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文 / 陳昱安
望著超商整面的飲料牆,
總會有只想喝點清淡、
解渴的飲品、純粹潤潤喉的時候,
這時一瓶清涼的瓶裝水,
相信是許多人的選擇之一。
但就連一瓶看似平凡無奇的瓶裝水,
竟然也有近一整個冰櫃的產品,
但明明都是水,
為什麼不同品牌喝起來會不一樣呢?
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林財富教授說明,
礦物質的比例是影響水的口感與味道的主因,
像是最常見的鈣離子喝起來有澀澀的口感、
鎂離子則會造成苦味、鈉離子則帶有鹹味,
各品牌因取水的環境、岩層成分不同,
各種微量礦物質的搭配組合,
造就了品牌間的差異。
這些礦物質的含量也決定了水的「硬度」,
雨水經過岩層中過濾形成地下水,
溶解在水中的礦物質會以離子的方式存在,
林財富說明,
水的硬度是由水中的二價離子總數決定,
其中最主要的成分就是鈣離子與鎂離子,
為了將各離子加總,必須先統一單位,
因此以碳酸鈣作為標準,
將各元素換算為碳酸鈣的數量,
以每公升水中含有多少毫克的碳酸鈣作為硬度的標準。
而台灣中南部地區有些民眾
習慣購買瓶裝水作為料理用水,
除了部分地區是因為水質污染外,
還有另一個原因是因為
台灣中南部岩層特性造成水質偏硬,
讓民眾感覺喝起來較厚重不順口。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喝硬水會影響我們的健康嗎?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安全飲用水手冊第五版》指出,
水中適當的硬度對健康的影響是正面的。
中華民國文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也曾表示,
微量元素對健康有所價值,
因此不要過度追求適口性
而只喝去除一切礦物質或硬度較低的飲用水。
有些人會追求天然的礦泉水,
認為山泉水中天然的微量元素
使得口感特別甘美順口。
然而市售有些瓶裝水,
會額外添加礦物質來調整酸鹼值與口感,
讓有些民眾感覺受騙。
事實上,只要標示為「礦泉水」的商品,
就要符合經濟部標準
檢驗局訂定的國家標準「礦泉水CNS12700」,
除了水源必須是含有天然礦物質的地下水體,
在製程中除了二氧化碳、氧氣外
也不可以添加其他物質。
而另一個國家標準「包裝水CNS12850」
則規定可以額外添加微量礦物質,
因此民眾在購買時可以參考這兩個標準。
那麼礦物質有攝取上限嗎?
有些人擔心是否因為長期飲用過量的礦泉水
會對腎臟造成負荷,
正常情況下腎臟可以排除礦物質,
若喝的是一般的礦泉水不用擔心,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
有訂出部分礦物質每日的攝取上限,
水中所含有的礦物質濃度非常非常低,
必須攝取數十公升以上的水才有機會超過。
營養師林世航也表示,
水主要的營養素就是水本身,
其他食物才是人體礦物質的吸收來源。
林財富也補充,
人體礦物質的吸收,水只占了約 3%。
由此可知,相較喝水引起的礦物質超標問題,
不如注意其他食物攝取的礦物質要來的務實多了。
選定瓶裝水就沒事?別太大意!
林財富建議購買時可以挑選信任的品牌,
在設備的維護、保養、品管與檢驗上都較有保障。
另外我們也要注意包裝瓶蓋是否密封、無凹痕,
水質是否清澈透明無懸浮物。
很多人因為水實在太普遍,
在購買時常常忽略了標示,
其實藉由包裝上的標籤可以得知許多資訊,
像是水源地、水源別、酸鹼值、
廠牌名稱、聯絡資訊、產品的保存期限等基本資訊。
海洋深層水一天最多喝 2 瓶
市售產品中,有些礦泉水富含較多礦物質,
如台灣海洋深層水股份有限公司的「海礦1400」產品,
是市售唯一取得小綠人健康食品認證的瓶裝水,
台海董事長黃麗嬡也建議一天最多飲用兩瓶,
因此消費者還是要留意
包裝上是否有建議的攝取量或注意事項。
飲用水因為透明無色,
容易忽略水中的微生物,
因為口腔內有許多細菌,
若飲用時有碰觸到瓶口會滋生細菌,
夏天溫度高細菌也容易生長,
因此建議若要長時間在溫度較高的環境飲用,
喝水時可避免觸碰到瓶口,
若是大包裝的水,
也分次倒入杯中飲用較佳。
後車廂、裝熱水
容易釋出汙染物
最後要特別注意的部分,
就是瓶裝水的儲存環境,
通常瓶裝水的包裝都是寶特瓶,
耐熱溫度為 60~85 °C,
不管是購買前後都建議置於陰暗處,
許多人會將瓶裝水置於後車廂,
或是為了環保重複使用、盛裝熱水,
其實都會有釋出污染物的風險,
大家需要特別注意。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安全飲用水手冊第五版》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責任編輯 / ㄆㄆ
【猜你還想看更多】
- 零食含油驚人!一天「一包蝦味先」油量爆表?別以為非油炸就很健康,聽專家慢慢說給你聽...
- 吃日式炸豬排,為什麼一定要配高麗菜絲?
- 苦茶油保護你的胃!4步驟辨優劣
- 植物油比動物油優?營養師:關鍵在烹調溫度
- 水煮花生、糖炒栗子不是堅果而是 油脂!怎麼吃最安心,營養師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