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永康國際商圈推手 李慶隆
一個曾窮到每天只能吃菠蘿麵包的小子,
為何能成為永康商圈住戶與店家最信任服氣的人?
凡事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
甚至願意犧牲個人私利,讓事情圓滿,
這就是李慶隆的「讓利」哲學。
因讓利而帶來的眾人最大利益,
自然能換來信任、合作與友誼。
趕緊接著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談談永康商圈
我住在永康街附近已經幾十年了,
朋友來訪時,我常習慣招待他們到永康商圈吃飯,
讓他們見見永康街這些年來的變化,
每次接待的朋友對餐廳的菜色讚嘆不已,
或是走在街上露出滿意的微笑,
這些細微的表現都讓我很開心。
這就好像自己的小孩得到外人肯定一樣,
充滿成就感。
現在在台北市,
能在舒適的小巷弄裡吃飯愈來愈不容易了。
台北市的巷弄都不寬,大多屬於住商混合,
有一些地區禁止六米巷內做餐廳營業,
以免影響到附近居住品質。
我多次跟台北市長、
都市發展局的局長開會,
建議他們:
如果一家餐廳營業超過十年以上,
一直可以控管油煙、噪音的話,
就應該准許繼續營業。
我希望台北的永康街可以參考大直模式,
大直老街本身並沒有變動,
也有很多特色商店在小巷內營業,
而在大直老街之外再設重畫區,
裡面有寬廣的街道,
等於是把住宅有計畫的往周邊移動。
大直這二十五年來發展完善,
有好幾棟建案價格比大安區還貴。
住家與商家之間的爭議根源,
其實是雙方利益擺不平,
一方為了賺錢,
一方為了維護居住品質,
沒有誰對誰錯。
人生很多衝突
都只是「沒有對錯」的利益問題
人生大抵也是如此,很多衝突時刻,
導火線都只是一個沒有對錯的利益問題而已。
經過我多次跟台北市政府開會,
我們得到一個折衷的方案:
由我們永康商圈直接跟
台北市商業處訂立十條自律公約,
約束店家不能營業超過十點半,
也承諾不會造成噪音和油煙問題。
我們商圈裡八成的店家都簽署了這項協議,
因而能夠繼續營業。
於是居民的生活品質得到保障,
而店家藉由提升產品品質,
走中高價位而有較高的利潤,
可以說是雙贏的局面。
我習慣招待朋友,
到這裡的一家素食餐廳,
老闆娘非常用心,
從食材到烹煮的技巧無一可挑剔,
讓即便吃慣大魚大肉的食客,
也能完全沉浸於享受這些菜色,
而忘記食材沒有絲毫「肉味」。
這一天,我請了朋友到這家餐廳吃飯,
結帳時是一千零一元,
我掏了一千元大鈔出來之後,
老闆娘的手還懸在空中,
她在等那個「一元」。
我從二十四歲在這裡創業,
開設房屋仲介!
高峰時期每十間成交的物件有八間是我經手完成的。
民國八十九年,
我創立了「永福生活圈社區發展協會」
(編按:永康商圈涵括永康、福住兩個里);
民國九十三年,結合了當地一百多間店家
成立「永康國際商圈協進會」,
目前平均每四間店家就有一間是我們協進會的成員。
在永康商圈,沒有人不認識我。
這家素食餐廳也是我們協進會的一員,
老闆娘當然也認識我。
以一般做生意的習慣,多這一元,
通常就省略不收,更何況我跟老闆娘還相識,
懸在空中的手似乎就意味著連這一元都要收。
一般人遇到這樣的狀況一定會生氣,
才一元為什麼要算得這麼清楚?
多賺這一元,是能賺多少?
