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APP
    籌碼K線
    跟著主力在股票賺錢
    下載
    股市爆料同學會
    找出飆股人人會
    下載
    美股k線
    最即時美股看盤軟體
    下載
    美股同學會
    最熱門美股討論社群
    下載

© CMoney 全曜財經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客服時間:周一到周五 8:30 ~ 17:30

客服信箱:csservice@cmoney.com.tw

Line 線上客服:@zdx5025y

統一編號:80004909

怎麼吃,才是真正的減碳?營養師精闢分析三大重點,網友:長知識了!

書摘

書摘

  • 2020-02-21 14:11
  • 更新:2020-04-06 09:28

怎麼吃,才是真正的減碳?營養師精闢分析三大重點,網友:長知識了!

 

我小時候常聽奶奶說:

「正月蔥,二月韭,三月莧,四月蕹,

五月瓢,六月瓜,七月筍,八月芋,

九芥藍,十芹菜,十一蒜,十二白。」

說的其實就是在每個時節

吃的東西有不同的節奏與層次。

傳統飲食智慧是尊天敬人,

與大自然的節奏和諧共處。

用科學眼光看節氣飲食是什麼?

最單純的理解就是吃在地、食當季。

因為當季種植的蔬菜生長良好,

比較不會有病蟲害,需要用藥的機會也比較少,

如果生產管理得宜,價格也會比較便宜。

節氣飲食的食材採購方式

可以讓大家吃得經濟又安心。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傳統飲食的食材基礎

是建立在世界未經歷暖化效應,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人們生活在這樣的自然中,

有什麼就吃什麼,選擇也有限。

但隨著全球貿易的活絡,

我們可以買得到其他國家的農產,

在任何季節都可以吃得到生菜、

洋蔥、高麗菜、花椰菜、蘆筍、西洋芹等。

於是包括我跟我的孩子們,

其實對當季或節氣飲食的概念已經不是那麼清晰。

 

因為節氣飲食的食材是在村落尺度的架構沉澱而成,

當世界開始都市化,大部分的人都集居在大都市,

以村落為尺度的飲食習慣勢必有所轉換,

當都市與都市間的貿易愈來愈密切,

我們的食材取得延伸成全球的尺度時,

或許,在地當令的傳統智慧也需要再詮釋。

 

冷凍的進口蔬菜,會不會不營養?

有一種習以為常的說法,

進口蔬菜為了維持外觀新鮮,

因此需要經過更多程序加工、

包裝與運輸配銷,

還必須冷鏈保鮮以確保運送過程農產品不會變質。

所以消費者吃到進口食品的代價,

包含在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

進而對環境造成深遠影響。

為避免食物生產過程中

可能製造大量且不必要的溫室氣體,

所以要食用在地當季的蔬果。

如果落實這樣的理念,就可以減少碳量排放,

而且食物的營養價值也更為豐富。

 

減碳生活是值得推廣的想法,

但也需要吻合當代處境。

聚落的尺度已經延展成都市,

我們應該把地球視為人類共同的聚落,

從這樣的觀點來思考在地與當令,

蔬菜生長良好來自好的管理,

運送過程的專業與安全

是確保食物衛生與養分的必須成本。

當然,如果自家後院可以種植蔬菜,

想吃就直接到後院去拔當然很好。

但現今大部分的人都住在集合住宅,

在空間與光源都有限的條件下,

要在自家種植蔬菜或把香草植物是很困難的。

當四季不再分明移轉,

當人們的活動已經可以

影響全球溫度與氣候,

我們怎麼思考當季?

在這幾年常聽到農友說:

「今年什麼果樹的花開日子遞延了,因為天氣變熱。」

也聽跑船的漁民說漁獲量越來越少,

時節不時節,節氣不節氣。

氣候變遷已經不是遙遠未來的恐怖,

而是此時此刻與我們共存的現象。

我們該怎麼吃,才是真正的減碳?

 

 

以全球為尺度的關照下,

我們該怎麼過節氣生活?

我建議幾個原則:

1. 不需要因為採購進口食材而內疚。

從營養的角度,食物與食材的多樣是好的。

只要生產過程是妥善的管理且價格公道,都可以選購。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united na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的報導指出,全球約 41 個國家

仍然需要外部糧食援助,

糧食不安全和惡劣的氣候條件

(尤其是非洲降雨不足)的主要原因,

這些嚴重影響了糧食的供應。

http://www.fao.org/news/story/en/item/1208508/icode/

同樣地,台灣是海島國家,四季如春以農立國,

但隨著產業型態的轉移,

也同樣無法全面地自給自足。

 

 

2. 適量攝取肉品。

許多研究告訴我們,在所有飲食方式中,

對健康最有益的飲烤鮭魚、

鹽麴蜂蜜檸檬黃瓜燒肉、大白菜杏鮑菇便當。

飲模式是以蔬果為根基,

地中海飲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人類從農業革命以來

不曾像現在這樣可以食用大量肉品,

從史前時代到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

地球上大部分人口都是靠米麵維生,只有少數人吃肉。

穀物作為食物來源比同樣土地上畜養動物有效率。

從演化史來看,

人類的身體負擔不了這麼多肉製品的飲食習慣,

肉類攝食量過高,

容易罹患心臟疾病以及增加癌症風險。

在出書撰文期間(2019 年 8 月)

適逢亞馬遜雨林大火,當媒體開始關注時,

這場森林大火早已經連續焚燒超過 16 天,

讓人覺得心碎又無力。

影星李奧納多捐出一點六億台幣,

也呼籲大家專款給環保團體,

少用一次性耗材、並且少吃牛肉,

因為巴西的牛隻放養是造成雨林被嚴重砍伐的原因,

大規模焚燒雨林為了開荒造田。

 

3. 優先選擇養殖魚。

台灣環海,我們從小到大吃的魚

幾乎都是由漁民撈上來的野生魚。

但由於人類大肆捕撈、

破壞棲地以及污染海洋的結果,

野生海魚正迅速地枯竭,

如果不「限漁」、「慢漁」,

加強海洋保護的意識,

預估到了本世紀中期,

我們的孩子長大成年後,海洋將已無魚兒可捕。

如果還想要吃海鮮只能買養殖魚種。

與前文適量攝取肉品的建議一樣,

如果要吃魚也請優先選擇養殖魚。

節氣飲食的現代意義是用飲食保護地球。

不再是有什麼吃什麼,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而是有意識的愛地球,

確保我們生活的這個地方可以永續發展。

尊天敬人,與大自然的節奏和諧共處。

 

 

怎麼吃,才是真正的減碳?營養師精闢分析三大重點,網友:長知識了!

 

本文 摘自:吃出影響力 

出版社:商周出版

此文由 作者劉沁瑜 授權,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ㄆㄆ)

(圖/劉沁瑜 提供)

 

書摘

書摘

各個出版社的書摘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