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投資理財鐵三角的基底,不是富爸爸也不是富媽媽,而是緊急備用金。根據美聯儲(FED)在 2017 對美國居民所做的調查,當遇到緊急情況,需要 400 美元(相當於新台幣 1.2 萬元)的費用時,每 10 名成年人中竟然有 4 名拿不出錢來,他們只能透過借錢或賣東西兌現的方式支應緊急費用。老實說 400 美元並不是什麼大金額,但是竟然有高達 4 成的美國人無法拿不出這筆錢...
文 / 陳逸朴(小資 YP)
備用金比富爸爸更重要
據說相較於西方國家,東方人的儲蓄習慣相對較佳,但真的如我們想像中的好嗎?2020 年金融研訓院的報告指出,所電訪的全國 22,601 名民眾之中,有近三成民眾金融風險抵抗力低;若面臨急病或意外,則有將近兩成民眾無法在 1 週內籌到 10 萬元。雖然 10 萬元的緊急備用金比前面的 400 美元高出許多,也幸好我們只有約兩成的民眾拿不出錢來;但報告也指出,台灣人的儲蓄表現差異很大,幾乎零儲蓄的民眾與儲蓄很多的民眾分別占了三成。
由此可見,不管是西方國家,還是台灣,都可以發現有許多民眾其實並不擅於理財。因此,當你懂得儲蓄的重要性之後,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準備你的緊急備用金。最合適的緊急備用金來源就是現金,需要時間變現,或是有價值波動風險的其他類型資產,都不適宜當作緊急備用金的選項。
緊急備用金
緊急預備金怎麼存?
當你決定好要存下一筆緊急備用金之後,我建議你開立一個緊急備用金專用帳戶,存放為了意外花費而準備的資金,除非遇到需要使用的狀況,否則只進不出。開設一個獨立帳戶的好處很多,由於是專戶使用,緊急備用金就不會與其他項目的資產混在一起,只要檢視該帳戶,即可馬上得知目前擁有的資金總數。另一方面,你也能透過預約定期轉帳的功能,從收入中存入現金,就跟我們前面談到的儲蓄方式一模一樣。
緊急預備金要存多少?
按照一般坊間的需求,建議備妥 6 個月左右的生活費。這個數字有其根據,緊急備用金不外乎就是在失去工作收入時,足以維持生計的花費;而根據政府統計過去二十年間的平均失業週數,約為 22~30 週之間,差不多就是 6~7 個月的時間。假如每個月的支出是 2 萬元,就必須準備約 12 萬的緊急備用金;如果你是屬於更保守謹慎的投資人,也可以將緊急備用金的金額設定得更高,直到自己覺得安心為止,例如一年的生活費,或是某個特定金額。但要注意的是: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寧願多準備一點,也不要過少。
緊急預備金要存多久?
這取決於你的儲蓄率。假如你正在準備半年(12 萬)的生活費,一位月薪 30 K 的小資族每月能存下 10% 薪水做為緊急備用金,相當於 3,000 元;一年存下金額為 3 萬 6 千元,那要花多久才能存滿 6 個月的緊急備用金呢?答案是:3 年多。想到這裡你可能會嘆一口氣:我都還沒開始投資,就必須先存個 N 年緊急備用金才能邁向下一步,哪來的耐心等這麼久?是的,沒有錯。我真心建議沒有準備好緊急備用金前,千萬不要做其他的投資規劃。緊急備用金就是你的救命錢,是能陪你度過短期危機的錦囊妙計,一旦危機降臨,但你沒準備好錦囊,那就可能演變成窮途末路。
如何縮短存緊急預備金的時間?