我從十七歲在鄉下賣鳥,
二十歲在金門那種險惡的環境服役,
退伍在大型建設公司當工友。
短短一年的時間,
我從工友調升到營業部經理,
下轄廣告、行銷、業務三個部門,
是公司裡最重要的位子。
之後,我創業做房地產,
每天接觸不同的人,
在不同的人身上學到不同的識人術。
在這位堅持收一元的老闆娘身上,
我看到了不一樣的特質。
從這「一元必計」的做事態度來看,
老闆娘做事精準,對細節毫不放鬆,
也反映到她的餐館經營上,
菜色的味道數年來都維持穩定的水準,
幾道經典菜色,
你不管是尖峰還是離峰的用餐時刻來吃,
都是一樣的味道。
這種謹小慎微的性格,
讓到這裡用餐的客人覺得很安心,
不擔心老闆娘亂用有問題的食材,
上次覺得好吃的菜,
現在卻因為客人較多就變得隨便這種事,
也不會發生。
而這個「一元必計」表現出的另一面是,
老闆娘的成本控制抓得很緊,
對成本、收入的一毫一釐都清清楚楚的控制,
不講人情、鐵面無私,
這對經營一間小商店
或是一家大公司都是最關鍵的地方。
這家店在永康商圈的生意很好,
但他們並不會因為生意興隆,
在成本控制方面就打馬虎眼。
所以,你說一元不重要嗎?
一元太重要了。
我掏出了一元給老闆娘,
跟著朋友一起出了餐廳。
我對這家店非常滿意,
我下次一定還會再來。
我們常說「識人」,
識的不只是對方是怎樣的人,
還要辦別出這個人信仰的價值。
就像這個堅持收一元的老闆娘,
我們若只看表面,
會覺得她小氣、頑固不知變通,
但你從店內一塵不染的布置、精準的菜單設計,
可以看到她背後的經營哲學和信仰價值,
就會知道她這個「一元」的背後,
是她做事情的嚴謹一面。
我們活在一個 充滿人的世界,
個人無法 置於人之外而存活,
能夠正確識人,
才能正確決定如何與對方互動,
而人際關係的和諧,
關鍵就在於你對人做出了正確的判斷。
我們常說: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與地利不見得為我們控制得了,
只能聽天命了,
而人和的部分是我們能掌控的,
所謂「和氣生財」,
人際關係和諧了,
一切事情也就能順利了。
利益可以讓,
但信仰價值是不能讓步的。
有些人以為人際關係的和諧
就是「和稀泥」、見風轉舵,
尤其在住商混和的永康商圈裡,
好像為了討好客人,就什麼事都能做。
我覺得,讓出自己的利益的難處,
並不只是捨不捨得割捨利益的問題而已,
而是自己同時也必須很清楚明白,
哪些事情是不能讓步的。
利益可以讓,
但信仰價值是不能讓步的。
就在二○一三年,
捷運信義線開通了,
每天都有大批遊客湧入。
在捷運開通的前十年,
部分店家始終沒賺錢,
但是現在捷運開通了,
生意見到曙光了,
我的心情反而有些矛盾。
尤其看到很多店門口都排滿了人,
我心裡也有點擔憂,
畢竟這裡不是西門町,
一排隊就會讓交通打結了。
還有噪音的問題,
深怕會影響到附近的居民。
於是,我一方面替店長高興,
一方面卻也擔心居民的反彈,
這又是另一堂互讓、磨合的課程。
讓利是 一輩子的課題,
在讓與不讓之間 都是學問。
而把握了讓與不讓的原則之後,
人生大部分的困境,
不管是關於金錢物質,還是人際關係,
都能夠迎刃而解、無往不利了。
◆ 李慶隆的讓利哲學
關於人際
幫助他人不僅是為自己築防護牆,
同時也是在開拓各種後路,
因為你無法預料何時會需要向他人要求幫助。
關於創業
現在的世界,埋頭苦幹不見得會成功,
年輕人反而要多多體驗人生與生活,
才會發現生活的需求是什麼,
進而從這些需求裡找到致富的關鍵。
關於人生
人在消沉的時候,
只要有一個正面的聲音,
就有力量把自己拉出來,
千萬不要一個人百轉千迴在自己可憐自己,
這對事情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更多好想法、好故事 ,好書分享:
本文由圓神書活網 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人生沒有誰輸誰贏,只有先讓後讓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