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78
美股Intel的美麗與哀愁。x86架構。 先說好,我是股癌重症患者。一天不讀股票新聞或追蹤股價漲跌,就會渾身不舒服。這次面對台股近年來最長12天休市,只能看跟下單美股過過乾癮。但光看前兩天美股,就比台股精彩活潑很多。 美國股市已經連續兩天大跌,幸好台股開始休市。但如果台股沒有休市,會受美股影響而大跌嗎?那可不一定。港股第一天小跌、今天第二天噴出大漲。阿里巴巴從去年低點58反彈以來,今天持續創下反彈以來116.2新高,騰訊也從198衝到402反彈新高。恆生成分股美團、快手、比亞迪、中移動、招商銀行全面翻漲。觀察了這波港股大漲60%、8000點,港股與台股最大的不同是,港股整個大家族都會漲、齊漲齊跌、雨露均霑。不像台股大漲,只有台積電一檔獨漲、霸佔指數跟資金、台股大跌則有來自政府勞退基金護盤。台積電在台股獨善其身很不公平, 而美股這兩天大跌聲中。我昨天悄悄的把手中有限資金全部換成美元,準備台股休市10天期間逢低買進美股。昨天美元30.3雖然比去年初的27.3貴很多,但對比10月高點32.41其實也相對便宜很多。我本來預計是要抓GameStop遊戲驛站GME的,但因為手中已經有一檔本夢比股票Roblox機器磚塊RBLX,不該都押投機股,加上Intel也從周一高點30.8拉回到28.2,所以我選擇歐印買進相對安全的Intel英特爾INTC 28.4。 Intel從1991年開始,就是全球半導體龍頭,連續稱霸30年。直到2021年半導體大缺貨,記憶體價格飆漲,才被韓國的三星幹掉,但非戰之罪。畢竟Intel主力出貨在PC端跟伺服器的中央處理器CPU,三星主要出貨在大宗規格的DRAM跟Flash。CPU毛利高,記憶體則以量大營收取勝。 Intel於1968年由半導體之父高登·摩爾Gordon Moore與安迪·葛洛夫Andrew Grove所創立。高登·摩爾就是提出摩爾定律的半導體之父,而安迪·葛洛夫則是半導體教父,後面再說。一開始Intel主要做記憶體SRAM靜態存取隨機記憶體跟DRAM動態存取隨機記憶體。但到了1980年代,DRAM被日本的NEC、松下、SRAM被台灣的聯電低價競爭,喘不過氣。加上CPU團隊成功研發出代號8086的中央處理器、隔年1982 Intel在發表第二代處理器80286,並與當時全球最大電腦製造商IBM合作推出第一代的個人電腦PC大受歡迎、1985年第二大Compaq也加入80286陣營。也依型號名稱,就此制定了未來主宰全球電腦的x86複雜指令集架構。 1987年再推出第三代的80386,也吸引的亞洲大廠宏碁電腦Acer加盟,那年Acer推出第一代渴望Aspire,不僅在亞洲市場大受歡迎,也把同為華人品牌的王安電腦逐出市場。1989年Intel再推出第四代80486處理器,但礙於美國商標法,數字不能用來註冊商標,時任總裁的安迪·葛洛夫把最新80486處理器改命名為Pentium處理器,中文為奔騰處理器。1995年Microsoft微軟也一改過去Dos OS改推視覺化操作的Windows視窗作業系統,第一代的Windows 95與Intel x86架構密切合作。微軟後續推出的Windows 98、Windows 2000,Windows XP、Windows Vista都會對應後續最新的Pentium II、Pentium III、Pentium 4處理器。貫穿整個1990、2000年代,Windows跟Intel主宰全球科技發展。到了2000年,全球最大市值公司是微軟、第二就是Intel。當時Intel股價高達76,市值超過3300億美元。當時全球科技界紛紛加入該陣營,並以兩家公司名稱縮寫,號稱Wintel陣營。當時intel inside廣告跟LOGO響徹雲霄。 2005年Intel迎來第一道逆風,AMD挾者第一顆x86架構的64位元處理器,AMD 64不再競逐高時脈、講求功耗,而當時力推Pentium 5的Intel處理器時脈高達4GHz,速度雖快但發熱也過高,加上當時全球政府開始節能倡議。侵蝕不少Intel市場。葛洛夫也痛定思痛,於2006年推出第一代iCore處理器Intel Core,中文稱呼酷睿。開始以晶片堆疊方式生產雙核心處利器,雙核心處理器節能功耗,也不影響效能。再度打趴AMD。時至2022年底,iCore酷睿處理器也來到第13代Raptor Lake。 2003年科技奇才、同為創辦Apple與皮克斯動畫Pixar,憑玩具總動員、怪獸電力公司兩部電影動畫,高價賣給迪士尼的賈伯斯Jobs挾帶巨額資金與點子,強勢回歸Apple,並藉者MP3撥放器iPod征服全世界。直至2005年iPod銷售超過2000萬台,由於酷睿iCore處理器的成功,Jobs為了提振自己Mac,2005年Jobs盡釋前嫌,放棄用了一輩子的Power PC架構加入Intel陣營x86架構。