你可能會問,如果準備時間需要這麼久,有辦法縮短時間嗎?當然可以,那就是提高你的儲蓄率。只要能將原本每月儲存的 3,000 元提升至 6,000 元,甚至是 9,000 元,都能大幅縮短緊急備用金的儲蓄時間。如果你一開始的儲蓄率太低,一定會面臨時間拉太久的問題。如果想縮短準備時間,就必須設法提高儲蓄率,來做好備用金的準備。
緊急備用金正是投資理財鐵三角的基底,每個人都必須正視這項資金的準備,因為生活中一定會出現我們預期之外的花費,例如:失業時的生活支出、意外修車的費用、房子修繕的費用、置換家電或是搬遷費用等等。不管我們再怎麼做好未來的風險評估,意外就是會在意料之外時到來,唯有準備好緊急備用金,才能讓我們在面臨突如其來的額外花費時,可以從容不迫地面對。
保險幫你轉嫁投資風險
當你準備好緊急備用金後,就可以進到投資理財鐵三角之二-保險。保險的概念,其實跟緊急備用金有點相像,都是為了意料之外的壞事而準備的項目。保險與緊急備用金的差異,在於後者是自己承擔風險,前者則是可以依靠別人幫忙轉嫁風險;也就是說,保險是一種集合眾人力量分攤風險的方法。 在聊保險之前,我們先來買個彩券,假設目前有兩張 100 元的樂透彩券:
- 有 90% 的中獎機率會中 1 萬元
- 有 0.1% 的中獎機率會中 900 萬元
你會選擇購買哪一張呢?我想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會選擇 1 彩券購買,因為有高達九成的機率可以賺 1 萬元,根本就是勝券在握,不賺白不賺。但也有一部分人會覺得要賭就要賭大的,他們只看大錢,對小錢沒有興趣,但結果通常是完全落空。接著你走一走,又逛到下一家彩券行,同樣是彩券,但這次賣的可就不一樣了,賣的是賠錢券,如下:
- 有 90% 的賠錢機率會賠 1 萬元
- 有 0.1% 的賠錢機率會賠 900 萬元
是不是變得難選了?畢竟兩個選項都會賠錢,常理下根本不會有人買;但如果硬要你選一張買,你又會怎麼選擇呢?我想這會取決於你的經驗與價值觀。如果你選擇的是 1 彩券,代表你是一位不希望自己承受巨大損失的人,會願意支付些許費用來避開意外災難;而如果你選擇的是 2 彩券,代表你是一位勇於冒險承擔風險的人,你相信自己的運氣還不錯,所以你會傾向於賭一把,不讓自己的財富有所損失。
從買彩票看出風險承受度
而不管你的選擇是什麼,你會發現,這其實代表了你對生活中任何可能發生的風險所抱持的態度:
- 代表會買保險的人
- 則代表不買保險的人。
我們的生活每天都在發送大大小小的賠錢券,不小心跌倒扭傷了腳,是張大機率的小賠錢券;騎車恍惚不小心撞到分隔島自摔而骨折,是張價值幾萬元的賠錢券。而問題是:誰會領到而誰又會中獎,都是老天爺的決定,無法由我們自己主導。萬一你不小心運氣太好,領到小機率賠大錢的 B 彩券,又「幸運中獎」時該怎麼辦呢?對比小賠 1 萬的 1 彩券,如果碰上賠 900 萬元的超級大獎,一般市井小民哪來的能力可以負擔呢?
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你能不能負擔,即使你無法付出這麼多錢,碰到時還是得要面對。那究竟什麼樣的人需要保險呢?很明顯地,面對這種突然冒出的鉅額支出費用,除非你家財萬貫,否則每個人可能都需要擔心。實際上有能力且有購買保險需要的人,正是資產位於中間的群眾,也就是說:大部分的人都應該要購買保險。原因無他,面對幾十萬、幾百萬的花費,這樣的風險並非如同你我的市井小民所能夠承受;而幸好,我們可以透過保險轉嫁這個風險。
保險轉嫁風險的能力也有限
不過,保險也並非是讓你從此高枕無憂的保證。主要原因在於風險轉嫁是有限的,我們通常會希望因風險產生的所有費用,都可以由保險公司來支付;但大部分的理賠狀況下,保險公司僅會支付部分費用,你有很大可能仍須支付不少因風險產生的費用。
也就是說,如果能將花費全權交由保險公司處理,一切就非常完美了對嗎?不過現實不可能那麼完美,一來是保險並不能處理你所有未來會遭遇的風險;如果有的話,那將會是天價保單,你我都負擔不起。二來,保險公司可不是省油的燈,更不是慈善事業,而是以賺錢為目標的商業公司,所以他們會謹慎評估你的身體狀態、計算合適的保單費率,並評估發生的機率,才發行能夠讓他們賺錢的保單;否則一個差錯,不是保單停售,就是公司得關門大吉。
更多好文推薦給你:
- 保險達人劉鳳和:這 4 種保單千萬別多買!這對夫妻實例告訴你...買了結果退休金少存 200 萬
- 真的需要買那麼多保險嗎?「 4 個買保險前需要知道的大事」,花小錢獲得大保障!
- 成為有錢人的第一步:整理錢包!「存錢達人」都用這 3 種收納法,你做到幾個?
- 規劃保單當退休工具,她不工作也月入 12 萬.....實訪 10 位退休人士,這 6 種工具學起來!
- 富不是命定,而是「習性」使然!一個小故事 … 告訴你:貧窮是自己造成的!
本文摘自《一年投資 5 分鐘》,作者:陳逸朴(小資 YP):遠流出版
(圖:shutterstock,僅示意 / 責任編輯:chou;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