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你知道嗎?家庭的貧富程度會改變孩子的一生。研究顯示,人能感受到的幸福程度,受到收入不小的影響,其中,又發現貧窮與心理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若希望孩子有更好的將來,除了努力改善經濟狀況,更要兼顧教育。
文 / 媽媽經
「收入」會決定主觀幸福感
什麼是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簡稱SWB)?這是心理學研究中一個經常被研究的變量,就定義上來說,主觀幸福感可分為「情緒面向」和「認知面向」,前者指的是整體感受,後者是整體評價,像是:生活滿意度等。
收入提高,人們的期待也越高
雖然,研究者Deaton (2008)在全球範圍的研究調查發現,生活滿意度和人均GDP接近「線性關係」,也就是富裕國家的主觀幸福感比貧窮國家還來得高。
不過,Tella & MacCulloch(2008)則認為人們對於收入的提高是有「適應性」的,隨著收入提高,人們的期望也越來越高,抵消了收入增加所帶來的幸福感,所以,感到最幸福的人,並不一定是在最富裕的國家。
「社會參照」心理學的影響力
心理學提到「社會參照」是人類天生會發展出來的一種能力,人們傾向參照和和自己差不多的人,這是生存上的一種能力,尤其是在資訊模糊不清的時候,可以幫助生存,但當比較「收入」時,就會影響主觀幸福感。
當一群貧窮人聚集在一塊,他們擁有「社會支持系統」,感覺不會太糟,但是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貧窮人也能看到廣闊的世界,當看到富人的生活過得多采多姿時,他們的幸福感也會懸崖式地急速下降。
貧窮和心理健康是惡性循環
有學者提出「社會因果假設」,貧窮會帶來更多的社會壓力,如遭受暴力的風險、社會排斥,甚至是營養不良等,這個理論派的學者認為貧窮是因,心理疾病是果,因為人們貧窮,所以出現了心理疾病。
也有另一派的學者提出「社會選擇假設」,心理疾病的出現,精神狀態出問題,而導致失業、收入降低,加上人的刻板印象,進而產生「社會疏離」的現象,最後治療的費用增加,又加劇了貧窮,因此,此理論派的學者認為心理疾病是因,貧窮是果。
越是貧窮的人,越不重視教育
貧窮會降低人們冒險的意願,也就放棄追求長遠利益的機會,如此減少未來收入,進一步加深貧困。且貧窮的人對於未來的很沒有耐心,需要看見「立即的回饋」,因此,比較不會選擇投資自己。
諾貝經濟學獲得者卡尼曼提出的「有限資源理論」說道:資源總是有限的,且在任務上分配多少資源直接影響該任務表現。例如:城市裡長大的孩子在「衣食無憂」的狀態下學習,就會把很多「認知資源」分配到儲蓄、投資和學習的處理上,相比之下,鄉下的孩子則會把大量的「經濟資源」都分配到房租租金、吃飯問題等基本生產的面向上。
心理學中的「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也可以解釋貧窮人在做行為決策時的高度不理性。基本歸因謬誤的盛行,是因為考慮時「快速」、「方便」和「容易」的特性所犯的錯誤,貧窮人在思考上特別注重風險性和時效性,偏好「零風險」和「短期目標」,缺乏整體性的思考。
看更多好文,了解富人思維:
- 窮人的眼淚不值錢,真實故事說明:沒錢容易被霸凌...請你一定要爭氣,別再浪費時間哭泣!
- 每天工作要死要活,卻賺不到 40K?你不是沒能力,而是被「窮人式思維」拖垮:只懂補魚,不懂織漁網!
-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窮人用時間換薪水,有錢人用成果換財富?
- 窮人賣肝換薪水,有錢人轉賣商品賺價差... 你不知道的 2 個富人思維,不學起來注定窮一輩子!
- 搞錯2個理財順序,人生貧富大扭轉!他們年紀輕輕晉升 有房一族,中年卻淪賤賣房產才能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