推出了有史以來最快的MacBook Pro內建Intel酷睿處理器。 此時Jobs跟葛洛夫提議一款新產品可以合作。該產品定位跟NB移動平台很像。但尺寸更小,而且除了工作外,還可以上網瀏覽、聽歌看影片、還可拍照、玩遊戲,甚至講電話的新移動平台。2005年當時還沒有3G上網,被葛洛夫一口回絕,認為那樣的產品不可能成功。Jobs只好回去求助RISC精簡指令集的ARM架構,並自沿處理器晶片、請三星代工。於2007年發表了該產品第一代,那就是iPhone。一開始iPhone還是不受Intel注意,但到了2011年的iPhone 4s,Intel就不淡定了,以旗下低階小筆電Atom處理器為基礎,開發手機晶片,並找來最大客戶華碩ASUS,發表了第一代ZenFone。用PC語言去生產手機,當然不可行。Intel跟華碩遭遇重大挫敗,華碩手機部門也因此揮別Intel,改用聯發科晶片生產手機,不與主流手機競爭,專研遊戲手機市場,ROG Phone。而這是Intel的第二道逆風。 有點長,我講快一點好了,細節有空再補充。2014年出生在台灣台南的蘇姿丰擔任AMD CEO,當時華爾街都認定蘇姿丰是要來處理倒閉的AMD財務,幫AMD安樂死破產下市。但蘇姿丰沒有坐以待斃,反而找上故鄉台積電南科廠幫忙生產CPU跟購併顯示卡大廠Ati的GPU。2017年AMD透過台積電7奈米,推出新世代的AMD Ryzen 6000,效能比遠超同時期的iCore,一直到去年2022 AMD光憑一個Ryzen 6000就侵蝕不少Intel市場,佔比25%,也讓Intel 2022 Q3財報嘗來30年來首度季虧損,這是Intel的第三道逆風。 再講快一點。2020年11月,Apple憑其高精密設計加上台積電高工藝。發表了首顆ARM架構的PC處理器平台M1晶片,目的就是要讓旗下NB市佔率一直成長的MacBook Pro改用ARM架構的自研晶片,擺脫Intel的x86架構。一直到前兩天,Apple發表了採用最新M2 Pro、M2 Max的MacBook Pro,完全擺脫x86。目前只剩最後一款2019年桌上型旗艦Mac Pro還在採用Intel酷睿,預計3月的MacWorld,Apple將發表最新2023版Mac Pro,就此Apple全產品線都會擺脫x86架構陣營,全採ARM架構的CPU。這是Intel的第四道逆風。 之所以Intel連續逆風,我還在昨天買進Intel。就在於股價跌的夠深。2000年Intel股價就在76了,市值在3300億以上。當時的台積電ADR大概在5塊6塊這樣。如今台積電大漲18倍到89,市值4300億也超越Intel目前市值1172億3倍以上。也就是說2000年不到1萬點的道瓊,現在大漲3倍到33000點,但Intel股價/市值20年來卻反向大跌66%。比2017年從6090大跌2/3的大立光還悲情。 基本上台積電已經是全球第一半導體公司,但20年來股價總市值大漲20倍以上,也還其公道。台積電2022 EPS 39,以1:5 ADR與匯率30.3換算EPS約6.43。目前股價88.4,本益比在13.74倍。而Intel 2022 很慘,預估EPS 大概3元,本益比約9.4倍。Intel是IDM大廠,從晶片設計到製造封裝、通路銷售都是一條龍服務。而台積電就是代工廠。製程雖先進,但仰靠的就是客戶大單,尤其Apple。台積電這幾年之所以能成就全球半導體霸主地位,就來自Apple跟iPhone。而Intel股價20年來,卻反向大跌67%,就在於其沒掌握到iPhone跟時代變遷。但手機終究是手機、PC終究是PC。很多新世代年輕人跟工科學生因為iPhone iOS生態,念書的時候買的都是 iOS生態的MacBook Pro與iPhone。但等到真的開始上班工作,獨當一面的台積電工程師,他們還是會被拉回現實世界,會配合公司使用Windows電腦、Office、SAP、ERP企業資源規劃軟體, Wintel陣營,成年後買的都是ASUS或DELL的 Intel筆電。 台積電的成功跟偉大在於消費性娛樂3C,尤其歸功Apple的iPhone。但以工作生活為主的Intel還是有其工作取向,不管大企業如Google、AMAZON,台積電或是政府、國防部、甚至Apple內部用的電腦全都是Wintel陣營,沒有iOS生存的空間。以生活娛樂取向,Apple iPhone跟台積電是老大。但以工作、生活賺取所需為導向, Intel x86才是老大。 我不覺的股價20年來從76跌到28的Intel,會比20年來,從5元、6元大漲16倍漲到89的台積電ADR差到哪裡。跌深就是最大的利多。過年期間我這個股癌重症患者,會全力ALL-IN 美股Intel。
留言
讚
排序方式
最新
最舊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