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APP
    籌碼K線
    跟著主力在股票賺錢
    下載
    股市爆料同學會
    找出飆股人人會
    下載
    美股k線
    最即時美股看盤軟體
    下載
    美股同學會
    最熱門美股討論社群
    下載

© CMoney 全曜財經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客服時間:周一到周五 8:30 ~ 17:30

客服信箱:csservice@cmoney.com.tw

Line 線上客服:@zdx5025y

統一編號:80004909

心理健康危機:當Google醫生成為你的錯誤指引!

Money錢

Money錢

  • 2024-10-21 17:18
  • 更新:2025-01-23 16:26

心理健康危機:當Google醫生成為你的錯誤指引!

【我們想讓你知道】

「憂鬱症症狀」「憂鬱 指數」這些關鍵字也曾出現在你的Google搜尋欄嗎?

網路資源無邊無際,看似無所不知,但對心理健康的資訊卻不一定可靠。自我診斷可能帶來潛在風險,誤導你對自身狀況的理解。了解這些風險,才能更明智地面對心理健康問題。

(內文摘自Tammi Miller《做自己的心理治療師》)

為什麼網路世界不一定找得到好答案

社群媒體的雙面刃

       如果你覺得最近不管在哪個社群媒體或平台上都看到人們在討論心理健康,這其實不是錯覺。心理疾病和診斷是當前熱門話題,至於這是好事或壞事,目前還沒有定論。抖音問世後,社群媒體的心理健康討論度特別高,很多人分享了心路歷程和診斷結果,也提供各種見解,以便我們了解其感受背後的「原因」。此外,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IG、Reddit、臉書(Facebook)、BeReal、YouTube和各大搜尋引擎上,網路上可以搜尋到無窮無盡038的心理健康內容。

       一方面,心理疾病被攤在陽光下討論是好事,跨出了減少心理問題被汙名化的第一步。此外,人陷入低潮時能找到與自己有相同經歷的一群人,這多麼令人欣慰,況且在我們註定要花費大量時間的領域裡,他們還能提供獨特的支援。只要看看Reddit的憂鬱協助(depression_help)、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和焦慮(anxiety)等各討論版貼文有多少,就會明白有共同場所可以分享應對技巧和方法是一件好事。

       然而,另一派對這種情況抱持悲觀看法,他們認為大眾可能會在網路上看到自己與某人的症狀有部分相似,便根據混亂的資訊對嚴重疾病自我診斷。不正確的診斷將導致無效治療,也會使人忽視負面情緒的真正根源。

心理疾病的合併症挑戰:為什麼專業診斷更重要?

       心理疾病通常都有合併症,也就是說,患有一種疾病的人可能也有另一種疾病的症狀。當我們進行自我診斷,或許會發現自己患有某種障礙(如注意力不足/多動障礙或過動症),但卻無法診斷出同時罹患的另一種障礙(如焦慮症)。這就是為什麼找心理健康專業人士看診非常重要,為的是正確診斷,我們應該將自己的所有症狀告訴醫師,而不僅僅是在網路上看到的那些症狀。

當心理健康成為同溫層效應的一部分

       在網路上找到的資訊不一定準確,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透過網路尋求心理健康意見,最大的風險就是這些資訊可能不真實,或者背後藏著其他目的,比如某個名人想要累積訂閱數,或者某個品牌想要銷售產品。

’’社群媒體會根據演算法「餵」給你大量心理健康內容,進而縮小你的注意範圍或降低你的認同感,對你的情況沒有實質幫助。我建議大家把社群媒體看到的資訊當做起點,另外也要蒐集其他資訊來源,比如健康專家的意見、已發表的研究報告,以及來源可靠的指南等等,並且比較網路資訊與其他資訊的關連性。’’ —梅麗莎・伯吉斯,臨床心理學家

       我們的焦慮或許不是直接來自社群媒體和網路,但數位世界成了堆積和放大焦慮的場所,已經嚴重到足以每天影響我們的心情。為了邁向健康的心理狀態,控管社群媒體演算法就和其他自我照護措施一樣重要。

自我診斷與Google醫生

       如今全球都在研究日趨頻繁的自我診斷情形,這類研究證實,長期使用社群媒體的用戶會出現心理症狀。例如,《綜合精神病學》(ComprehensivePsychiatry)期刊的一040項研究探討了抖音用戶如何將「抽搐」症狀自我診斷為妥瑞症,因為演算法針對用戶生成的推播在情感面強化了他們的信念。從本質上來看,當我們透過社群媒體尋找某些意義,那些引發同溫層效應(echochamber)的心理健康內容實際上會加劇心理症狀。

