ 17:30

客服信箱:csservice@cmoney.com.tw

Line 線上客服:@zdx5025y

統一編號:80004909

口臭、疲勞、肥胖…都是因為身體太「濕」...中醫師吳明珠:這些食物都是排濕高手!

華人健康網

華人健康網

  • 2019-05-02 17:30
  • 更新:2020-08-17 12:01

口臭、疲勞、肥胖…都是因為身體太「濕」...中醫師吳明珠:這些食物都是排濕高手!

 

春天容易疲勞、犯睏、口臭、頭痛,

甚至皮膚油膩、毛孔粗大,

更傷腦筋的是會慢慢變肥胖。

大家都說:「千寒易去,一濕難除」,

危害這一些健康的頭號殺手就是濕氣!

哪一些體質的人容易濕氣太重,應該如何調理?

吃薏苡仁有助於去除體內濕氣嗎?

中醫師表示,祛濕,首先得健脾、養脾,

以下將教大家聰明吃、祛濕一把罩!

 

趕緊接下去看看…

 

(贊助商連結…)

 

十人九濕!養生之前先祛濕

濕氣重容易引發許多疾病,

包括常見的疲勞、口臭、脂肪肝、關節炎、

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濕疹、蕁麻疹、

長痘痘、頭皮油膩、掉髮等,所謂「十人九濕」,

中醫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養生之前先祛濕」。

看中醫時,經常會被告知「濕氣重」,

中醫師吳明珠表示,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既能運化水穀,又能運化水液,

脾氣健運與否直接影響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脾失健運會導致水液在體內停滯,

所以其實「濕重」是標,「脾氣虛」才是本。

 

口臭、疲勞、肥胖…都是因為身體太「濕」...中醫師吳明珠:這些食物都是排濕高手!

濕氣重容易引發許多疾病,包括常見的疲勞、口臭、脂肪肝、

關節炎、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濕疹、

蕁麻疹、長痘痘、頭皮油膩、掉髮等,所謂「十人九濕」。

 

到底濕氣從哪裡進來體內的呢?

影響濕氣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

像是短時間吃過多重口味食物,堆積成濕,

即痰濕會堆積於身。

患者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點就易膩發脹,

導致體內濕、熱、瘀,

寒等代謝不正常,而凝結成濕氣。

以及受到四季、環境因素的影響,

如冬天的寒氣、夏天的空調、

過度飲用冰品、霧霾、梅雨等,

都很容易使濕氣纏身,導致身重無力。

 

5 點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氣

以下有 5 點簡單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氣的方法:

 

1. 胖人多痰濕

痰濕體質的人體形肥胖,腹部肥滿鬆軟,

面部皮膚油脂較多,眼瞼微腫,

並且特別愛出汗,常渾身黏膩膩的。

一般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

高脂血症、冠心病、腦血管疾病、

代謝綜合群、哮喘、痛風等病容易上身。

 

2. 平時看感覺

濕邪重濁,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

頭發昏,打不起精神來,頭重如裹,渾身困重,

人也懶得動彈,平時面部油垢不潔,夜晚特別有食慾。

 

3. 如廁看大便

平時可以觀察一下大便是不是容易粘在馬桶上,

或溏軟不成形,總有排不淨的感覺。

 

4. 伸舌看舌苔

「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

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

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

如果舌淡胖大,潤有齒痕,多屬脾虛;

如果舌苔白膩,多屬寒濕;

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多屬濕熱。

 

口臭、疲勞、肥胖…都是因為身體太「濕」...中醫師吳明珠:這些食物都是排濕高手!

舌苔白膩,多屬寒濕;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多屬濕熱。

 

5. 婦女看帶下

濕性趨下,病狀多見於下半身,

分泌物和排泄物多穢濁不潔,

便下粘液、婦女帶下分泌增多,或異味難聞。

 

不同體質的祛濕方法

吳明珠中醫師表示,

事實上,不同體質有不同的祛濕方法:

 

1. 治療濕證要配合五臟六腑來辯證施治。

人體中,主水在腎,制水在脾,調水在肺,

濕病與腎脾肺有密切聯繫。

如腎虛水泛,需配伍溫補腎陽的藥;

脾虛生濕需配伍補氣健脾藥;

肺失宣降,水失輸布,則需配伍宣降肺氣藥。

 

2. 濕邪其性重濁粘膩,易阻礙氣機,

故在祛濕劑中,往往配伍行氣藥,

即“氣行濕自化”之意。

 

3. 祛濕藥及方,

多屬辛香溫燥,或甘淡滲利之品,易傷耗陰津。

對陰虛津虧之證,雖受濕邪,不宜過分利用,

以免陰津更明顯,尤其病後體虛或孕婦者。

 

 

【不同體質調理濕氣藥膳】

1. 對於濕熱體質者,

可選用清熱祛濕、健脾和胃、清肝利膽

偏向甘寒、甘平的食物,

如綠豆、赤小豆、空心菜、莧菜、芹菜、

黃瓜、冬瓜、藕等;

嚴重者可請中醫師把脈

來用一些清熱利濕的處方如羌活勝濕湯等。

 

2. 陰虛濕氣重常合併上火,

症狀多表現為口腔潰瘍、牙齦腫痛、大便秘結,

因此可選用養陰和祛濕的食材,

例如:生地和土茯苓、太子參和薏仁等搭配。

 

3. 煩躁易怒、眼屎屬肝火脾濕,

也會加減選用夏枯草、茵陳蒿、菊花等來調理。

 

4. 夏日暑熱與濕氣相合,

可以飲用綠豆薏仁、苦瓜、冬瓜、愛玉等,

這些都是清熱祛暑利濕的食材。

吃薏苡仁有助於去除體濕?中醫師解答

坊間傳說,吃薏苡仁有助於去除體濕?是真的嗎?

