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與電腦大戰已經開打
最近看到新聞報導,某國際知名基金公司要大砍人力,
主要是縮減主動基金部門人力,
過去的明星基金經理人可能會失業,
但另一方面卻又增加了不少擅長計量、人工智慧的工程師,
未來要強化指數基金功能,走向機器人理財。
究竟投資人該選主動投資的經理人,
還是被動投資的機器人 (ETF) 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贊助商連結...)
全球 ETF 發行量越來越大
主動基金規模縮水?
以台灣為例,2015 年底在台掛牌的 ETF 僅 36 檔,
基金規模 2000 億元,但至今年 3 月底 ETF 掛牌數量已達 76 檔,
基金規模近 3000 億元。
數量多了一倍,金額成長 50%,顯見被動基金成長快速。
不過,目前在台銷售的海內外主動基金數量已超過1400檔,
金額超過 5 兆元,相較之下,
主動基金的檔數與規模,還是要大上許多。
挑選基金前,先問自己 4 個問題
1. 你習慣在哪裡交易
一般基金投資人習慣在銀行、基金公司、基金平台交易,
每天交易淨值只有一個報價。
但若要買 ETF 則必須在證券市場交易,
每天交易時間內價格波動不定,必須先設定好投資價位。
2. 你需要專家、顧問提供諮詢嗎
大多數基金投資人都由銀行理專、保險公司業務員、
基金公司理財專員,提供投資理財諮詢或協助基金挑選。
僅少數投資人可自行使用基金網站、
基金平台資訊,主動挑選優質基金。
投資 ETF 則缺乏理專、顧問協助,必須自行判斷趨勢與產品。
同時要小心風險,例如穩健型投資人,
不適合買二倍槓桿、一倍放空的產品。
3. 交易成本誰較低
目前主動基金手續費在 1% 到 3% 之間,交易成本較高。
而 ETF 手續費低廉,買賣都是 0.1425%,
而且交易稅比股票更低,僅 0.1%。
4. 績效誰較好
長期而言,ETF 的績效較穩定,
主要與大盤指數一致,但在多頭市場中,
有些主動基金的報酬率更好。
股票型基金有 56%
可以打敗大盤指數
舉例說明,今年以來至 3 月底,
台股加權指數從 9252 點到 9811 點,漲幅 6%。
台股 ETF 台灣 50 (0050) 從 71.7 到 73.7,漲幅 2.8%,
但表現最好的台股基金近 3 個月報酬率高達 17.6%。
整體而言,在一般台灣股票型基金共 85 檔中,
有 48 檔漲幅超過 6%,也就是有 56% 可以打敗大盤指數。
若以五年期報酬率來看 (2012年4月至2017年3月),
台股加權指數漲幅有 24.11%,台灣 50 漲幅 34.2%,
而台股一般股票型基金中,有 61 檔漲幅超過 24%打敗大盤,
占比 71%。有 47 檔漲幅超過 34% 打敗 ETF,占比 55%。
其中,報酬率最高的基金,五年可獲利 111%,遠勝 ETF。
主動基金 V.S. 被動基金
只不過挑選基金是一個高難度的工作。
有些基金長期績效不錯,但近期表現卻落後,
有些基金更換經理人,投資人需要時常關心相關資訊,
才能掌握績效相對較好的基金。
從以上四大方向來看,主動基金報酬率較高,
但需要費心挑選基金,且績效穩定性較低,投資成本較高。
而被動基金不需要費心挑選,報酬與大盤一致,
平均報酬較低,但交易成本也較低。
經理人和機器人的 目前難分勝負
投資人仍可依個人偏好來挑選!
(以上為個人看法,不作為投資建議,
投資人請自行判斷投資風險)
歡迎加入
林奇芬相關著作
「窮人追漲跌,富人看趨勢---投資前你一定要懂的10個指標」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先按個讚哦!
本文由 林奇芬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