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陳女士熱愛攝影,
假日經常與友人爬山拍攝風景,
但最近總發現「鏡頭霧霧的」,
一度以為相機故障,
經檢查確診為黃斑部水腫,
醫師起初注射抗新生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
但效果不佳,
改用第二代藥物的長效型類固醇治療後,
陳女士視力大幅改善,重拾攝影樂趣。
繼續看下去...
( 贊助商連結 )
長效型類固醇治療
藥效可維持半年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
眼科醫學中心副主任林純如表示,
許多如陳女士的患者,
多因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控制不佳,
導致視網膜血管滲漏,
造成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
或糖尿病黃斑部水腫。
經由醫師申請且健保審查通過後,
會接受抗新生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治療,
每月注射一次,共打三至五次,
阻止新生血管增生,
以改善或穩定視力。
林純如副主任指出,
部分患者因體質特殊,
治療效果不佳,
過去依健保規定,
若第一次抑制劑治療不見效,
則無法繼續申請第二次抑制劑,
患者必須自費改用其他藥物,
增加經濟負擔。
即便第二次申請抑制劑順利通過,
由於新生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
僅能抑制不正常新生血管生成,
但黃斑部水腫
也會同時有局部視網膜發炎情形,
對於體質特殊的民眾,
因體內發炎因子比重較高,
故除了抑制不正常血管生成,
更需要抗發炎藥物治療,
否則症狀無法緩解。
故許多患者在治療未見成效之下,
便不再追蹤病情,
使得症狀更加惡化。
眼科界福音
3 月起可申請新藥
林純如副主任表示,
所幸自今年3月起,
若患者對於新生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
持續療效不佳,
醫師可根據病情,
於健保審查第二階段
可改申請長效型類固醇藥物,
對於視力有更大的進步空間。
此外,長效型類固醇
不僅兼具上述兩項療效,
且能維持四至六個月藥效,
不用經常面對眼內打針的風險,
對於如陳女士的患者來說,
更能有效改善視力。
視力異常速就醫
避免錯過治療黃金期
林純如副主任提醒,
一旦發現視力異常,
務必馬上就醫,
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
造成視力不可逆的傷害,
若患有三高的民眾,
平時更應良好控制
血壓、血脂及血糖,
針對根本疾病治療,
才能避免黃斑部水腫。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 整理】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JJ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