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起創新,就有很多爭論,
譬如,亞洲人沒有創意,
或是台灣創意教育不足,
到底,我們有多少上市上櫃企業是真正在創新??
台灣上市櫃公司中 僅有千分之二在創新
更令人驚訝的是 大陸一間都沒有!
要說明一個國家有沒有創新,最好的方式就是看"成果",
到底創新的上市上櫃公司比例有多少
,如果很多,代表這國家創新能量很強,
數據說明一切,事實甚於雄辯,
以台灣上市上櫃公司為例,
到2013年底,共有1500家上市櫃公司,
在這裡面挑選有創新的公司,總共只有4家.
創新有兩種,一種是發明一個新產品,
如尚凡科技(愛情單身公寓),這是家網路公司,
主要創新之處在於遊戲交友,
另外三家公司是F-美食(85度C),它沒有發明蛋糕,咖啡,但它用複合方式經營,
廉價咖啡跟切片蛋糕,算是商業模式的創新,
台積電也是一樣,首創晶圓代工模式,
最後一家創新公司,是誠品書店,創新之處在於商業模式,百貨結合書店.
統計下來,創新比例為4/1500,也就是千分之二,
算是相當稀少,創新嚴重不足.
那隔壁的中國呢??
如果我們把中國上市的公司拿來研究,
看有沒有創新商業模式或是產品,
結果會讓你很驚訝....沒有....一家創新都沒有!
創新能量 一出社會就消失
台灣大多是代工產業 高等人才也只能在公司當螺絲
談到創新,很多人會說亞洲人創新不足,
最多的說法是我們的教育失敗了,
但事實是如此?? 當然不是,
我們亞洲的教育很成功,
但問題是教育成功,為何沒有大量的創新?
要解答這問題,就要看看一個年輕學子,它到底如何把創意抹光的.
假設有一位電機系高材生,
畢業自電機研究所,它準備開始施展它的創新,
畢竟學校教育源自歐美, 學生學習最先進的知識跟技術,
一畢業後,他跑到了新竹科學園區上班,
這時所有最先進的知識都毫無所用,為何??
因為,台灣產業結構幾乎都是代工,
最頂尖的企業,如聯發科,台積電,技術都不是最先進的,
它們商業模式普遍是用最廉價的高等人才,
去做創新度不高的產品,
如果用比喻,學校學的是火箭科學,
但出社會以後,做的卻是鞭炮,大材小用.
這跟美國矽谷不同,學校跟產業界差異性沒有這樣大,
不像亞洲,研究生研究頂尖技術,
一出社會,卻待在製造公司廠,創新能量,一出社會就消失.
要創新,還是生存?
在台灣市場 創新之前 要先懂得生存
以台灣網路公司為例,
生存的好好的,普遍都是參考國外已經有的商業模式,
譬如,我常使用的網站,Eztable,ICooK IPeen.
在國外都有一個版本可以參照.
由於台灣網路人口稀少,只有2300萬,
如果你創新了一個東西,卻沒有明確的營利模式,
在商業模式無法正常運作下,很容易就收攤,
純網路公司幾乎無法生存.
最明顯的就是創業家案例,
郭家兄弟的轉變,一開始它們是作網路平台生意,
但營利模式不明顯,最後轉作團購網才找到營利模式,
之後所有創業case,都是先考量有沒有營利模式,
創新擺在後面,所考量的是先"生存".
現今,全球最創新的國家,就屬美國,
很多美國人都會批評亞洲人只會抄,不懂創意,
對知識產權毫不尊重,
說起來很有道理,
但如果我們仔細研究工業史,就會發現,
在美國崛起之前,它們也是大量抄襲英國,
那時英國是世界強權,紡織業盛行,
美國人也是大量抄襲,不論是技術,或是管理觀念,
從這來看,我們不得不說,要創新之前,就要懂得抄襲.
(本文由 麥樹仁投資社群網站 授權轉載)
CMoney小編後記
小編看完後,想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大公司被消滅的秘密
文中以簡單的例子,和大家說明
年輕人的創意若被磨滅 公司就等著被消滅
那要如何在生存與創新中,找出解決之道呢?
就不斷的學習吧!
在投資的路上也是,
唯有腦袋不斷地在思考、成長,才能讓自己不被大環境消滅!
提升自己的思考力 >>> 學習地圖