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股神巴菲特可說是當代最成功的投資大師,
他的投資理念令世人折服,
並締造了神話般的波克夏.哈薩威豐功偉業。
近年來, 每年的波克夏股東年會
都吸引了數萬人參加。
而股東會照例都是由掌門人巴菲特主持,
一旁則坐著副董事長
查理.蒙格(CharlieMunger)
蒙格在這種場合一向不多言,
最常掛在嘴邊的話是:
「我沒有要補充的」,相當低調。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事實上,如果只有巴菲特,
今天的波克夏不會這麼成功,
巴菲特的好友、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就說:
「如果沒有蒙格的幫助,
巴菲特很難做得這麼好。」
就連巴菲特也說:
「蒙格對我的影響無可取代⋯⋯
沒有查理,我會比現在窮得多。」
蒙格是何許人也?
現年已 93 歲的他,
1924 年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
算是巴菲特的同鄉,
但兩人到 1959 年才相識。
蒙格從小就聰明過人又喜歡閱讀,
是早熟的好學少年。
讀大學時主修數學,後來又迷上物理學。
大二時因二戰而棄學從軍,
服役期間被培養為氣象學家。
1948 年以優異成績畢業,
加入南加州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
但接下來是一連串的磨難。
兩人認識於 1959 年
1953 年結束為期 8 年的婚姻,
兩年後 9 歲的長子因病去世,
1959 年父親去世
為處理父親的房產回奧馬哈,
經人安排認識了年輕的巴菲特。
兩人第一次見面就相談甚歡,
從投資、經濟到生活無所不談,
彼此都覺得相當契合。
蒙格回到洛杉磯後,
他們透過電話和信件繼續交往,
成為長達近 60 年的摯友和合作夥伴。
蒙格改變了巴菲特的投資理念
蒙格對巴菲特的影響,
是改變了他的投資理念,
讓他從只買「菸屁股」的便宜貨,
願意買進合理但高價的優質企業。
巴菲特師承並追隨「價值投資」鼻祖
葛蘭姆(Benjamin Graham),
只挑股價低於淨值的股票買進,
因為蒙格的影響,
會進而估算企業的未來價值。
在他眼中,「查理能比世界上任何人更快、
更準地分析和評估任何一筆交易。
他能在 60 秒內看到所有可能的缺陷,
是個完美的合夥人。」
蒙格何以有這樣的能耐?
這和個人特質、勤於學習、
特殊的思維模式都有關聯。
蒙格強調,我們在思考做判斷時
要運用多元思考模式,
所以要學習多種學科的重要理論和
核心概念,綜合思考、判斷。
要有多元思維,必須大量閱讀,
建立多元思維模型,
以模型為工具, 進行理解、分析、
判斷及決策。
「反過來想」才能成功
蒙格自稱已建立上百個這類模型。
這讓他思慮周密、判斷快速,
但要做好事情,還要避免犯錯,
所以他習慣以逆向思考看待事物。
例如在「如何讓自己生活悲慘」、
「人類談判心理學」等演講中,
都強調是先從負面、錯誤的作為「反過來想」,
然後做對事情。
除了避免犯錯,
蒙格更強調投資要有充分的準備,
另外還要畫定自己的「能力圈」,
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操作,才能成功。
閱讀周刊 50 年
花 1 個半小時買進股票
蒙格曾說,
他持續閱讀《巴倫周刊》(Barron’s)50 年,
讀到一篇文章讓他有了投資的想法,
相中某汽車零件公司,
等股價跌至 1 美元時買進,
後來以 15 元脫手,賺了 8 千萬美元。
他把這筆錢交給一度被傳為將
成為巴菲特接班人的華裔基金經理人李祿,
隨後又增值到 4 至 5 億美元。
被問到讀了那篇文章後
花多少時間決定買進該檔股票,
蒙格答說大約 1 個半小時。
50 年做同一件事
機會來臨時馬上出手
50 年做同一件事找到一個機會,
這是耐心;
機會來臨在極短時間內確定出手,
這是專注與決心。
隨時做好準備,
耐心等待機會迅速出擊,
這就是蒙格。
難怪會深受巴菲特倚重,
被視為巴菲特背後的神秘高人、
低調的隱形投資大師。
難怪蒙格...
是巴菲特最崇拜的人!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先按個讚哦!
更多勵志人心的故事 ...
推薦這本《Money錢》2017 年 6 月號第 117 期 給你
本文由 Money錢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