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
黃金價格 決定權在:美元?!
2008 年路演(road show)時候,
曾經跟過一位台灣的富商搭檔演講,
在路上我們從手錶聊到房地產再聊到黃金,
富商(雖然不是投資業,因為賺了不少也是位投資達人)
語氣堅定地說,黃金,很簡單,就是看美元。
美元弱,金就會漲,美元強,金就會弱。
我對這段對話印象很深,
主要是因為只因美元要走弱就判斷 黃金會飆升,
且這麼 firmed 的人,倒是第一次見。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黃金,幾乎無法評價
在財務金融理論中,股票投資是可以評價的。
大家如果有學過,
股票長期評價可以用公司賺進的現金流,
以利率做長期貼現,得到公司股權的現有的價值。
在實際投資時,長期貼現或許不夠有效率、 變數也多,
但金融業也常用股價淨值比(P/B ratio)、
本益比(P/E ratio)、企業價值倍數(EV/EBITDA ratio)、
或自由現金流量(FCF ratio)
來比較股票價格短中期是否超買超賣。
不論股價偏離評價的水準是該買還是該賣,
至少可以透過計算評斷出股價是偏貴還是便宜。
在財務金融理論中,債券也是可以評價的,
甚至評價的比股票還「厲害」。
透過長期利率的貼現、與公債殖利率相比、
信用利差的擴大縮小,計算出債券的「價值」,
也可以看出現階段某債券的價格是否太貴或是太便宜。
債券因配息率與票面價值固定(不像企業營收波動較大),
債券的價值計算可以比股票再更精準,也更容易計算。
台灣最大的問題:薪資太低!
即使是房地產,
我們亦可以透過現在民眾的收入(affordability)、
房價房租比、商業租金概況或經濟狀況等,
衡量出該國或該地區房地 產價格是否偏貴。
如台灣的房地產價格若單純看台北一坪新屋的報價
或許跟香港或紐約比起來還是便宜的,
但再經過台灣民眾平均收入的調整後
(例如台灣的平均年薪約是香港的一半),
就會發現,台灣的房價是全球前三貴。
其實,金融海嘯之後,全球房地產都在漲,
台灣也不例外,因此,國人覺得房價太貴,
個人認為,台灣的問題並不在房價,而在薪資太低。
即使是商品如原油、鐵礦砂、銅價,
至少供給需求的變化、生產商的成本、
到通貨膨脹的調整,
都可以衡量出一個適合的價格區間。
例如,當供需接近平衡時,
若油價的報價在50 美元,
不太會有人高喊半年內價格
會上揚到 70 美元的事情發生。
4 個特性,讓傳統評價理論破功
然而,上述的狀況,
在投資黃金中,幾乎都不成立。
這跟黃金的用途與這個貴金屬的特性有關。
一、黃金直接跟購買力掛勾:
從過去古老體制用金幣、銀幣,到金本位體制,
我們會發現,黃金是用來「買」東西的,
也就是說,人們其實是習慣用「黃金」來評價其他資產,
而非用其他資產來評價黃金。
黃金,從古至今的主要用途就是「錢」。
錢很難評價錢。
即使現在現代金融已脫離金本位,
但黃金這樣的特性並沒有完全消除。
二、黃金不會自動生小黃金:
黃金沒有利息,存在銀行中,
銀行不會定期配給你一些小黃金。
雖然都是錢,但黃金有固定價值,
很難用貼現的理論評價。
三、裝飾用:
或許有人會說,原油、鐵礦砂等商品
也沒有利息啊,還不是可以評估。
但是原油、鐵礦砂等商品有實體用途,
而且回收率並不高。
基本上,被使用過後,
可以算消耗掉了,尤其是油。
然而,黃金有很大部分被拿來當裝飾用品(飾金)
或禮物(金幣)或儲值,
黃金被消費者買進,卻不是被「用掉」。
飾金需求佔了黃金需求的一半,
此方面 的需求心理層面影響居多,
雖然經濟狀況會有影響,但影響不大。
這部分較不容易從經濟指標偵測出來。
四、回收:
黃金可回收的特性較一般基礎金屬大,
若要回收起來,量相當可觀。
用完了可以再用,
使得供給需求影響價格的強度相對較弱。
這邊要強調,供需分析不是沒用,
但會比原油等商品弱。
以印度來說, 2011 年之後,
印度政府管控進口黃金的數量,
造成境內黃金需求壓力大增
(總不能要民眾結婚不用黃金)。
印度政府曾經把腦筋動到印度寺廟儲存的黃金頭上,
希望寺廟釋出這些不曾流動的黃金到市面上。
這個點子最後因受到僧侶與教徒強烈反彈而沒有嚴格執行,
但若真的執行了,勢必會影響金價。
既使物換星移,
黃金購買力應維持不變
2009 年金價開始大幅上揚,
許多分析師紛紛開始試圖尋找黃金的合理價。
其中一個看起來很合理的理論是,
購買力平價:既然黃金是「錢」,
可以用來兌換物資,以購買力平價來說,
那麼即使物換星移,黃金的購買力應該要維持不變。
購買力經過通貨膨脹調整後,
就可以回推出現在黃金「應該值多少錢」?
例如,60 年前一盎司黃金可以做一套男士三件式西裝,
那麼若黃金的「價值」不變,
現在一盎司黃金應該還是可以做一套男士三件式西裝。
若做不到,是否表示黃金價格被低估?
評價金價高點:油金比 恐失效!
當然,男士西裝的變數太多,
除了布料成本一直在改變,
工資也因為生產方式不同也有了很大的改變。
所以業界有種比法,叫做「油金比」。
市場有些人認為油與金的價格比,
會在某一區間範圍內。 當油上漲時,金也會有所漲幅;
反之,亦然。2008 年油價創140 美元以上歷史新高,
有很多分析師就表示以油金比來說,
黃金相對被低估,還有大幅上漲的空間。
然而事實證明,用這個概念評估金價的高點,
錯誤至極。油金比在歷史上區間從 6 到 48,
差距很大,實在很難單靠油金比評斷金是便宜還是貴。
在 2008 年到 2011 年黃金大多頭時,
又有人通貨膨脹調整過後的購買力預估合理金價,
當時有分析師喊到黃金一盎司 3,000 美元。
但事實上,2011 年底,
黃金價格最高也並沒有過一盎司 2,000 美元。
不僅油金比失效,通貨膨脹調整的方式,也沒多大效用。
我們不能說這個理論不成立,
只是,單純以平價理論估算黃金的合理價,
可能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金價才會走到合理水準,
就投資而言,並不具有任何效率可言。
台灣最首要的不是關注黃金高價
而是先想辦法解決「低薪」問題
本文摘自:
《黃金公主的原物料筆記》
作者:蕭若梅 出版社:財經傳訊
【book可能的任務】粉絲團
透過閱讀,開拓知識
透過閱讀,增加話題
透過閱讀,放鬆心靈
我們提供「書摘」、「讀書心得」等等
↓↓按個讚,與您一起「閱讀」更多好文章↓↓
本文由 財經傳訊出版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侵權!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TS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