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cott Yu
醫學審稿:Dr. Stephen Lai
現在看著螢幕的您,
拖延的症狀常常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生,
尤其是當安排好的工作或任務
特別的有壓力或是困難時,
我們可能會傾向把完成該任務的時間延後,
選擇先做其他輕鬆甚至是無關緊要的小事,
本文將為您介紹為什麼會有拖延症狀產生,
以及拖延可能衍生的好處或壞處。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拖延的原因與負面影響
根據科學導向 (ScienceDirect) 的研究顯示,
有拖延傾向狀況的學生,
對於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 的評分較低,
也就是說對自己辦事能力沒信心啦!
其原因可能來自於較低的自制力,
以及缺乏掌控或支配工作的能力,
導致懷疑自己的工作能力,而選擇用拖延的方式,
讓自己不用這麼快去面對工作;
(Iran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的研究也指出,
愛拖拖拉拉的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較低;
還有研究指出愛拖延的人自我疼惜
(Self-compassion) 程度較低,
也就是說比較會苛責自己,
這種嚴以律己的傾向如果和拖延行為合在一起,
便會呈現一種惡性循環,
因拖延而厭惡自己,導致自信心下降,
於是懷疑自己的工作能力,便想繼續拖延下去。
此外,根據塞吉開放取用期刊的研究顯示,
有拖延傾向的人擁有較大的杏仁核 (Amygdala),
杏仁核主要負責情緒反應,
會經由過去的記憶來判斷之後的行為該如何進行,
說的白話點就是,愛拖延的人會花更多時間猶豫,
導致拖延的行為一再產生。
拖延行為也可能有好處?
雖然上面把拖延的行為說的罪大惡極,
但其實換個角度來看,
拖延對我們也許有所幫助。
社會心理學期刊的研究將拖延行為
分成主動拖延者(Active procrastinators)
和被動拖延者 (passive procrastinators),
差別在於:主動拖延者是刻意拖延完成主要工作,
因為他們在「快要來不及了!」的壓力底下,
完成任務的效率會更好;
被動拖延者則是因為無法快速做出決定,
或逃避採取行動,而自然而然地將工作延後,
對於主動拖延者來說,
拖延可以被視為有正面幫助的行為,
由於壓力是他們的動力,
主動拖延者可以利用拖延的時間,完成更多事務。
另外,在科學導向的一項研究中,
主動拖延者表現得更加具有創造力,
成因可能跟自我效能較高有所關聯。
撇開主被動不談,單就拖延行為本身來說,
拖延除了幹其它事以外,
也可能只是單純的發呆放空,
這種看起來很無聊的行為,
反而對於創造和想像力有所幫助,
因為當我們處於無聊狀態的時候,
其實就是在讓大腦自在的胡思亂想,
在生活步調繁忙的現代社會,
我們經常會把自己塞的沒有放空的時間,
當事情一件一件來臨的時候,
但是往往充滿創意的靈感,
便是在這種時候迸發出來。
本文由 Hello醫師 授權轉載,
(原文:做事拖延有好有壞!專家研究這麼說)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LULU)
(圖/shutterstock,圖非當事人,僅供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