       不要忘了前文提到的老朋友「比較癖」,它可能會在我們上網時被觸發。《我的千禧理財》播客主持人葛蘭・詹姆斯提出很好的建議:對於社群網站上任何會讓你陷入比較癖的帳號,一律取消追蹤或設為靜音模式,可以在上網時避免比較癖帶來的危害。要知道,你的朋友表面上看來過著奢華生活,私底下很有可能靠借貸支撐,也就是說他們其實負擔不起這樣的生活水準。

       你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個人目標上,對於任何事都盡力表現。最明智的做法是只和昨天的自己比較,看看到目前為止你已走了多遠。

       網路上針對心理健康的討論其實也帶來非常正面的影響,那些長期遭到汙名化的議題正慢慢被世人重新認識。但有一點需要記住,在社群媒體搜尋任何內容不是一件易事,畢竟大多數人都還在摸索平台和演算法的運作模式,如果沒有站在更高層面看待整件事,沒有意識到網路上看到的一切都經過精心策劃,是貼文的人出於某種目的上傳的,那麼盲目地聽從建議會很危險。當你瀏覽某篇貼文,不妨問問自己:它為什麼會在網路上?如此一來可以幫助我們保持批判性思維。

       搜尋引擎比社群媒體更早問世,隨之而來的是「Google醫生」現象,這個俗稱是指在主流搜尋引擎輸入症狀以獲得診斷,而不是去找醫師尋求專業建議。對一些人來說,在網路上查找心理症狀是一種經濟實惠的做法,在無法負擔醫療費用或無法獲得醫療服務時,我們就會上網尋求數位診斷。然而,數位診斷的問題在於,最前面的檢索結果不一定符合我們的實際情況,這可能會影響我們向外界求助的意願,即便後來決定求助,它還是會影響我們求助的方式。

文化差異下的心理健康

       以全球人口來舉例說明,儘管白人以外的人種占全球人口85%以上,但網路上大部分心理健康內容都是由西方的白人編寫並上傳,來自其他背景和文化的人可能很難看到代表自己族群的文章。值得注意的是,探討心理健康不能脫離文化和群體特質。某個意見對於某一文化、階級、性別或性認同群體的人來說可能有效,但不一定適合該群體以外的人。

       鑒於心理治療主要是為了實現真我,因此尋求能夠反映各方面的「我」的經歷和協助是有益的。

''多元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是有待改進的重要領域。人的各方面生活經歷,包括文化、種族、性別、性取向、階級、社會經濟背景或健康狀況等等,都會對群體處理心理複雜問題的意願和方式產生巨大影響。了解一個人的各種身份,能讓我們將對方當做完整的個體來看待。一旦我們承認上述因素會為生活帶來顯著差異,我們就可以全面而真實地共同解決心理問題。'' —瑪姬,24歲維多利亞州墨爾本市

       例如,我們可能很難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心理治療師心情連結,因為他們不明白,當我們覺得被父母壓得喘不過氣,為什麼不能直接離家。或許是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照顧和尊重長輩是一種「傳統」。這個簡單例子說明了在專業治療中可能出現的摩擦,當我們在網路上向不知名人士尋求心理健康協助時也會遇到相同情況,這就是為什麼當數位搜尋成為了解自己和心理問題的首選方法時,應該首先向價值觀相似的人求助。

*譯註:黑人女權主義者金伯利・威廉士・克倫肖(KimberléWilliamsCrenshaw)於1989年提出「多元交織性」概念,最早是指黑人女性受到的各種壓迫與歧視,後泛指弱勢者可能因多重身分而遭受多重歧視,包括性別、種族、階級、宗教、殘疾、外貌、性取向等。

 

延伸閱讀:

心理健康危機:當Google醫生成為你的錯誤指引!

本文摘自做自己的心理治療師:超過25 種療癒技術,擺脫情緒內耗,提升自我認同》P.38-43「Google醫生和社群診斷可靠嗎?」。作者:Tammi Miller;出版社:金尉

(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鄧心雅)

Money錢

Money錢

Money錢雜誌,是台灣理財‧投資‧股票‧基金‧退休‧保險規劃學習網。https://money.cmoney.tw/

Money錢雜誌,是台灣理財‧投資‧股票‧基金‧退休‧保險規劃學習網。https://money.cmoney.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