薏仁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

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

為常用的利水滲濕藥。

 

薏仁,或寫為苡仁、苡米,原名薏苡,

故其「仁」之效較諸「仁」為差,

諸「仁」潤養沖和,薏苡較利。

薏仁味甘、微寒、無毒,

但效可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

或是改善久風濕痹的現象,利腸胃、消水腫,

古人謂久服可以輕身益氣,

皆因降氣消腫滿之功。

 

口臭、疲勞、肥胖…都是因為身體太「濕」...中醫師吳明珠:這些食物都是排濕高手!

夏日暑熱與濕氣相合,可以飲用綠豆薏仁、苦瓜、冬瓜、愛玉等,這些都是清熱祛暑利濕的食材。

 

此外,薏苡仁能抗癌、消疣以及改善皮膚,

常用於治療爆炸型青春痘,

但青春期女孩在月經來時食用,則要特別小心,

可能會刺激子宮,造成更嚴重的痛經。

大量的薏苡仁促進宮縮,所以孕婦忌食。

 

【排除體濕的藥材或藥膳】

除了薏苡仁,中醫還有以下這一些

適合排除體濕的藥材或藥膳,提供大家參考:

 

● 薏仁

利水滲濕、健脾。薏仁的營養價值很高,

被譽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和“生命健康之禾”,

更被列為防癌食品。它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

薏仁味甘、淡、性微寒、歸脾、胃、肺經;

有健脾利水、利濕除痹、清熱排膿、清利濕熱之功效;

可用於治療泄瀉、筋脈拘攣、屈伸不利、

水腫、腳氣、腸癰、淋濁、白帶等症。

 

● 茯苓

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經。

經常用在益氣安神、健脾和胃、

祛除濕熱、行水止泄,

治療氣虛勞傷、心腹脹滿、水腫、

腹瀉、健忘、失眠等症。

 

● 扁豆

健脾祛濕,用於脾虛有濕、

體倦乏力、少食便溏或水腫;

婦女脾虛帶下;暑濕為患、

脾胃不和、嘔吐腹瀉。

扁豆一定要煮熟以後才能食用。

 

● 芡實

《神農本草經》中為延年益壽的上品,

認為其具有“補中、除暑疾、益精氣、

強志、令耳目聰明”等作用。

有健脾除濕、固腎益精的功效。

吃芡實要用慢火燉煮至爛熟,細嚼慢嚥,

方能產生充養身體的作用。

芡實與魚頭同食,更有健腦安神、去濕補腎功能。

 

● 淮山

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乾燥山藥,

淮山可以補中益氣、消渴生津。

富含 18 種氨基酸和 10 餘種微量元素,

以及其他礦物質。

所以不僅可以健脾補肺、益胃補腎、

固腎益精、聰耳明目、助五臟、強筋骨,

還能增強人體免疫力、益心安神、

寧咳定喘、延緩衰老、養顏。

 

要想祛濕,首先得健脾、養脾!

吳明珠中醫師推荐以下這一道健脾祛濕五神湯:

 

 

【健脾祛濕五神湯】:

五神湯由山藥、茯苓、薏仁、蓮子、芡實各等份組成,

具有健脾養胃、清熱祛濕、養心安神等功效,

而且這五味藥材藥性平和,藥食兩用,

可常常食用,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材料:

茯苓、薏仁、蓮子、芡實各1兩、

生薑3片、陳皮1.5錢、豬腸300克、水適量。

 

作法:

將藥材洗淨、腸子弄淨切段後加水,要淹過材料,

再放入生薑、1片陳皮,煲2個小時。

 

口臭、疲勞、肥胖…都是因為身體太「濕」...中醫師吳明珠:這些食物都是排濕高手!

要想祛濕,首先得健脾、養脾!吳明珠中醫師推荐以下這一道健脾祛濕五神湯。

 

藥材說明:

山藥:具有滋養強壯、助消化、斂虛汗、止瀉之功效。

主治脾虛腹瀉、肺虛咳嗽、糖尿病消喝、

小便短頻、遺精、婦女帶下及消化不良的慢性腸炎。

 

茯苓: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薏仁:

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

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

為常用的利水滲濕藥。

薏仁最好先水泡 3 個小時以上,

煲湯時才容易煲透。

 

蓮子:

具有補脾止瀉、止帶、益腎澀精、養心安神之功效。

常用於脾虛泄瀉、帶下、遺精、心悸失眠。

 

芡實:

性味甘、澀、平,可“補中、除暑疾、

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等作用。

有健脾除濕、固腎益精的功效。

 

禁忌:

五神湯含有薏仁,薏仁影響胎氣,

孕婦不適宜吃,可將薏仁去掉。

 

體內除濕,推薦你這些文

 

本文由 華人健康網 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ㄆㄆ)

(圖/shutter stock,非本人為示意圖 僅供參考)

 

華人健康網

華人健康網

【華人健康網】提供最完整減重資訊、育嬰親子、吃出健康、老人照護、相關專業的保健資訊以及最熱門的發燒話題,健康良方,盡在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華人健康網】提供最完整減重資訊、育嬰親子、吃出健康、老人照護、相關專業的保健資訊以及最熱門的發燒話題,健康良方,盡在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